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鄉「松陽」史籍考釋

故鄉「松陽」史籍考釋

浙南山水形勝,層巒疊翠之中的松陽是我的故鄉,是個史稱「浙南桃花源」的千年古縣。甌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松陰溪猶如銀練從中蜿蜒穿過全境,浙南最廣袤的松古平原宛若玉盤鑲嵌在群山懷抱之中,素有「松古平原熟,浙南米穀足」之美譽。「松陽」之縣名,不但字眼平朴讀音上口,好認好寫也好記,一聽此說,出現於眼前的儘是茂密的松樹林和燦爛的陽光構成的朗朗景象,讓人爽心悅日、使人心曠神怡。

如此甚好的故鄉松陽,好地方好地名是怎樣來的?出於對故鄉的拳拳之心,儘管本人學識淺薄,也不怕貽笑大方,特從史籍上作以下考釋:

「松陽」置縣及其時代背景

遠在東漢末年,屬會稽郡的章安是一個地域範圍很廣的縣,所轄之地相當於今台州、溫州、處州及福建北部的一部分。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章安縣南鄉析置松陽縣。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歷時三十年約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成書、著重考訂古今郡縣變遷,詳列山川險要戰守利害的古代中國歷史地理、兵要地誌專著《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出版)第九十四卷3928頁載「松陽縣,本漢章安縣南鄉地,建安四年孫氏所析置松陽縣,屬會稽郡」,民國《重修浙江通志稿·沿革表》也載「東漢獻帝建安四年,孫吳置」,「此為古栝蒼地正式建縣之肇始」。當時松陽縣治所在瑞應里,又稱「舊市」,即今松陽古市鎮。松陽不僅是麗水地區建縣最早的一個縣,而且縣域很廣,直至隋唐松陽縣域仍涵括現今麗水市以及金華、溫州的部分縣市。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析松陽縣東鄉地置括蒼縣(今蓮都區),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至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遂昌縣併入松陽達86年,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析出松陽縣的南鄉和遂昌縣的西鄉置龍泉縣(現為市),可見松陽古邑地域範圍之廣大。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八年,松陽曾升為州府所在地為「松州」,曾為浙江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東漢末年,袁紹、曹操、孫策、劉備三國四方逐鹿爭霸、風起雲湧,正當曹操和袁紹在北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孫策、孫權兩兄弟打下東吳江山,佔據了江東(今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為加強管制,在東漢統治所不及或統治薄弱的丘陵地區相繼增設新縣。陳建梅在《孫吳政區地理研究》(嶽麓書社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中認為,東漢末年,衢江、東陽江流域已經得到初步開發。孫權在南討西征的同時,「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開始了對所轄揚州五郡(丹楊,今安徽宣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吳郡、廬江、豫章)等深險之地的經略,對山越的征討取得了初步成果之後,為加強管制和開發,孫氏兄弟對山越區域進行編戶齊民設置新的政區。在揚州政區新置三十四縣的同時,於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置新安(今衢州市)、長山(今金華市)兩縣,孫吳沿續了東漢的開發路線,孫策時析諸暨置吳寧、豐安兩縣,孫權時析新安立定陽,析烏傷立永康、武義,析太末立平昌,析章安立松陽。之後開發進一步推進至衢江上游和武義江沿線,並逾仙霞嶺達松陰溪上游。陳建梅還認為,孫吳對山越的開發是在征討中進行的,遠至松陰溪上游開闢設置松陽縣,目的是為了控制該流域。還羅列了會稽郡新置的平呂、定陽、永康、武義、臨海,南始平、羅陽、松陽、建平九縣,這些新置的縣,有的命名顯然與取得征討山越的勝利有關,像平昌、定陽、南始平、建平等縣的命名用「平」、「定」的詞語;有的以故事典故命名,如孫權之母因病到此進香,祈求「永保安康」,吳國太病癒,孫權大喜,遂賜名為「永康」;還有的用地理位置命名,如臨海、羅陽、松陽。

「松陽」縣名由來的兩種說法

從史籍上看,「松陽」縣名的由來主要有兩說:

