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國也挨打——曆數秦國歷史上被其他國家壓著打的戰爭

秦國也挨打——曆數秦國歷史上被其他國家壓著打的戰爭

原標題:秦國也挨打——曆數秦國歷史上被其他國家壓著打的戰爭


一直以來,人們一提到秦國就會毫不猶豫的豎起大拇指對其一番稱讚,稱其為虎狼之秦。


秦國,也確實很強大,強大到老外英語中對中國的稱謂china,都來自於秦的諧音。


老秦人從立國之初,就生活在刀光劍影之下,在與周邊戎人的戰鬥中不斷的發展壯大。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更是一聽到秦國的名稱就害怕的不得了。

其實,在秦國的發展過程中,也挨過不少的打,很多時候還是被壓著打。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秦國歷史上那些被其他國家壓著打的戰爭。


崤之戰——從秦晉之好到秦晉不好


公元前659年,秦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君王秦穆公繼位。


秦穆公繼位之後,與東邊的鄰居晉國聯姻,晉獻公將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秦晉之好由此開始。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秦國對晉國提供了不少幫助。


可是,晉國不買賬,雙方甚至干起了架,在韓原殺的天昏地暗日月光,秦國險勝,晉國國君晉惠公被俘。這一戰,史稱韓原之戰。之後,在晉國君臣的外交斡旋下,晉惠公被放了回去。



後來,晉國公子重耳經過多年流亡後,回到晉國,當了晉國的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上台之後,秦穆公把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秦晉兩家又好了。

好了沒幾年,晉國的晉文公死了,還有一個國家鄭國的鄭文公也死了。


秦穆公琢磨著,兩個文公都死了,自己正好藉此機會施展一下武功呀,齊國和晉國都當過霸主了,秦國也應該當下霸主呀。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出軍隊,欲偷襲鄭國,以實現他的東出爭霸計劃。



秦軍走到半路,走漏了消息,鄭國做好了準備。秦軍只得打道回府,在歸國途中,晉國人攔住了他們。


晉國人早就知道秦國人打的算盤了,他們埋伏在崤山,等待秦國大軍一來,晉國人一陣掩殺,秦國人被殺的落花流水,全軍覆沒,連主帥孟明視等人也做了俘虜。之後,在懷贏的勸諫下,晉國國君晉襄公放了秦國的幾位主帥。


這一戰,史稱崤之戰。


彭衙之戰——秦軍復仇不成,再次大敗


公元前625年,秦穆公為一雪前恥,派出孟明視領兵攻打晉國。


晉襄公率大軍御駕親征,雙方戰於彭衙,秦軍再次大敗,史稱彭衙之戰。

這一年冬天,為了進一步打壓秦國,晉襄公派出晉國戰神先軫之先且居率領晉、宋、陳、鄭四國聯軍再次攻打秦國,秦國戰敗。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再此派遣孟明視率兵攻打晉國。秦軍渡過黃河後,主帥孟明視下令全軍上下將乘船焚毀,與晉軍死磕到底。這一戰,秦軍攻佔了王官,欲繼續推進。晉軍見秦軍來勢兇猛,遂堅壁清野,避其鋒芒,不與其正面交鋒,秦國只得撤軍回國。此戰,歷史上稱為王官之戰。


在這之後,秦晉兩國多次發生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麻隧之戰——十國聯軍圍攻秦國


公元前578年,晉厲公率領晉、周、齊、宋、衛、魯、鄭、曹、邾、滕十個國家組成的聯軍,總共約十二萬兵力,對秦國發起進攻,秦國方面出兵五到六萬人,秦國自然不是對手,大敗,史稱麻隧之戰。此戰之後,秦國再也不能對晉國形成威脅。


公元前559年,晉國又一猛人晉悼公率領齊、衛、宋、鄭、魯、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三國聯軍討伐秦國。



此戰,秦國險些亡國,十三國聯軍一度推進到秦國腹地,後由於聯軍內部軍心不齊,大軍渡過涇水後停止了推進。秦國人在涇水上游下毒,聯軍中身體弱的人被毒死了不少。


聯軍中毒後,鄭國、魯國、衛國三國都無比憤怒,作勢就要干秦國,但是無奈老大晉國沒什麼反應,晉國人覺得大軍已然深入秦國境內,達到了威懾秦國的目的,於是大家便撤軍了,秦國因此躲過了秦國立國以來最危險的一次亡國危機。


