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鬧了,你才不是什麼斜杠青年

別鬧了,你才不是什麼斜杠青年

大體上,一般人對斜杠的想像,就是會做很多事情的人,像是「OO師/XX家/LLL教練」這樣子。但隨著這個詞慢慢被用濫,傳來傳去的結果,也讓斜杠的定義很模糊、門檻也很低,似乎變得很廉價。

但問題是——你不是斜杠青年!你在大學參加很多課程,或者進入社會後打零工、不斷換工作,甚至做直銷,這些人都不是斜杠。

醒醒吧,你只是在迷惘找自己而已

沒什麼丟臉的,大家都在做,但不是斜杠。

從字面上來看,自稱斜杠的重點似乎是「/(slash)」這個符號。畢竟,那種我「也是」、「也能」的賦能感像是迷湯,讓人有很自負、強大的感覺。話說回來,為何不滿足於單一身份呢?請看看以下對話:

1、遇到設計師

「你是設計師嗎?」

「啊,不是啦,我是學一點設計的工程師」

2、遇到工程師

「你是工程師嗎?」

「啊,不是啦,我是學一點程序的設計師」

有一句話說:「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我要提供另一句話說:「臉皮厚薄也是實力的一部分。」

無論是在什麼時代或什麼地方,都有兩種人,一種人是臉皮比較薄,一種人是臉皮比較厚的,必須要說,臉皮厚的人註定比較吃香。沒有為什麼,因為就是這樣。但是註定就不能改變嗎?註定是註定,我們可以選擇反抗命運。

在我看來,會被稱為「斜杠青年」的人也有兩種,一種「自稱為斜杠青年的人」,另一種則是「被稱為斜杠青年的人」,而絕大多數的「斜杠青年」都是第一種,也就是「自稱」自己是斜杠青年。這種人無非就是臉皮比較厚。而從我的觀點看來,這種人就是註定比較有實力、比較吃香。

但這種臉皮厚帶來的實力,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軟實力而已。

沒有硬實力在背後的話,你會發現這個人就是軟趴趴的一個自大狂。

只要有臉皮,人人都可以自稱為斜杠青年

什麼是斜杠青年,這詞回歸本質,就是不只一種身分。只要你是你媽的兒子,又是你老師的學生,那你就有兩種身分,你就可以是斜杠。但是不是斜杠青年,還得看你對「青年」一詞的定義。

許多人十九歲之後,還自稱是少女。

嗯,這就很微妙。

所以幾歲適合自稱為斜杠「青年」,我建議是四十歲之前,都可以自稱為斜杠青年。四十歲之後,再改自稱為斜杠「中年」即可。

說了這麼多斜杠,不禁聯想起許多從事直銷的年輕小朋友,也喜歡自稱為斜杠青年,或是他們會說自己是什麼個人百貨、跨境電商、微電商、小老闆、創業家、線上平台經營者等等的。

哇,真的是臉皮有夠厚,佩服佩服。

臉皮厚的人還有一種超能力,就是擅長把一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標籤往自己身上貼。

如果他們覺得室內設計、精品咖啡、工業風咖啡館、逛展覽這類事情是很有品味的話,那他們就會把自己的形象經營得和這些表象漂亮的東西都掛勾在一起。他們會說是經營形象、淬鍊品味,但從我這邊簡單來說的話,就是在假裝、假掰而已。

這種臉皮厚的人,不見得能騙過別人,但絕對能騙過自己。就是自己絕對不會察覺到自己的荒謬、可笑、後現代、解構主義。讀到這裡,讓我們先靜下來反省一下。

我們真的需要「臉皮厚」這種軟實力嗎?

