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森田療法與知易行難

森田療法與知易行難

GIF

文|袁運錄

抑友問:之前一直學習和實踐森田思想,但沒有效果。道理我知道,就是做不到。

秋水答覆:森田提出的「接納癥狀,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為神經質類症指出了一條康復道路,而且是唯一正確的道路,別無他法。

然而,別人指明道路是一回事,自己看清道路又是一回事。

比如說,你在父母陪同下來到空曠的地方,之後把你眼睛蒙住,叫你往前跑。雖然父母給你壯膽說:孩子,這裡很安全,沒有路障,也沒有車,儘管大膽奔跑。雖然你也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會害你,也深信這裡非常安全,但你還是不敢大膽的奔跑。除非有個更大的恐懼逼著他去跑。

同樣的實驗,我們做了數百次,結果都一樣:沒有一人敢大膽往前跑。

是什麼原因呢?因為眼睛看不見。黑暗中沒有敢大膽前行,只會摸索。

很多事情,即使你說的再有道理,別人也難以做到。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順其自然和為所當為?或者說,怎樣才能做到接納自己的問題呢?

除非達到一定高度,否則沒有人能夠做到。但是神經質類症者都是一些刨根問底,不到黃河不死心的人,你叫他們如何死心塌地地接納或放下自己的問題呢?

他們一定會窮思竭慮,千方百計地去和自己的癥狀作鬥爭,而且死撞南牆不回頭。

森田正馬關於神經質類症的思想理論引起了日本,尤其是中國知識界的積極共鳴,認為森田找到了治癒神經質類症的秘鑰,進而添枝加葉的大加渲染。

其實早在五千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揭開了社會心理問題的治療方案,比如順天道行人道的大禹治水的方略。道家對這一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詮釋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森田只是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心理治療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

筆者幾年前曾對森田療法提出了質疑。但仍然有許多執人堅稱森田療法可以治好神經質類症,比如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證,云云……

這些所謂康復病例,我們不妄作評論,並且我深信,只要能做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神經質類症肯定會走向康復。

事實上,大部分宣稱走出來的人,都是通過拜生活為師,拜中國傳統文化為師而獲得頓悟後,才放下了執著,自覺走上了隨緣自在的路,最終不治自愈。

自然界有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之分。客觀的事情,知道容易,做起來難。比如都知道早上起床鍛煉身體,肯定有好處,但許多人做不到。

因為這涉及到生活習慣問題。而任何行為或習慣的改變都需要客觀上的努力和堅持,所以很難。

再如,人類雖掌握了太空技術,但離嫻熟運用太空技術還有相當長的距離,因為這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財力實際操作問題。所以,知易行難。

與客觀世界完全相反,主觀世界近在咫尺,一旦迷失了方向,就很難走出去。就像一隻誤闖屋內的小鳥,左衝右突,總是飛不出去。如果知道出口,小鳥即可輕而易舉鑽出去。所以,知要比行難。

神經質類症者,本無病,卻神經質地自認為自己有病,逐漸地把它「捏」成了「病」。所以這個「病」乃是主觀上的,思想上的病。換句話說,神經質類症者,都是被病症迷住了心智,越想擺脫癥狀,越被它牢牢捆住——作繭自縛。

而器質上的病,則是客觀上的病。

世人都以為心理和客觀問題的改良套路一樣: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改變。卻不知客觀和主觀完全背道而馳。客觀問題越控制越好,主觀問題越控制越糟,比如情緒,越堵越高。如果睡覺之前就未雨綢繆防範失眠,不僅不能緩解心因性失眠,反而會加重失眠。比如口吃者說話很急,很多人提醒他:不要急慌,有話慢慢說,結果往往導致口吃者說話更急。

看到孩子頹廢,父母以為鼓勵或逼迫就可以好轉,結果越逼越死。

女人一廂情願的嘮叨,往往會起反作用。

以為正面堵截就能消除水患,卻反招來更大泛濫。

以為像水一樣的液體就能救火,結果火上加油……

成語《杯弓蛇影》,說的是古代有個叫樂廣的人,一天宴請一個友人在家中喝酒。友人看到酒里有條蛇樣的東西在杯中晃動,心裡十分噁心,當時主人敬酒,出於禮貌,來不及多想,一口乾下。之後懷疑自己喝下了有蛇的酒,悶悶不樂,越想越害怕。過段時間,出現了腹脹,更加懷疑肚子里有小蛇作怪。

古代沒有B超,醫生也查不出肚子里究竟有蛇。此後病情越來越重。雖然親朋好友和醫生都勸說,此事不大可能,道理都講了,但他仍然堅稱有可能。

古代人的屋頂一般是稻草或瓦片,容易藏污納垢,蛇蟲也不例外。或許屋頂上的幼蛇掉在酒杯中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他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

過了許久,樂廣聽說友人病重,就過來看他,問其因何病成這樣?友人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樂廣。樂廣聽後,覺得有些奇怪,回家就琢磨起來。他坐在友人原來坐的地方擺起酒杯喝酒。果然,杯中也有一條蛇影。放眼看去,原來這是掛在牆上的一張弓在杯中的影子。

他請那位友人再次做去他家飲酒,並讓它坐在原來的地方。問朋友:「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麼東西?」 友人回答說:「有蛇影。」

樂廣就告訴其中原因,友人疑雲頓消,大病即刻痊癒。

典故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要通過調查研究去弄清事情的真相。只有這樣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即便服用靈丹妙藥,講再多的道理,也絕無治癒的可能。

所以,心病還需心藥治。

袁運錄(筆名:恨若秋水)

1964年出生,秋水理論創始人。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員.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研究方向:口吃、社恐、強迫、抑鬱、失眠等神經症和心理創傷.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與康復》(江西教育出版社).

正在撰寫《情緒管理學》《創傷心理學》《恐懼心理學》

秋水理論心理文化研究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秋水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秋水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