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廣豐考察見聞

廣豐考察見聞

廣豐白花岩景區風光

江西省被稱為「紅色搖籃,綠色家園」,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全省擁有4處世界遺產、2個世界地質公園、1處國際重要濕地,12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4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四大名山;有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有千年瓷都景德鎮、千年名樓滕王閣、千年書院白鹿洞書院、千年古寺東林寺;有被譽為中國最著名的四大搖籃: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搖籃南昌、人民共和國搖籃瑞金、中國工人運動搖籃安源…。中央電視台對江西有一句十分得體的廣告詞:「江西風景獨好」 ,並用蒼勁有力的「毛體」書寫,更使其名震天下。

我們浙江省與江西省毗鄰,近水樓台先得月,我就多次慕名去江西,遊覽了中華大地三山之一的廬山,革命搖籃井岡山,南道教勝地龍虎山,可以與黃山比美的三清山,並站在廬山含鄱口眺望鄱陽湖,在長江邊,九江涼亭聽京劇。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登上千年名樓滕王閣。這次又隨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走進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考察中國徐霞客游線標地節點廣豐銅鈸山白花岩片區,鄉村旅遊發展典範華源村,古建築重點保護單位龍溪村。原以為廣豐縣與三清山所屬的玉山縣毗鄰,旅遊資源無法與玉山縣相提並論。哪想到,這次走進廣豐,讓我刮目相看。廣豐的佳山麗水與名勝古迹交相輝映,歷史文化與綠色生態渾然一體,優美田園與鄉村風韻和諧如畫,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相映成趣。難怪388年前,徐霞客先生經過廣豐,在遊記中會對它濃墨重書。

明崇禎三年(1630)農曆八月,徐霞客第二次游閩中,在遊記中這樣記述:「八月初二日,登仙霞,又十里,飯於二十八都。其地東南有浮蓋山,跨浙、閩、江西三省,衢、處、信、寧四府之地,危峙仙霞、梨嶺間,為諸峰冠。

既飯,興不能遏,遍詢登山道。一牧人言:由丹楓嶺而上,為大道而遠,由二十八都溪橋之左越嶺,經白花岩上,道小而近。余聞白花岩益喜,即迂道且趨之,況其近也,遂越橋南行數十步,而由左小路登嶺。三里下嶺,折而南,渡一溪,又三里,轉入南塢,即浮蓋山北麓村也。分溪錯嶺,竹木清幽,里號金竹雲。

廣豐白花岩

度木橋,由業紙者籬門入,取小級而登。初皆田畦高疊,漸漸直躋危崖。又五里,大石磊落,棋置星羅,松竹與石爭隙,已入勝地,竹深石轉,中峙一庵,即白花岩也。僧指其後山絕頂,巒石甚奇。庵之右岡還轉而左,為里山庵。由里山越高岡兩重,轉下山之陽,則大寺也。右有梨尖頂,左有石龍洞,前瞰梨嶺,可俯而拾矣。

乃南向直下,約二里,抵大寺,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體,而峰巒環列,此真獨勝。雨阻寺中者兩日。」

白花岩景區徐霞客雕像

白花岩位於廣豐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境內,為廣豐著名三岩之一,有著「一目三省(浙、贛、閩)」的特殊地理位置,白花岩岩高60多米,遠望如蓮花吐蕊。岩下有穴,面積約2500平米,建有廣福寺。寺內卧龍洞,內有雙龍戲珠。洞口兩邊石壁上繪有元代的二十四諸仙壁畫,人物神態各異,造型生動活潑。高懸的岩壁上。「白花岩」三個大字是明代文學家、天文學家呂懷親手鐫刻。

攀登白花岩霞客峰

當年徐霞客在遊記中,為廣豐銅鈸山白花岩,留下了1600多寶貴文字。2015年在我縣的倡導下,全國發起對中國徐霞客游線標誌地認定。廣豐銅鈸山白花岩片區,以其獨特的優勢,作為首批7個節點之一,與我縣的西門、梁隍山、王愛山節點入選。現在他們又花重資,把白花岩片區建設成上檔次的旅遊景區,以弘揚徐霞客旅遊文化,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造福當地百姓。

這次到廣豐考察,讓我看到廣豐人充分利用山水、人文資源,發展旅遊業的大手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筆者認為,廣豐有很多經驗,值得寧海學習和借鑒。

廣豐縣始建於唐,原稱永豐,清雍正十年改稱廣豐。2015年, 國務院批複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永豐鎮歷為縣治,現為廣豐區人民政府駐地。發源於福建省武夷山脈北麓仙霞嶺的豐溪,從縣城穿過,其寬度與我縣南門外楊溪不分上下。溪上始建於1962年的廣豐大橋,全長130.34,原設計為公路城市兩用石拱橋橋樑,隨著二上公路廣豐縣城段的改線及縣城的發展,該大橋已逐漸以通行城市交通為主。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拱橋,經他們精心包裝,在橋的北端建造起四星級的永利國際大酒店,襯托出大橋的英姿。晨光中、夕陽下,大橋和酒店倒影在豐溪河中,成為縣城的一大亮點。橋南右側是月兔公園,也是廣豐縣城旅遊景點之一。有噴泉、假山、舞池、露天電影院等設施,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使其成為廣豐最熱鬧的地方之一。早、晚在月兔公園跳舞、打拳、跑步、健走、鍛煉的人群數以千計。