我想或許可以試著放下這種臉皮,當一個臉皮薄的人,不要那麼容易就騙過自己,不要那麼輕易就想自稱為「斜杠青年」,明明沒有任一項專業,就不要想假裝自己通每一項專業,你既然不是一個專家,那你就不會是兩個專家、三個專家、四個專家、五個專家。

當你自己的身份認同 (identity)是單一專業時,就會對自己的技術實力有所警醒,而希望自己更符合行內典範。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可能迫於行規、同儕壓力與社會期待,在商業角度上無法突破與做出差異化,而慢慢匠氣化,人格也開始特化,在個人自由角度上無法成為一個全人,而必須以一個現代社會專業螺絲釘的套路為依歸。

斜杠,原本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存在的解決方案:但是,希望超越單一職業的刻板印象束縛,也是在至少通曉該專業的基本原則之上再來超越。

這就是成為一名真正的斜杠的挑戰之處,絕對不是用「多職人生」當成掩蓋自己專業不足的煙霧彈。我更是認同 1996 年美國學者阿蒂爾與盧梭的「無邊界職涯」:大體上來說,是因為有「能力」當後盾,所以不把長期僱傭 (ex.公務員、大公司)作為目標。筆者從此延伸,提出「無邊界人生」的概念,人生沒有一定要怎樣、而有無限可能。

話說回來,無論你在 slash (/) 之間擺上多少頭銜,有誰願意為了你的專業付費?至少,有沒有行內人承認你的專業地位,或把你當一回事?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說到底,什麼是斜杠呢?

斜杠的基本前提,是在於你在職場上有志難伸。例如,你有很多想做的事情跟專長,但佔據你大半人生的職業不允許你做。以此而言,如果你的企業是尊重你的自主性的,其實也不需要辭職。但就現實來說,多數企業多半只有獎懲制度,不太願意讓員工當自以為可以創造模式的、高風險的自走炮。相反的,能夠允許員工做這類的探索的企業,是管理手段非常高超的幸福企業。為了追求更寬廣的人生,覺得自己無法在組織內獲得職涯的完整性,是斜杠的第一步。

誠如很多教育創新所言,創新多半在跨領域的交界上產生。但你要先在領域裡啊!如果沒先接觸各自領域,也很難了解「跨領域」到底是什麼。說到底就是個騎牆派罷了。

Slash 真正在做的事情,我想,應該是在了解各領域之後,發現專業的真相。例如:每個專業都有「溝通」的責任。專業,並不只是對技術的了解而已。在傳達給別人的過程中,自己也能更加釐清事情的全貌。這是其中一種動機。

另外,鑽研或是了解某領域到一個地步後,可能會跟其他領域產生互動,發現各種專業之間的共通之處,所以才不滿足於單一職業,希望能夠尋求更完整的可能性

《斜杠青年》的作者艾波赫將斜杠策略(成為斜杠的切入點與方法)分為五種:

A-Set :穩定收入 + 興趣愛好

就結果來說,很多人可能就是在這個定義上延伸,覺得自己玩點小嗜好就是斜杠。但說白了,就是這句話:

因為還不能靠興趣吃飯,甚至不知道興趣是三毀,辭職很危險。

選擇(或是被迫還在)這個狀態的朋友,應該多方嘗試,精進自己的興趣,並搭配營銷,慢慢找到過活的方式。

B-Set :左腦+右腦

這種組合也許可以歸納成這句話:

家財並非萬貫,還是要靠一個傳統工作糊口,藝術什麼的我要努力發展。無論如何,就我的角度,大概的策略或可這樣發想:

左腦 -> 右腦(藝術、溝通):培養同理心、人我智商,以及創作的水平性思考等。至少有助擴增思維彈性創造遠期成功,且若為高端精英,身處利基,會成為傳統精英圈內少數的雙棲者,機會不斷。

右腦 -> 左腦 (語言、數學、傳統高智商或商管):培養邏輯與系統思考、科學思維、策略思維,而不是用純粹直覺或感性決策。有助成為企業領導人、科技人,與產業合作甚至打造產業,贏得可觀收入與成功。

C-Set :大腦 + 身體

怎樣,又要考潛水教練了?還是救生員?推廣生酮飲食?

大概可以歸納成這句話吧。當然啦,每個人都是要運動的,但這種組合是希望將自己、通常被忽略的體育部分能夠一展成才,要成為馬拉松常勝軍就有點太多了,但考個教練創造第二收入,至少去社團兼課,甚至去斐濟轉行也不是說不行的啦!

