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殘山剩水,局促孤舟——《丁治磐日記》嵊泗史料解讀

殘山剩水,局促孤舟——《丁治磐日記》嵊泗史料解讀

二十世紀中葉,江山鼎革之際,烽火遍地。連僻處東海一隅的嵊泗列島也被捲入時代的激流旋渦中。原本偏僻荒涼的海島漁村,搖身一變,竟成為堂堂一省的權力中樞。一時間,冠蓋雲集,風雲際會。

1949年5月底,上海易幟。國民政府江蘇省主席丁治磐率領部屬,乘船自崇明島退至舟山群島。7月,又奉命移駐嵊泗列島,與舟山形成犄角之勢。江蘇省政府也隨同搬到嵊泗列島東部的枸杞島上,直至翌年5月撤到台灣。前後將近十個月的時間,赫赫的省政府衙門就局促在這方狹窄的海天之間。

(丁治磐像,攝於1942年)

丁治磐(1894—1988),江蘇東海縣人。從小接受古文教育,詩、文、書法俱佳。投身行伍後,歷任排連級低階軍官,積戰功擢升至二十六軍軍長、第一綏靖區司令官、陸軍中將。1948年9月,接掌江蘇省政府主席一職。

丁治磐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一生記述不輟,勤作日記,後由研究人員從其子女處,取得日記四十二本,經整理,影印出版,計八大冊,4238頁。《丁治磐日記》涉及其軍旅生涯的方方面面,舉凡作戰計劃、作戰經過、敵我態勢都能一一詳記,屬珍貴的歷史資料。但可惜的是,日記有不少缺失之處,如從大陸撤退時期僅記載到1949年7月3日止。後續,如駐嵊期間情況、撤台經過等都告闕如,這對嵊泗來講,真是個天大的遺憾。同時,日記中僅存的幾條關於嵊泗的資料也更顯得珍貴。細細梳理這段歷史,或許可以從中覷見蔣家王朝黯然的背影和這位江蘇省末任主席的悲涼和無奈。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齊集長江北岸,準備對國民黨軍發起最後的攻擊。4月22日,在長江防線被突破的情況下,時任國軍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也就是後來在電影《戰上海》中那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湯司令下令全線撤退。接到命令後,丁治磐帶著自己的江蘇省政府一撥人倉皇退至崇明島。隨後,將退據到崇明島的各綏靖區部隊、蘇北各地還鄉團、江蘇省保安司令部殘部,以及流亡的青年學生整編成暫編第一軍,由丁治磐直接指揮。

此後的一個月里,丁治磐頻繁往來與上海—崇明一線,直至5月下旬,解放軍突入上海。這在他的日記中多有清晰的記載。忽而上海,忽而崇明,麾下數萬人,各類人事、後勤、作戰、布防等大小事務令他焦頭爛額。

其實,在崇明島得以稍稍喘息的丁治磐十分明白當下的局勢,窄窄的一條江水根本無法拒阻解放軍的兵鋒,一旦上海失守,一水之隔的崇明島指日可下。還需要早作籌劃,尋找個適合駐守的根據地。丁治磐的視線投向了遙處江蘇外海的嵊泗列島,開始著手經營。

(《丁治磐日記》手稿)

《丁治磐日記》1949年5月6日記載,「泗礁擬駐兵1000人,月需糧500石,儲一年之糧6000石。」

丁治磐作為江蘇省主席,對於他治下的嵊泗列島肯定有些了解,他之所以打算駐紮一支千人左右的軍隊,純粹是因為泗礁山島面積狹小,不具備大規模駐軍的條件。另外,行軍打仗,講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何況泗礁山島可供種植的田地稀少,農作物產量極低,維持百姓生存的稻米依賴從外埠裝運。要駐守一支1000人的軍隊,首先要考慮的是吃飯問題。丁治磐按每名士兵一月五斗米的標準,計劃在泗礁儲備6000石的糧食,以備一年之需。