此戰之後,秦晉兩國沒有再發生過大的戰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國初期。

河西之戰——秦國四敗一勝


春秋時期,主要有晉齊楚秦四大強國,其中晉國處於四戰之地,經常打仗,戰鬥力也超強,齊國、楚國、秦國都被它打趴下過。


到了後來的戰國時期,晉國分裂成趙國、韓國、魏國三個國家了。從此,秦國的威脅小了不少。


但是,剛開始的時候秦國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


從晉國分出來的魏國在魏文侯的帶領下,率先推行變法,魏國很快強大起來。



魏國軍隊在吳起的訓練下驍勇善戰勇不可當。


魏國先後與秦國為爭奪河西之地,爆發了五次戰爭。


前兩次河西之戰,魏國軍隊都由吳起率領,打的秦國是落花流水,找不到東南西北,河西之地落入了魏國手裡。


第三次河西之戰,魏國軍隊由龐涓率領,再次大敗秦國。

第四次河西之戰,秦國利用魏國與齊國交戰的間隙,偷襲魏國,在前期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後來,魏國騰出手來,又把秦國給打了回去。



第五次河西之戰,魏國因為龐涓帶領的十萬軍隊在與齊國的馬陵之戰被齊國全殲,主帥龐涓自刎而死,魏國軍事力量受到了極大的創傷。此時的秦國經歷商鞅變法,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秦國先後對魏國發起多次進攻,最終大敗魏國,收復了河西之地,一掃曾經被魏國壓著打的局面。


孟嘗君伐秦


公元前298年,孟嘗君率領齊國、魏國、韓國三國聯軍,進攻函谷關,要求秦國放出被囚禁在秦國的楚懷王。此戰秦軍被打的措手不及,秦國只得與孟嘗君求和,答應放會楚懷王。但是三國聯軍撤退後,秦國卻失信了。對此,孟嘗君異常憤怒。


公元前296年,孟嘗君再次率領齊國、魏國、韓國、趙國、宋國五國聯軍討伐秦國,再次要求秦國釋放楚懷王。此戰,秦國再次大敗,準備放了楚懷王,但是楚懷王卻偏偏在這個時候死了。秦國只得派人去與孟嘗君談判,條件是秦國割地以換取聯軍撤軍。孟嘗君同意了,大軍撤退。


孟嘗君兩次伐秦,雖然沒有對秦國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也大大的震懾了秦國。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般都是他們東出攻打其他國家,很少有被別的國家打的時候。而孟嘗君卻能兩次打的秦國割地求和,也算是給了秦國極大的教訓。


閼與之戰


公元前270年,秦國大軍在胡陽的率領下圍攻趙國重鎮閼與。


趙國名將趙奢率領趙軍對抗秦軍,所有人都覺得這一仗絕不可能打贏。

但是趙奢卻做到了,趙奢先利用秦軍的輕敵,再施之以反間計,接著出奇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秦軍一頓暴打。


此戰,秦軍慘敗,這一戰也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敗仗。


邯鄲保衛戰


長平之戰後,秦國君主秦昭王決意繼續攻打趙國。



但是,白起卻認為時機不成熟,不願意擔當主帥,秦昭王只得令選他人。


秦國大軍一直打到了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



關鍵時刻,信陵君站了出來,他聯合趙國、楚國、魏國三國軍隊,打敗了秦國。


李牧五勝秦國

公元前233年,秦趙爆發宜安之戰,此戰趙國軍隊在李牧的率領下,大敗秦軍,打的秦軍主帥落荒而逃。


此後,秦國又連續四次向趙國發起進攻,都被李牧打敗。


對此,《戰國策》里有記載:「秦、趙戰於河、漳之上,再戰而再勝秦;戰與番吾之下,再戰而再勝秦。」


李信之敗


秦始皇在攻滅楚國的前期,曾派李信、蒙武為主帥,率領二十萬大軍,欲一舉攻滅楚國。


楚國軍隊在項燕的帶領下,利用楚國地域寬廣的優勢,採用誘敵深入的方法,最終打敗了秦國,殲滅秦軍無數。

主帥李信和蒙武只得落荒而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何破之 的精彩文章:

溥儀在故宮裡幹了一件自毀家門的事,印證了清朝的滅亡
清朝的國號為什麼叫「清」, 因為一匹馬救了一個人

TAG:如何破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