E-Set :寫作 + 教學 + 演講 + 顧問

簡稱邪教組合。

好啦,當然也不是真的那麼嚴重。話說回來,現在做內容可是很辛苦的,作家或多數創作者不辦演講、教學找第二收入,行嗎?專職講師也不是大家想的那麼簡單,也有不同的定位,常見的誤區是——他自己也不強,憑什麼教別人!

但是縱觀身邊各領域的大神,謙虛無比的他們,自我精進都來不及了,要教學更是天價,又要怎麼讓新手有機會接觸呢?

因此,做普及化的推廣者 (protomoter) 畢竟跟教進階課程的專家 (master) 不必然重複,而且這只是教學,其餘專長也可能各有意義,如——

寫作:澄清自己的思考,抒發自己的情感,甚至進而啟發他人,或只是想寫個好故事。

教學:【入門】通常為普及者,讓人對一領域產生興趣、獲取關鍵字、引發熱情進而多所接觸【進階】通常為專家,讓人手把手一起變強。

演講:與寫作類似,不需要必然是大咖,主要以個人經驗啟發他人,效果有時更重要。或工作坊形式等,當一個好的帶領人。

顧問:藉由一定的思考工具,幫助他人看清事情的本質,應有個案證明自身實力,通常是由自身做起。

這四者會有彼此加成的 combo 效果,不提個人效益,寫作釐清思緒、教學與演講提升溝通能力、顧問提升一對一實戰經驗,對於幫助的對象也是一種持續修練與素養。

F-Set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我們公司有一條龍——我就是那條龍!

別騙自己啦,不就是剛開始創業,什麼都沒有嘛……

話說回來,做社群經營與新媒體營銷等工作其實蠻像 F-set 的,要做品牌、懂廣告投放甚至一點程序(雖然工程師會認為那根本沒難度可言),擔綱設計師與文案,還要想長期策略——向偉大的新媒體工作者致敬。

話說回來,很多成功進入商業或社會主流的設計大師,通常鼓勵新進多去嘗試跟不同領域合作,才能增進思考的靈活度。他們之中有些人,甚至並未曾進入大公司、知名設計工作室「熬」過一輪,但這麼一來,自律自學的決心跟悟性就格外重要。這些人是我的典範,他們不是傳統的商業精英,但跟商業精英在同一層級,用自己的格局與感知幫助企業,不斷超越自己的思維盲點。比起 In-house 的工作者,會希望自己成為這樣有遼闊人生觀的人。

所以,是或不是斜杠,但這真的重要嗎?

希望成為的人,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但能夠彼此互助。無論是遇到的、真實探索自己職涯的人也好,學習到的不同事物在內心的共伴交融也罷,不曾停止思考、咀嚼,吸收新知並完成專案。

澳洲工程師賽巴斯丁在畢業、創業結束後,因為朋友跑酷意外身亡,體悟到的一句話:

生命只有一次,死亡洞悉一切。

也因此,他環遊世界,完成它那被認為狂妄中二的死前清單,火人節、接生、被子彈擊中……這些在常人,尤其被保守思想鉗制的東方人更難以接受的事情背後找尋自己。在這過程中,通過寫作足以糊口,甚至讓某些身體已不再強盛的富翁,想將自己的巨款連同夢想轉交給他。

賽巴斯丁的故事或許誇張了些,誰也無法保證這樣藝術家式、行為藝術般的人生能否讓自己突然一炮而紅,光靠寫作或捐款過活。但或許我們不該等到死前才在想這些事,而是喬布斯在得癌症回春時所說的:「將每天活得像最後一天」一般。

別急著跨領域,先看清專業。

先別急著做斜杠,做自己。

END

歡迎大家轉載文章,請註明轉載即可,歡迎大家積極評論文章,我將會在評論中抽出一部分大家最關注的問題在我的知識星球「孫志超說「中給予回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志超說 的精彩文章:

TAG:孫志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