作為統領著數萬人敗軍的將領,丁治磐對於後勤供給格外的關注,撤退途中,顯然無法攜帶大量的糧草輜重。這在丁治磐的日記中多有體現,大量的篇幅涉及這些內容。據其後來回憶:「我在崇明經費缺乏,就請省政府會議依綏靖法令徵用當地一家民營紗廠的紗布,拿到上海賣錢,來養活省府及部隊。」

要維持幾萬人的衣食、馬匹的草料、以及眾多車輛船隻的油料補給等需求,恐怕當時的丁治磐真有種無米下炊的喟嘆。

隨著戰局形勢的發展,向嵊泗列島轉移的計劃開始籌備和逐步實施。

《丁治磐日記》1949年5月20日記載,「嵊泗設治局之視察與開運計畫。」

嵊泗設治局成立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10月16日,以國民政府令的形式,批准江蘇省政府設置嵊泗設治局的呈請。首任局長為崇明人周鼎昌。在此之前,嵊泗列島的行政建置已多次變動。從民國二十三年的設立崇明縣第五區,到日據時期的偽定海縣第十一區、第十二區。民國三十五年,嵊泗從崇明縣划出,設立直屬區,歸江蘇省政府直屬管轄。翌年又撤銷直屬區,設嵊泗設治局,下轄嵊山、枸杞、花鳥、綠華、小洋、五龍等十個鄉鎮,局址設在菜園鎮。這也是民國時期,江蘇省內唯一一個設治局,由此可見嵊泗地位的特殊性。

可以說,在民國時期,執政者出於各種不同視角的考量,嵊泗的行政地位也在不斷的變化。江蘇省府曾在抗戰勝利後重新劃分屬縣的等級,分列一等、二等、三等、四等,給予不同的規格的待遇,其中,嵊泗設治局與徐州市、連雲市不列等級。但根據當時江蘇省府的安排,將嵊泗設治局等同於丙等縣,即三等縣來看待,在人員配置、經費保障政策上多有傾斜。

1948年,隨著國共戰局的激烈演變,嵊泗列島的地位又一次的提升。按當時報章的說法,「該島為東海屏障,地形衝要,在戡亂中確為江海防要隘」。正是從軍事上的角度,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將嵊泗設治局劃歸海軍總部管轄。當年10月,由海軍上校劉振鎧擔任嵊泗設治局局長。

由軍方人士出任地方行政長官,顯然是為了配合當局提出的「總體戰」戰略,劉振鎧的到任,無疑加強了情治及軍政一體化的臨戰體系。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劉上校在政績沒見有多少建樹,倒是日後編撰了一本具有地方志色彩的《奮進中的嵊泗列島》,也算為嵊泗保存了一些歷史資料。

當丁治磐寫下這條日記時,正是上海戰局激烈之際。鑒於局勢,丁治磐開始準備向嵊泗列島撤退,組織船隻裝運部分人員、輜重向茫茫的海天之際進發。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此時的丁治磐已經移駐到步兵登陸艇聯錚號上,準備隨時外撤。5月30日,聯錚號從崇明東島啟碇,向舟山群島出發。在當天日記中,丁治磐為自己做了打算:「今後…省府—設泗礁,聯錚—選泗礁,運輸—在泗礁計畫。」

由於事先準備充分,再加上解放軍不具備出海追擊的條件,丁治磐從崇明島撤出的活動幾乎沒遭受大的損失。據他日後回憶:「共軍佔領上海後來攻崇明,(國軍)因船隻不足,丟了少數幾個教練隊,其餘都帶到舟山、普陀、嵊泗列島。」

到達舟山後,丁治磐本人及江蘇省政府、第一綏靖區司令部駐紮在普陀山,暫編第一軍駐岱山島。兩個月後,即當年7月,丁治磐又奉命移駐嵊泗列島,將省政府設在列島東部的枸杞島上。

