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醉卧沙場君莫笑——三國人物與酒

醉卧沙場君莫笑——三國人物與酒

古希臘有所謂荷馬時代,若論咱們中國,則三國足以當之。不是比年代,而是這兩個時代都是英雄輩出,充滿傳奇色彩。荷馬史詩深深影響了歐洲文學,三國演義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你有木馬計,我有空城計;你有風流王子誘拐美人,我有銅雀春深鎖二喬;你有阿喀琉斯、赫克托耳,我有三英戰呂布,千里走單騎。

英雄離不開酒,三國人物大多喜歡酒。「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孟德先生不就曾橫槊賦詩:「慷慨悲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嗎?翻開《三國演義》,許多英雄事迹和場景都和酒聯繫在一起。千古武聖人——關雲長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大名,千載之下,重讀演義第五回,猶讓人眉飛目動,睥睨顧盼——「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真想自己端起那碗酒來替他幹了。還有來自河北樓桑村的草鞋販子、大耳劉備,和孟德先生青梅煮酒論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一句話如驚雷霹靂,嚇掉了使君挾菜的筷子。雖然大耳劉備韜光養晦,不肯承認,最終還是笑傲江湖,三分天下踞其一,實現了屌絲逆襲的夢想。

曹孟德

酒為歡媒,歡樂英雄總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不過三國歷史並不總是充滿酒的正能量,濫飲無度,醉生夢死,上演的便是悲劇了。最著名的無過於張飛的橫死。《三國演義》說他在軍中成天喝爛酒,喝醉了就鞭撻手下將士取樂,「不恤小人」。連結拜大哥劉備也看不過眼,悄悄提醒道「你每天不是殺這個,就是捶那個,這些都是你的身邊人,別看你二筒大,鬍子拽實,小心背後有人戳刀子哦!」結果,大耳兒果然賽過貝烏鴉,悲劇不幸被言中了。就在張三哥準備發兵為關二爺報仇的前幾天,因為心情不好,灌多了幾口黃湯,醉到人事不省,被苦大仇深的兩個手下——一個叫范疆、一個叫張達的瞅准機會割去腦袋,連夜投奔東吳投名狀去也。「頭在雲陽,身在閬中」,遂為後世留下一段千古傳奇。

張飛

去年去了一趟四川廣元的昭化古鎮,鎮上有敬侯祠墓,就在張飛夜戰馬超的臨清門外。諸葛亮《前出師表》中曾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敬侯便是費禕死後的謚號。在諸葛亮、蔣琬去世後,他是蜀漢實際主持國政的第三代領導人,長期率領大軍鎮守漢中及川北一帶,以防備曹魏,可惜死得也離奇。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 「(禕)冬復北屯漢壽(即今昭化)。延熙十五年,命禕開府。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修在座。禕歡飲沉醉,為修手刃所害」。原來這位蜀漢封疆大臣因為貪杯,醉得找不到東南西北,新年八節的就把老命糊裡糊塗地送人了。如果降人郭修不是曹魏有意安排潛伏的間諜,那麼這位敬侯可能也有張三爺一樣的毛病,我分析,郭修實在是受不了這位頂頭上司醉酒後的打罵侮辱,才不得不鋌而走險,降而復叛的吧。

諸葛亮

因為貪杯而丟掉了卿卿性命,真是不值。還有牽連到酒的政策,管不住舌頭,說了不該說的話,也白丟了性命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孔融,天生名士氣派,好飲樂酒,常說「坐上客恆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曹操要積攢軍糧,下令禁酒,他老先生就不幹了,時不時站出來說些酸溜溜的怪話,什麼「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古時候的夏桀商紂由於好女色亡了國,為什麼現在不禁止男人娶妻呢?言下之意,古代堯舜能喝酒才成為聖人,所以現在禁酒豈有此理——比擬簡直是不倫不類。孟德先生即使時時效仿周公吐哺,仍舊氣不打一處來,後來終於找了一個借口把他殺掉了事。

