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右衛保衛戰:韃靼圍困明軍七個月之久,一場「睢陽之風」的守城戰

右衛保衛戰:韃靼圍困明軍七個月之久,一場「睢陽之風」的守城戰

原標題:右衛保衛戰:韃靼圍困明軍七個月之久,一場「睢陽之風」的守城戰


韃靼[dá dá],是元朝滅亡後,蒙古族分裂成為三大部分中的一部。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韃靼曾多次與明軍發生戰爭,而明軍常常失利,甚至有幾次明軍看到韃靼軍隊就不戰而逃。


但是,明朝有一場我們不知名的防禦戰,堅守城池長達七個月之久,最後硬是堅守等到了朝廷的援軍。這場守城戰在當時影響很大,可謂是轟動全國,極大的鼓舞了明軍的士氣,這就是有「睢陽之風」美譽的——右衛保衛戰。


我國今山西省大同市自古就是北方的軍事重地,尤其是明朝建都北京後,戰略地位更顯重要。為保證大同府的安全,在大同西二百餘里又設了一個右衛鎮(今山西右玉縣舊城)作為軍事前沿。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場右衛保衛戰爆發,戰爭的起源是由「桃松寨事件」引起的。桃松寨是韃靼俺答汗(蒙古土默特部首領,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之子辛愛的小妾。


桃松寨與辛愛手下私通被發覺後,逃到了大同府,大同總督楊順把她收留下,後又送至京城請功。辛愛得知這一情況後,就向明朝要人,被明朝拒絕。


於是,韃靼就以此為借口,從殺虎口(今右玉縣北)大舉南下,包圍了右衛城。明嘉靖帝得知韃靼以此為由出兵後,就把桃松寨送還,結果辛愛捉拿到桃松寨後,很快就處死,卻並未放鬆對右衛城的攻擊。


當時,右衛城孤懸邊境,兵少糧缺,處於很不利的地位。在韃靼軍隊的多次圍攻下,右衛城軍民浴血奮戰,傷亡嚴重,右衛城守將王德也在作戰中陣亡。


在這危急的形勢下,右衛城軍民團結一致,《明史-韃靼列傳》中記載「悉力捍禦,士卒無變志」,軍民決心與城共存亡。


守將王德戰死後,眾兵無首,缺乏指揮。這時,有一位恰在家休息的武將尚表,自願擔任了右衛城的臨時指揮。


在明朝援軍到來之前,尚表組織軍民修繕城堡,堅守陣地,與韃靼軍進行了艱苦的戰鬥。儘管當時條件極其困難,但尚表指揮有方,打退了韃靼軍隊的數十次進攻。


韃靼攻城不下,他們也不退兵,就把右衛城緊緊包圍住。據明代《平雲西碑》(清代《朔平府志》)記載,從農曆九月一直到第二年(1558年)的農曆四月,時間長達七個月之久。


由於長時間的圍困,又缺乏支援,右衛城內斷糧缺柴,開始殺牛宰馬,並拆掉房屋的門窗當柴燒。其後,牲畜也都吃光了,軍民逐漸沒吃的,開始出現餓死的人。士兵餓的煮皮革充饑,幾乎把能吃的東西全都吃光了。


當右衛城被圍的消息傳到京城後,嘉靖帝專門召集大臣討論這次的戰事,大學士嚴嵩與許論等妥協派在韃靼的威脅下,主張放棄右衛城,反對出兵援助。但大多數的官員駁斥了這種謬論,並提議由兵部尚書楊博親自帶領明軍出征。當時在宮廷里的爭論相當激烈,嘉靖帝也是猶豫不決,幾次要放棄出兵。最後,由於多數官員堅持出兵,嘉靖才下決心出兵。


嘉靖讓兵部侍郎江東代替大同總督楊順的職務,與大同巡撫楊選、總兵張承勛率領先遣隊向右衛進軍。接著讓兵部尚書楊博統率大軍隨後增援。


農曆四月十五日,明軍從左衛城(今山西左雲縣,在右玉縣東)向右衛城挺進。同時,明軍大肆宣揚要給韃靼的進犯迎頭痛擊。


韃靼久圍右衛城不下,也是損兵折將,毫無進展,當聽到明軍大軍即將到來的消息後,無心戀戰,隨即解除了對右衛城的包圍,又從殺虎口撤退而去。


當時,右衛城已斷糧多日,不少人奄奄一息。楊博在出兵前曾讓士兵各帶炒食3升,明軍一入城,馬上用炒食救濟城內軍民,使許多瀕臨死亡的人得救。隨後,明軍又運來大批糧食,安定城內軍民。


右衛保衛戰在左右無援、孤軍奮戰的情況下,堅守城池達六、七個月之久,這在當時來說,確實是件了不起的勝利。因此,右衛保衛戰極大地鼓舞了明軍的士氣。當時的人們稱讚右衛城的軍民有「睢陽之風」,並在右衛城立碑以示紀念。



補充:睢[suī]陽之戰,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防禦戰,張巡、許遠以7000兵力對抗叛軍12萬之眾,堅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時間長達十個月之久,阻止了叛軍南下,使唐王朝得江淮財賦的接濟,完成了恢復、準備到反攻的過程。


可惜的是最後在援軍到來的前幾天城破,軍民已餓的毫無力氣守城,張巡、許遠、南霽雲均被叛軍殺害。唐僖宗時,將張巡、許遠、南霽雲的畫像移入凌煙閣,供後人祭典。


韓愈在名作《張中丞傳後敘》中詳細記載了睢陽守衛戰的故事,尤其歌頌了張巡、南霽雲的凜然正氣。


本文參考文獻:《大同歷史記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直皖戰爭失敗後,段祺瑞為何說吳佩孚學問不錯,學會打老師了?
梅蘭芳的愛國情懷:豈能奏藝偽滿洲,赴蘇繞道海參崴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