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趕了一場又一場的講座後,你得到了什麼?

趕了一場又一場的講座後,你得到了什麼?

在北京最美好的季節(四月底),我們邀請了台灣生態繪本作家邱承宗老師來到內地,開始了主題為「聽邱承宗講述大自然中那些事」的講座。

在國家圖書館的最後一場講座上,一位媽媽讀者很是感慨的說:「《你睡著了嗎》這本書對我家孩子的影響太大了……」由於時間緣故,沒來得及詢問其過程,但這句話似乎也給這期講座划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正如邱老師所說:如果我的作品、我在講座上說的某一句話能給一個孩子或家長帶來美好的改變,那就是值得的!

沒錯,聽了一場又一場的講座後,收穫到的不僅僅是認知上的成就感,更是在以後人生的某個時刻突然跳脫出來幫助我們做出決定的某個想法。對於小編來說,聽罷了邱老師的講座,最大的感受便是——帶著問題,走進大自然,去發現那些不曾留意的微觀世界。

由於考慮到很多讀者沒法來到現場,所以小編特意將講座內容整理了,分享給大家哦(請給小編加雞腿)!

講座分別走進了石家莊保利啟新小學、北京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北京國家圖書館。

從無到有的創作之路

在石家莊保利啟新小學的講座上,當孩子們看到大屏幕的這些圖片,紛紛炸開了鍋:「這是列印出來了吧……也太像了吧……不可能呢……」

是的, 這些圖,很多人看第一眼,以為都是照片。

邱老師說:「我畫的很慢,有時候,為了一頁,常常要耗上一個多月……2-3年創作出一本科學繪本,無論是體力還是精神,都是沉重的壓力……如何將龐大的科學資料轉換成讀者可以接受的信息,同時還要付之於故事框架之中,這確實一種「痛苦」的折磨。」

有人可能會疑惑:在攝影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畫的再像又有什麼意義呢?直接用攝影表現就是。

是的,小編也是這麼覺得,既然都是主觀下的產物,何必費此心力去畫呢?

在講座中,得知邱承宗老師不曾接受過專業繪畫訓練,在每年的3月到10月,只要天好,他都會背著相機上山拍照,通常一天會拍攝120張左右的生物照,一年下來,至少有2萬多張。而每個畫面至少都會看過3次:拍攝時、繪畫時、檢查時。

通過反覆的閱讀畫面,將畫面中的元素抽象出來轉化成繪畫的表現方式,這也是一個「二度創作」的過程。

攝影是一個相對機械的動作,當按下快門的瞬間,萬物凍結在一張畫面中,無論背景美醜、髒亂或突兀,它忠實反映了拍攝者的所見所聞。

為了清楚拍攝到蜻蜓翅膀的花紋,背景已經虛化

而繪畫除了可以選取自己想要的畫面,移除多餘的突兀景物。最重要的是,可以加入創作者所要呈現的想像空間、人文素養,而這是攝影無法做到的。(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通過攝影去觀察,通過繪畫去表現

《池上池下》為例:一開始,男孩在畫面左邊,好像正在打撈著什麼,借著整本書透過男孩的引導,慢慢進入水底,再沒那麼那浮出水面的做法,是攝影無法呈現的異想世界。所以,攝影師成就單幅畫的瞬間,畫則是依照邏輯完成的理想空間,兩者可以並存,也可以相輔相成。

從右向左滑看

(畫面逐漸進入水底、再浮出水面)

可以用攝影表現的,我不畫;可以用繪畫呈現的,我不攝影」—— 從無到有的創作之路,靠的是:將一件事情,做到了極致。

孩子遇見作者,會起怎樣的化學反應

Unbelievable,是的,簡直難以置信。

全程2個多小時的講座,孩子們全神貫注投入其中,沒有上廁所、沒有鬧情緒、不捨得結束,層出不窮的問題順便也讓全場的大人們也開了一場腦洞。(大人們也是邊聽邊不斷地記錄著)

有人說:童書作者似乎是最懂孩子的,那些不被成人理解的情緒,他們都懂。

邱承宗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老」小孩,當孩子驚呼這樣的作品簡直很了不起,邱老師鼓勵到: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有一天你也會做的更好……「還是很了不起的呀……」,一個孩子嘀咕道,全場哄然大笑。

有孩子叫他爺爺,他會一臉撒嬌狀:不要叫我爺爺啦,我沒那麼老啦;

當遇到自己不懂的,他會很不擰巴的說:我和它不熟哎,所以我也不知道哎;

圖為孩子自己做的記錄

所以,當孩子遇見作者,可以盡情享受一本書背後的真實故事,讓孩子「親歷」一本書從無到有的全部過程,這其中的化學反應,每一個深處其中的人都可感受到卻無法言說。

那方水池,現在還好嗎?