看來喝酒這件事,可不能等閑視之。一不小心,便成亂之階、禍之門! 東吳孫策手下有個大臣叫虞翻,本來甚得寵幸,可是一沾酒就頭大,一頭大就愛撒酒瘋,「性疏直,數有酒失」。後來孫權繼位當了吳王,在宮中開慶祝PARTY,大帝親自來給與會的臣僚敬酒碰杯,走到虞翻這兒,這傢伙不知是酒勁又上頭了還是公然不識抬舉,竟梭到桌子下面去躺起不接招。等到孫權去敬下一個人,他卻又神頭鬼腦地從地上爬起來端坐在椅子上,大龍蝦、刺生吃得津津有味。「權於是大怒,手劍欲擊之,侍坐者莫不惶遽」。這次事件雖然最終被其他大臣勸住了,使他沒有機會成為孔融第二,可是孫權「積怒非一」,最終還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饒,乾脆一竿子發配到人人談瘴色變的交州——就是今天的越南去體驗生活、勞動改造,終生不得踏入中原半步。後來的人都很為他抱屈,連大文豪蘇東坡流放海南島的時候也想起這位喝酒踩假水的假酒徒來——「三策已應思賈讓,孤忠終未赦虞翻。」唉,竇娥冤啊!

因為不能喝,虞翻丟掉了東吳的公務員職位,老死異鄉。可是還有一位歷史上大大有名的人,卻因為能喝丟了江山王位,付出的可就是天價了——這個人就是才高八斗、玉樹臨風、花見花開的文藝大咖、富二代兼官二代曹植曹子建。

據《三國志》記載,曹植從小就才華橫溢、英氣外露,老爸當年本來很喜歡他,大有立為太子的苗頭,「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老大曹丕一看形勢不好,便暗中使壞,上屋抽梯,過河拆橋,用盡渾身解數,終於將親弟弟扳倒,自己穩穩坐上了皇帝寶座。原來在關羽水淹七軍、攻打襄樊的時候,已經半病休的孟德先生有意讓曹植擔任統兵官帶兵去前線歷練歷練,曹丕知道以後,便借口為兄弟踐行,將他請到自己宮中置酒高會,並找來一幫狐朋狗友輪流勸酒,一番車輪大戰下來,本來號稱千人斬萬人敵的曹植喝得七葷八素、左腳踩右腳,出門上馬都要人攙扶,更不要說點兵命將、揮師出征了。曹操知道後大為生氣,認為這個兒子是扶不上牆的泥,以後胳膊肘就自然而然慢慢偏向了老大曹丕。《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 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征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本來寫得含含糊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揭開了黑幕背後的真相:「植將行,太子飲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一場機關重重的酒局如此便斷送了一個有為青年的錦繡前程,痛心啊!我們試來設想,如果曹植不是因為這次醉駕被老爸吊銷了執照,他繼承魏王的衣缽之後會不會像曹丕一樣篡漢呢?魏國後來的廟堂社稷又會不會被司馬氏父子篡奪呢?如果他遂了平生志願,一統江山,呼風喚雨,我們今天還會不會讀到那膾炙人口的《洛神賦》、《七步詩》呢?

歷史是沒有假設的,三國的人物早已消失在歲月的僕僕風塵里,三國的遺迹也早已歷經了幾番滄海桑田,我們今天只能在書本、影視中去想像和回味那時的風雲變幻。酒也許不足以改變三國的歷史走向,但卻是真真實實地影響到一個個具體人物的命運——張飛、費禕、孔融、虞翻、曹植、呂布、劉備……

不管酒帶給人們的是歡樂還是失望,是自信還是沮喪,是災難還是奇蹟,一輩輩中國人依舊把酒的故事代代延續。三國之後是兩晉,那時候的人物好像更加的迷戀酒,劉伶載酒隨行,走一路喝一路,「死便埋我」何其洒脫!阮籍醉後脫衣裸形,以天地為棟宇,何其放誕!陶淵明「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何其曠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解密三國,董卓,呂布,公孫瓚,曹操,真正的民族英雄!卻被抹黑
無亂世不以成三國,無梟雄不以成風雲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