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找到了6本爸爸愛看的育兒書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我找到了6本爸爸愛看的育兒書

靠譜童書每周推薦 ▲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

點擊標題下 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關注

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時常和拍爸討論三個娃的教育問題,有次拍爸竟嘆了口氣說:「唉,我最近才想明白,原來老三生下來,註定就是要被打的。」

我嚇了一跳,不知道他何出此言,結果他拿起書桌上正看的一本書《從出生到3歲》,跟我說:

「你看,這本書上寫——『毫無疑問,由孩子的年齡差距不到3歲而帶來的麻煩,仍然是有多個孩子家庭最大的壓力來源。』

這本書的作者20年前就發現這一點,20年後都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來避免這種壓力啊。寧寧和老三要越打越厲害了……」

忍不住要扶額,記得很早以前我就跟拍爸說過,對我們家老二和老三之爭,要做好心理準備,可他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萬萬沒想到,一本育兒書,就把他的觀念秒轉過來了。

我忍不住好奇問他:「原來你喜歡看這類書?」

他繞繞頭說:「還不錯啊,我們家育兒書太多了,別指望我什麼都看,我只能挑一些我看得下去的。」

聽了他這句話,我突然腦海靈光一閃,家裡育兒書這麼多,何不整理爸爸有可能喜歡的一個育兒書單,讓我們龐大的育兒友軍也稍微多一點點知識儲備呢。

特別是現在很多爸爸也開始寫育兒書了,雖然他們的主要讀者依然是媽媽,但他們寫文章的思維方式,也最接近爸爸們思考育兒問題的方式。

我們念叨一萬句的效果,完全不如做爸爸的育兒專家寫的一篇育兒文章。

如果平日特別容易和隊友在育兒觀上吵吵吵,那還不如試著放一兩本這樣的育兒書在沙發上,讓他閑暇時隨手翻翻,大概也許可能就看進去了,吧。

說干就干,小莉花了一天時間整理了一個小書單,謹供親們參考參考哈。

1、《從出生到3歲》

自從拍爸看過這本書以後,我又捧起來翻了一遍。

作者的名頭很大,是世界著名早期教育專家,哈佛大學「哈佛學前項目」總負責人伯頓·L·懷特,他本人也是四個孩子的爸爸。

直男分析孩子這種生物起來,就是相當乾脆利索的,他把孩子的頭3年劃分了7個階段。

書也編排得簡單直接,每個階段孩子是什麼特徵,有什麼行為,身體、運動的發展,興趣偏好,情感發展,推薦什麼養育方法,不推薦什麼養育方法,都寫得清清楚楚,非常適合新手爸爸看。

看過這本書的爸爸,大概就不會犯一些以為「腸絞痛」是「長腳痛」、小孩3個月就能走路,1歲就有1米高這種開腦洞錯誤了。

書里也有很多科學實驗論證,各路發展心理學專家的理論,妥妥一本權威指南,平日愛跟媽媽抬杠又固執的爸爸,看看這本書一定獲益良多。

當然這本書是1975年問世的,2007年又改過一版,但離現在也有11年了,裡面有一些育兒技巧,對於飽讀育兒書的媽媽可能已經過時,不過也不妨礙隊友從零開始啦。

2、《聰明養育》《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

這兩本書都是《最強大腦》的科學評審魏坤琳寫的,只要看過前幾季《最強大腦》的親們一定認識他。

叨叨魏也是兩個女兒的爸爸,他在書里經常提到他是如何當爸爸的。

哈哈,別人家的爸爸從來不讓我們失望,更何況他還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這樣專業背景的隊友給我來一打好嗎。

說回這兩本書,《聰明養育》是叨叨魏2016年寫的,那時候,他寫書的主要目的看起來更像是專業打假——介紹和科普腦科學認可的育兒理論,同時也指出哪些是沒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理論,讓更多父母走出教養迷思。

到了今年,叨叨魏又出了一本《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其實也是他在「得到」專欄的精選文章,更注重於具體的育兒規劃和實踐方法。

他把孩子的發展分成智力腦、運動腦、情緒腦、創意腦和語言腦五大部分,每個部分的具體問題,他都給了答案,有些甚至是直接開出藥方,分幾步走教我們如何解決育兒問題。

這麼說來,爸爸們如果對兩本書都有興趣,那可以先看《聰明養育》理論掃盲,再看《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具體實踐。

3、《自主教養》

又是一個爸爸寫的育兒書,這個得過文學獎的理工科學霸,在美國拿到化學和計算機博士後,開始研究起了怎麼當超級奶爸。

平時覺得個人育兒體驗不夠嚴謹的爸爸們,對他科研圖表+自身經歷+總結的寫法,應該會覺得有條理對胃口吧。

非常同意趙昱鯤的說法,很多時候我們養娃累,除了身體困在育兒的瑣碎里,更多是心理上的焦慮。

就像書里說的,孩子吃飯、睡覺、性格、學習我們無一不感到焦慮,甚至「連對焦慮本身會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也感到焦慮」。

為了不那麼焦慮,到底應該這麼養呢?