廣豐大橋

大橋南端左側是新建的豐溪明珠文化廣場,它東連彩虹橋,西望銀三角,地面開闊。中間有宏偉的雕塑,四周是綠地園林。雕塑形如巨C,高五丈用精鋼鑄就,內壁泛豐溪浪花,遠觀似滔天巨浪。內有鑽石,高丈余,色金黃,六棱面,標誌著廣豐六大元素:山水廣豐、綠色農業、現代工業、城市風貌、挖機之都、紅木文化。既大氣雄偉,又寓意深刻。現代氣息濃郁,傳統內涵豐富。

豐溪明珠文化廣場

豐溪河畔燈光秀

近年,他們又在豐溪河中央島上建成中洲公園。中洲公園貌似長沙的橘子洲頭,兩側為南北河濱路。史上園內農耕、市井文化交集、底蘊深厚,木船浮橋連通南北。如今水南大橋橫跨上方,環境典雅。 近日,中洲公園音樂激光噴泉項目建成。那晚,我和成千上萬的當地群眾,目睹了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動人心魄的音樂燈光秀。站在中洲公園邊,觀賞音樂噴泉及燈光秀,讓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一個縣城的燈光秀,達到如此規模,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中洲公園音樂激光噴泉

十分罕見的龍溪村古建築群,讓人大開眼界。龍溪村位於廣豐東陽鄉東部, 毗鄰浙江江山。村口廣場,受龍虎山南道教文化影響,地面上用黑白顏色的花崗岩,拼鋪成碩大的八卦圖案。古建築群有祝氏宗祠、文昌閣、江浙社、觀音閣。這四處古建築群保存完好,現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溪村八卦廣場

祝氏宗祠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清康熙、乾隆兩朝有三次較大規模的擴建。坐北朝南,佔地 3.78畝,氣勢非凡。祠堂門前立有旗杆,為祝元功在乾隆甲戌年考取進士而立。

祝氏宗祠戲台

文昌閣建於清同治七年( 1868),在祝氏宗祠右側。高 12.3米,佔地面積 475平方米。雖不像祝氏宗祠那般注重裝飾,但卻有獨特的建築特色。屋頂為三重檐歇山頂,高聳莊重,古典軒昂。第一層祀奉梓童帝君像,第二層設至聖神主座,奎星位乎上、司告居其右。閣內置木板樓梯以供登臨。倚窗遠眺、東望江郎山群峰如畫、西眺雨石岩諸似錦、南仰松峰山卓拔雲霄、北瞰潭水澄波碧翠。

龍溪村文昌閣

龍溪村口建有一座十分獨特的石拱橋,橋兩頭有幾顆數百年的古樹。更獨特的是橋頭建有標誌性建築---水仙閣觀音殿。殿宙歇山頂二重檐樓閣式,建築物雖不算龐大,但玲瓏別緻,讓人過目難忘。

龍溪村觀音閣

村子中心有紀念性建築「江浙社」。龍溪祝氏由浙江江郎峰舊宅遷徙而來,這裡的鄉村文化,仍夾帶著濃厚的浙江江山文化色彩。「江浙社」既是龍溪村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也是祝氏族人不忘祖宗根基的象徵。

在當今鄉村旅遊蓬勃發展,住農宿、吃農家菜成為一種新時尚,休閑旅遊深受城市居民歡迎的趨勢下。廣豐區旅遊發展委首先安排我們,去壺嶠鎮東陽村華家源自然村考察鄉村旅遊發展情況。

華家源村導遊圖

這裡曾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後的小村莊,全村只有261戶人家。2017年,在村裡幾名黨員發動帶領下,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依託村莊依山環水的自然環境,挖掘朱熹後裔居住地、夏布之鄉等厚重的文化淵源,以「中國最美麗農村」 婺源為藍本,用白牆灰瓦的統一格調,改建全村民宅外觀。利用古樹、河塘等自然資源,再栽種花草等手段美化環境。把朱氏家訓上牆,以統一教化民心向善…。僅用了8個月時間,就把村莊打造成流水潺潺,花香四溢,古樹參天,村容整潔,人心向善的新農村。現在正朝著生態美、文化興、產業旺、百姓富的方向發展。

華家源鄉村風光之一

今年春節以來,他們已接待遊客13萬之多,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子,發展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莊。通過實地考察,我們又該村旅遊業發展速度之塊,稱他為「華家源」速度,我們堅信華家源村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前程似錦!

華家源鄉村風光之二

GIF

圖/文 仇葉祥(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理事、 學術委員)

審核:俞鳳翔

編審:姚小平、婁彬彬

責任編輯:周明禮

執行編輯:林克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寧海縣徐霞客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