2005年,因為無意間接觸了一方水池,於是邱老師開啟了創作《池上池下》這本繪本的念頭。

以前,那一方水池,約有30種蜻蜓、紅娘華和5種青蛙……水生生物非常豐富。池上附近有個山泉形成的窪地,每天都有野鳥在那喝水、洗澡,相當熱鬧」。我到現在還是常常去《池上池下》的原生地,知識很少靠近水池拍攝蜻蜓,因為如我所料,水池成為外來植物、魚類的天國,以及垃圾的掩埋場,水蠆不是被吃,就是失去食物,以致沒有辦法活到羽化成蜻蜓……,邱老師分享說。

或許也因為預見了這方水池的命運,《池上池下》成為了這一段美好回憶的記錄。

本書的原始概念:居住在都市的孩子,逐漸失去純真,成天與電腦、電視為伍。那麼,透過這本書,希望孩子走出家門,去到住家附近的水池,看看不同的生物,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也能親近自然生態。

這本書似乎也觸動到大家的回憶——講座結束,大人們憶起小時候中常見的那些生物,比如大雨來臨前低飛的蜻蜓、夏日的蟬鳴、池塘里的小蝌蚪……似乎現在很少在意到。按照物種消失的速度,或許我們真的要帶上孩子,去看看自然界中那些可愛的小生物,重新與自然建立連接

為什麼喜歡無字書?

世界上,只有圖畫書可以是無字書;

由於是學攝影出身,攝影最重要的一點——視覺傳達;

孩子在接受抽象符號之前,是通過圖畫來觀察思考的。

《我們的森林》就是這樣一本無字書,充分利用視覺傳達展現著它的內涵。

書名:我們的森林:「我們」是白色字體,「森林」是綠色字體,似乎在告誡人類:森林並不是我們的,而是屬於所有生物的,放下人類的自大,相比森林的生命,我們不過是暫時的寄居者。總是用「我們」這一前綴形容萬物的我們,是否應該謙卑一點,尊重每一種生命形態的存在。

這本書,透過一隻老鷹的視角,從瓢蟲身上的小黑圓點,慢慢看到整個森林的形成。(其中畫面中有很多細節,你get到了嗎?不妨與我們分享哦)

從右向左滑看

偶然想起曾在書店看到這一幕:一孩子拿起一本書,表示想買,媽媽隨手翻了翻,便是對孩子一段教訓:「這哪是書,一個字也沒有……」好吧,希望閱讀這篇文章的親,可以跳過這個坑!

《我們去釣魚》源於小時候的味道

《我們去釣魚》是一個講「傳承」的故事,不論是四季的變化還是生命的輪迴,總有一些東西在傳遞著,可以是一個熟悉的味道、一句話、一個信念……

四季變化是季節的起承轉合

童年、少年、青年、中年是生命的起承轉合

池釣、溪釣、湖釣、海釣是知識的起承轉合

邱老師表示這個故事源於對祖母所做食物的想念,懷念小時候的味道似乎是每個人躲不過去的那道坎——彷彿吃過全世界的山珍海味,最懷念的卻是小時候的那碗牛肉麵。

懷著類似的心情,邱老師創作了《我們去釣魚》,把一年四季變化、人的生命過程與釣魚方式融合在一起,在冬天將儘是,贊詠新生命的傳承。

在虛實之間喚醒環境意識

說實話,《你睡著了嗎?》全書不過5個字加一個問號,但真的是一本很考驗讀者的圖畫書,越讀越有味道,對於孩子來說,講述著一個關於夢的故事。

為什麼會以「夢」的方式來講述故事呢?

邱老師表示:「人的一生當中有1/3在睡覺,依據精神醫學專家的分析,人的睡覺分成三個階段,其中之一便是——做夢期。既然夢天天發生,為什麼不能拿來創作呢?」(既然是在夢裡,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於是,一個透過夢境講述環境問題的故事開始了!

土地污染

空氣污染

地表污染

建築污染

畫面的豐富細節向讀者傳達著自然中種種的污染:空氣污染、海洋污染、珊瑚白化、食物戰爭、物種競爭、沙漠化、核爆……

海洋污染

無奈的寄居蟹

沙漠化

核爆過後

最後一句,你睡著了嗎?放佛當頭一喝,此刻的我們,猶如在夢中剛醒來,分不清這是現實還是夢境。

當然,一片櫻花飄落,也意味著一切都還有希望!

所以……

趕了一場又一場的講座後,你得到的多少,有時候不在於講座本身,很大程度上在於「你」!

掃一掃,把生態教育帶回家

微博:@耕林童書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耕林童書館 的精彩文章:

什麼是死亡?孩子們是這樣理解的
吐槽也是愛 媽媽我愛你!

TAG:耕林童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