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個地方,新石器時代有先民捕魚,現在也有!

這個地方,新石器時代有先民捕魚,現在也有!

GIF

仙蠡墩,現在還有漁夫在捕魚。這是真的!

「漫步到此」今天漫步到的地方叫「仙蠡墩」。找到這不難,湖濱路蠡橋邊就是,入口有一個巨大的新時期時代玉琮。

仙蠡墩,又名仙女墩,位於梁溪河北岸,蠡橋西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存在,作為迄今為止無錫近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已有5000-6000年。

新石器時的仙蠡墩,四面環河。現在的仙蠡墩,其範圍僅屬於原來遺址的南半部分,約0.1平方公里。

2004年,無錫啟動梁溪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仙蠡墩遺址處建造開放式公園,以仙蠡墩遺址和蠡公池為主景,展示無錫先民的稻作文化、漁獵文化為主要內容,同時融入范蠡、西施曾在此留下的人文傳說。

地方不大,地處市中區,周圍的居民愛來。天氣熱了,這裡樹多蔭大,適合徒步休閑,雖然只是個小墩子,但一樣可以爬爬,是個好地方。

走進仙蠡墩,就像走進一個小森林,樹多花香鳥歡樂,到處有亭棚,蠡公亭、仙蠡亭、夷光亭。核心區野樹林是梁溪河水環境綜合整治中保護留存下來的一片原生態樹林。

在天石地溪景觀,只有草和石頭,看不到一路溪水了。

戰國初年,越國大夫范蠡助越勝吳後功成身退,曾偕西施經古梁溪泛舟五湖。後人為紀念范蠡西施,遂將此墩稱作仙蠡墩。

來到仙蠡墩,離不開捕魚。

墩內標誌性景點是雕塑牆,作為新石器時代無錫先民的聚居地之一,先民很早就用網、用船、用鉤進行捕魚,雕塑牆以以「母親、魚文化、人與水和諧共生」為主題,再現了原始先民種稻、采葛、制陶、琢玉、結網捕魚、牧養禽畜、獵射麋鹿等生活情景。

後來情況是這樣的。

宋元至明清,太湖和港汊溝渠的內河捕魚生產十分普及。

民國時期梁溪河沿岸池塘養魚大戶有很多名人,比如嚴阿來、湯士發、湯阿榮、丁福慶等人。

建國後,為解決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副食供應問題,無錫在太湖捕魚和池塘養魚上做文章。

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池塘養魚技術、規模、產量達到頂峰,保證無錫九成魚市供應。當時河埒公社漁業一隊的「水、種、餌、混、密、輪、防、管」的「八字精養法」試驗取得成功,被漁業界譽為「新養魚經」。

到了90年代以後,隨著無錫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水污染嚴重,漁民紛紛上岸進廠。

進入21世紀,城市化建設力度加快,養殖漁區土地被廣泛徵用,始於明末清初的濱湖地區大面積養魚業,在持續300多年後退出了歷史舞台。

產業經濟演變更替的自身規律,誰也不能阻擋。

沒了大規模捕魚了,但市場還在。

仙蠡墩的對面,作為無錫及周邊地區有重要影響的魚貨集散地,原來的蠡橋漁碼頭,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只是2017年,蠡橋漁碼頭拆了,魚攤位攤位異地搬遷。

沒了日夜喧鬧的蠡橋碼頭,正在打樁,已經沒了漁船停靠的碼頭,似乎少了點活力。

傳統捕魚,還有人在堅持。

蠡橋泵站旁,一個70歲的老漁夫在河邊支起架搭上棚,巨大的漁網沉入水底,每隔一段時間,用力輕輕一拉,總有收穫。一天下來,可以有個10多斤魚兒帶回家。

漁夫在河邊抽煙喝茶發獃,時不時有人看熱鬧與其聊天。

關於「漫」步到此

圖/文:無錫漫生活 | 編輯:覆卿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錫漫生活 的精彩文章:

在書與非書之間
一口,把這櫻花季含在嘴裡

TAG:無錫漫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