整本書用「自主教養」來回答了這個問題,父母的責任不是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讓他有能力自己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

書里的一個比喻很傳神,「要記得我們是在養一個人,而不是一隻恐龍。」

想當年恐龍是地球霸主多厲害,高大威猛戰鬥力強,但誰都沒想到,當地球發生巨變的時候,它的優勢全都變成了劣質,身體太龐大根本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最後全部滅絕。

而越來越瞬息萬變的未來,我們很難預見到將來社會是什麼樣子,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現在想要的樣子」,也不能保證他們將來無憂。

「養育,是父母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不要妄想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而要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

自主教養則致力於讓孩子發展出健康的自我,你會收穫一個自覺、講理、友善、蓬勃的孩子,一個真正愛你的孩子,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

這是書里所給出的答案。

關於具體的做法,書里有非常詳細的解答,減輕焦慮或許能從讀這本書開始。

4、《兒童健康講記》

在偏頭痛西醫實在無能為力時,我開始對中醫重新認識,因為針灸和推拿能讓我好過一些。

也是機緣巧合,讀了一個資深中醫李辛的《兒童健康講記》,寫的是一個中醫眼中的兒童健康、心理與教育。

其實這本書,最吸引和打動我的,也恰恰就是李醫生談到的兒童心理和教育,讓我有種恍然大悟,豁然開朗的感覺。

這本書是李辛在上海、北京、漢堡、柏林的多次關於兒童健康的專題講座,涉及了兒童健康與調理思路、兒童的精神健康、兒童的心理健康與教育等等內容。

李辛認為兒童的健康不僅僅局限在身體,其心理-情感模式、精神特質、家庭環境、生活方式、父母的認知與精神狀態、教育文化的觀念與方法,都是關係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而且密不可分。

這就需要我們父母跳脫單一學科的認知局限,去認識孩子的豐富生命。

最最難得是,這本書從觀念和認識上,與照顧孩子的老師、家長和其他陪伴者分享,如何學會觀察,覺知自己的狀態,安頓好自己的身心,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愛,讓自己健康,也讓孩子健康。

拍爸也會時不時翻一翻這本書,他說很少看到醫生談兒童心理,這個視角太特別了。

5、《養育的選擇》

(書的封面被寧寧用鉛筆畫得有點慘不忍睹)

這是這個書單里,唯一一本由媽媽寫的育兒書,但我覺得也非常適合爸爸看一看。作者是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專門研究嬰幼兒心理發展科班出身的中國專家。

在我剛開公號沒多久的年代,就曾經轉載過她的育兒文章。

她是兩個男孩的媽媽,兩兒子相差不到2歲,其中一個還是早產兒,夫妻倆在美國自己帶,沒有老人幫忙,想想都覺得是超高難度育兒。

但陳忻在2016年寫的這本書,不是來說自己帶兒子帶得有多成功的,更多的是用專業知識來解釋現在流行的育兒理念,有哪些可取或不可取之處,當時對我和拍爸的幫助都非常大。

孩子缺不缺安全感,早教有沒有必要,敏感期存不存在……都是我曾經翻來覆去思考的問題,終於讓我在陳忻這兒找到了答案。

還有一些關於育兒問題上,「度」的把握問題,比如規則的建立和執行,陳忻也解釋得非常通透徹底。

看完她書里寫的13個常見育兒問題之後,甚至還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恨不得讓她再寫個第二本第三本,把我們常見的育兒問題都一網打盡。

相信爸爸們看了這本書,家裡的育兒爭執也會少很多很多。

大多數爸爸們理性、嚴謹,善於思考,推薦的這幾本育兒書也暗合了類似的風格。

以前推薦《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爸爸們大概會吐槽,這不是你們當媽的人看的嗎?但這裡大部分都是爸爸寫的書,再也沒法吐槽了吧。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從這些書里總結出什麼「育兒真理」,一統江湖。

《從出生到3歲》的作者伯頓·L·懷特甚至就在自己的書里,建議父母在牆上貼個紙條:

「白紙黑字印在書上的,不一定都是真的!」

請讓隊友們繼續帶著懷疑去看這些書吧,當他們願意因為一些不確定的問題而和媽媽們開始討論時,他們就已經往前邁了一大步了。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