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隱居山林的諸葛亮為何這麼熟悉天下形勢,提出隆中對?原因很簡單

隱居山林的諸葛亮為何這麼熟悉天下形勢,提出隆中對?原因很簡單

原標題:隱居山林的諸葛亮為何這麼熟悉天下形勢,提出隆中對?原因很簡單


三國時期的「三顧茅廬」是歷史上一個經典的故事,千百年為後人津津樂道。而三顧茅廬的主角便是被稱為「神人」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個孤兒,早年跟叔父諸葛玄移居荊州,諸葛玄去世,他和弟弟諸葛均等耕讀於南陽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南)。他身居茅廬,胸懷天下,密切地關心著時局的發展,對當時天下的各種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在當地的知識階層中有很高的威信,被稱為「卧龍」。他經常吟唱一個據說是晏子的歌——《梁父吟》,自比於管仲、樂毅。不理解他的人,說他自比太高,但是他的好友崔州平和徐庶認為他確實有管、樂的才能。


公元207年,當時依附於荊州牧劉表的劉備,從徐庶等人的介紹中知道了諸葛亮的才能和威望,大為羨慕。那時劉備正在加強他與荊州士族地主和知識階層的聯繫,便以禮賢下土的態度,親自到隆中尋訪諸葛亮,往返三次,方才得見。這就是有名的「三顧茅廬」的故事。



劉備這個經歷了無數失敗,但依然雄心不已的將軍當時雖然年近半百

卻仍然能放下架子,虛心地向一個年紀才二十六歲的青年人求教。青少年時代跟著母親過的那種織席販履的貧窮生活,影響了這位將軍文化素質的沒有曹操、孫權那種地位,而是沒有他們那種文化素質。他知道怎樣團結和任用那個時代第一流的勇夫和猛將,卻不知道怎樣團結和任用那個時代第流的知識分子。才華出眾的徐庶的到來,使劉備打開了面向知識階層的眼界。這個昔日的皇族後裔正因為失去了皇族的高貴地位而學會了聰明。



他「三顧茅廬」、屈身求教於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表現,說明他已經認識了並正在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他直率地向諸葛亮表露自己「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的情況,虛懷若谷地請求諸葛亮為他指示方向。正是由於這種異乎尋常的謙遜精神,他才獲得了一個オ華冠蓋當時的卓越人オ。


考察了將軍遠道來訪的誠意,感激他「猥自枉屈」「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諸葛亮開誠布公地給劉備分析天下的形勢,並為他籌划了割據荊益、三分天下,和夷治內、聯吳抗曹,興圖霸業、復興漢室的戰略方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


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都會有疑問,為什麼隱居鄉間、過著耕讀生活的諸葛亮,能為當時親自參加政治、軍事鬥爭實踐的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三分天下、聯吳抗曹的戰略對策呢?


首先,諸葛亮對於天下形勢的認識同樣也是來源於社會實踐的。他雖然隱居於鄉間,但是同外界有廣泛的聯繫。荊州地處中原,是天下交通的的中心,四面八方來往的人很多。諸葛亮同四面八方來往的人有許多交往,他身邊邊實際上有一個由知識階層組合的友誼聯絡網。此外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吳做官,同他有經常的書信往來,這些都是他了解外界情況的渠道。



難道他對情況的了解能比親自參加了鬥爭實踐的劉備還要多嗎?有些情況是要多一些。比如荊荊州,這是他的第二故鄉,他對它的了解,恐怕就比劉備要多一些。再有東吳的情況、益州的情況,劉備所知道的在許多方面恐怕也不會比他深刻。當然,關於北方鬥爭的許多情況,劉備知道的比諸葛亮要多。此外,還有一個認識深化問題。認識開始於實踐,但有待於深化。經驗、見聞、感覺、親歷,這些東西是可貴的,但還不是全面的東西,不是本質,不是物的聯繫,不是規律。要從局部的經驗、見聞、感覺、親歷到全面、本質、聯繫、規律,還要經過思維的作用,即把實踐得來的材料送進頭腦加工廠加工、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以造成理性的認識。這樣才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質、更正確的認識。


諸葛亮優越於劉備的地方,就在於他肯下苦功夫去分析研究他所得來的有關時局發展的客觀材料,從而對天下形勢得出比劉備更全面、更深刻更本質、更正確的理性認識。



諸葛亮在天賦上也許比一般人聰明一些,但是主要問題不在於天賦。人在天賦上的差別不是很大。人的智慧發展決定性的條件是後天,這後天的條件中包括環境、學習、思維習慣的培育、思想方法的訓練、理論思維的深化等等,而這些條件正是劉備所缺少的。其次,劉備的戎馬生活,東奔西跑的顛沛流離,生命經常處於危險中的心驚膽戰,這些動蕩不安的因素,妨礙了他坐下來好好學習、思索,而在這些方面,處於局外人地位的諸葛亮就比他優越得多了。


這些就是諸葛亮和劉備同處於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襄之國,一個能夠看出在當時條件下,荊益可以獨成一格、三分天下;一個卻撲朔迷離,看不出這一著棋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的精彩文章:

此皇帝寵愛一妃子做三件奇葩事,她守節自刎後,蘇東坡給7字評價

TAG: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