到嵊泗後,為了經營好這塊最後的落腳點,丁治磐頗費了些心思。首先他將嵊泗的行政建置從設治局提升到縣,報偏安廣州的行政院核准,於1949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嵊泗縣,縣長仍由劉振鎧擔任。同時,向浙江省主席周嵒交涉,將江浙兩省分治的黃龍島劃歸江蘇省,納入嵊泗縣管轄。

(丁治磐書法)

嵊泗列島原有數萬居民,加上丁治磐的人馬,總數達五、六萬人。如此數量的人口,衣食補給是個大問題。丁治磐著手在嵊泗開闢軍用碼頭,並調來兩艘輪船,擔任從台灣裝運糧食、油鹽的職責,初步緩解了這個難題。

丁治磐還將他在江蘇的一整套管理制度推行到嵊泗,諸如戶籍管理、征稽稅收、登記土地、建立國民學校、修建道路、修築防禦工事、訓練壯丁等等,以此來加強戰備,建立反共的模範區。

早在上海失守前,國軍就擬定了《台灣防衛戰及各項準備要綱》,為了不使日後的反攻基地台灣陷於孤立,打算將長山島、嵊泗列島、舟山群島以及溫州、福州、廈門、汕頭等沿海島嶼與要地,構建成一個防衛整體,以掩護整補,準備反攻。

蔣介石意圖以舟嵊為基地,進擾大陸,掩護台灣,等待國際形勢的變化,以期反攻大陸。

丁治磐深諳這一戰略思想,在1949年6月1日的日記中寫到:「只要海軍配合,應收復鎮海為目的,藉以為爭取物資之根據地。如是,則省府可以泗礁為依據,指揮一切,東瓊■■可以合作也。」

到嵊泗列島後,丁治磐積極貫徹這一戰略,籠絡各路游雜部隊,大封官爵。例如廣為人知的《沙家浜》中胡司令胡傳魁的原型,著名的「草頭王」胡肇漢也投身於丁治磐,獲封「第二縱隊副指揮官」的頭銜。當時,由丁治磐節制的各路武裝魚龍混雜,既有正規部隊,也有土匪海盜,諸如黃八妹、張阿六、胡朴人、張熙明、袁國祥、封啟曾等人,紛紛以丁治磐為靠山,要錢要槍,對沿海及內陸地區進行大肆的破壞襲擾。

(嵊泗列島形勢略圖)

儘管身處孤島的丁治磐幻想著以奪取鎮海為根據地,而實現「半年整訓,鞏固基地,一年反攻,三年成功」的宏偉大計,但大廈已傾的結局無比清晰的呈現。

1950年初,在解放軍摧枯拉朽般的攻勢下,中國內陸基本解放,國民黨政權控制的區域僅剩嵊泗、舟山、金門、馬祖、台灣、海南島等東南沿海島嶼。4月25日,解放軍華東軍區及第三野戰軍召開三軍聯合會議,決定組成兩個作戰集團,分別由浙東沿海和上海方向對舟山及嵊泗發起攻擊。

獲悉解放軍這一意圖的蔣介石一番躊躇後,決定放棄舟山群島,撤兵回防颱灣。舟山的撤退日期原定5月14日,但因霧大,延宕至16日才正式啟動。而嵊泗列島的撤退要遲於舟山兩天,5月18日才陸續展開,至26日全數抵達台灣。

一些接受丁治磐訓練和指揮的地方鄉保長也隨同撤台。而不同於舟山的是,國民黨軍從定海等地裹挾了上萬名的壯丁,在嵊泗竟然沒有發生這種情況。據坊間的一些老人回憶,是因丁治磐不忍島民妻離子散的仁慈之舉,這或許就是這位丁將軍不同於其他國民黨將領之處吧。

版權提示

本公號圖文為嵊泗海洋文化研究會原創

轉載需聯繫授權

嵊泗海洋文化研究會

微信號:sshywh

有風自海上來,不亦樂乎?

想更有味有勁?關注我們,來留言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嵊泗海洋文化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TAG:嵊泗海洋文化研究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