一是地理說,因山名而取地名。明萬曆郭子章《郡縣釋名·浙江卷》載:「松陽縣東漢名,以邑有長松山也」,謂松陽地處長松山之南,故名松陽。陳橋驛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浙江省》載「松陽縣因地處長松山之陽而得名」。此說中所指的長松山,是什麼山?《大清一統志》卷236載「長松山在松陽縣西北四十五里,吳越時以此山名縣,俗名牛頭山,頂有龍潭,旁有九雲峰」。民國版標點本《松陽縣誌》在「附說松陽縣山脈」一章中雲「謹查松陽山脈起點於仙霞,仙霞東南有楓嶺,乃浙江、甌江之分水嶺,即閩浙之分界也,分界以後,其一白東經遂昌侵雲嶺人松陽,迤邐北東而下宣平、麗水,與栝蒼山脈相連也。……其屬於北東一脈,首為長松山,俗名牛頭山,南水出松陽,北水流宣平,實為松宣之分界。」可見史籍上所載的長松山就是現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牛頭山!清光緒《松陽縣誌》卷一《輿地誌·山川》載「牛頭山即長松山,舊名風牛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登其巔可以遠眺處、婺,上有龍潭,旁有九雲峰。葉法善解化於此」。葉法善是松陽歷史名人中最孚盛名的「世傳真人」,譽為「唐代五代帝師、道教宗師」。清光緒《遂呂縣誌·卷二·山水》載「世傳真人葉法善曾騎虎創庵於頂,修鍊、飛升而去」,史籍上的這些記載,其實說明了選擇此山來作縣名的緣由。

二是困松陰溪畔有棵大而奇特、尊崇為「松陽樹」的松樹而得名。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五十一?古迹十三》載:「松陽縣東臨大溪,有松陽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坐二十人,秦時物也」。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一0七·物產七》中又有載:「松陽立縣,取松陽木為名,在縣東南大溪有松陽樹,大八十圍,其腹中可坐八十人」。《吳地理志》所云「縣東南臨大溪有松樹,大八十一圍,腹中空,可容三十人坐,故取此為名。王右軍嘗往看之。」(見《太平御覽·卷一七一·州郡部·十七》。古松邑的土地上非但松樹茂密且大而奇特,從此記載可知,直到東晉,這棵白秦時而來的古松樹,到東晉時依然挺立在大溪即松陰溪畔,乃為古松邑奇特的勝景,東晉當代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也曾慕名親臨察看。撰於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的《元和郡縣圖志》(簡稱為《元和志》),是魏晉以來的總地誌中不但是保留下來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編寫最好的一部,是唐代李吉甫撰的一部地理總志,也是現存最早的古代總地誌,對古代政區地理沿革有比較系統的敘述。在該書卷二十六中也述及處州松陽縣「本漢同浦縣之地,屬會稽。後漢分立此縣,有大松樹,大十八圍(或八十一圍),因取為名」(註:本引文中的本漢、後漢即為西漢和東漢)。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1599頁載:「後漢,分章安之南鄉置松陽縣,縣東南大陽及松樹名」,此語中後一句說得也就是「縣東南臨大溪有松樹」同樣的意思,也印證了《元和志》中的說法。以上史籍所記載「可坐二十人」或「可坐八十人」或「可容三十人坐」,又記載曰「大八十一圍」或「大十八圍」,儘管不盡詳實,但說明白秦以來,古松邑松陰溪畔確實是生長著一棵很大且奇特的松樹!

史籍上所記載的「東臨大溪大八十一圍」,且腹中空,可坐幾十人的松樹的說法,是一個近乎神話的傳說。據後人考證,成熟後的松樹最高四十五米,最大胸徑也只有一米五,且屬針葉樹類的松樹中間不會「腹中空」,更不可能坐幾十人,因此,盎然生長在松陰溪畔如此大而奇特的松樹,是古松邑大地茂密松樹的集中體現,緣於古松邑黎民百姓與松樹之間的親密之情,緣於古松邑黎民百姓對於松樹近乎圖騰的敬仰。大而奇特的松樹長在松陽,同時也深含史籍記載者的深厚情感,因此尊崇為「松陽樹」。古松邑黎民在土地上勞作,樹冠如傘的松樹為之遮陰,蓋厝造屋松樹為人們提供絕好建材,夜間照明、生活取火乃至經土法嚴格炮製後所取的松脂不但能治療許多病疼,還能如李時珍所言「久服,輕身不老、延年」。松樹對陸生環境適應性極強,能在各類土壤中生長,耐乾旱、喜陽光,正如松陽人脾性的寫照。除社會生活和經濟上的用途外,松樹由於其樹姿雄偉、蒼勁,樹體高大、堅固長壽,古松邑黎民百姓在勞作生活中由衷讚美松樹,也寄寓了對於生活美好的願景,因之產生奇異美化、近乎神話的傳說。

「松陽」縣名取「松」字,緣白傳說中大而奇特的松樹;而又取「陽」字,其實還蘊含著古人對這方水土美好的祈願。

我國古代風水學認為,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以我們的視點來觀察太陽,是從東方升起經由南方最後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陽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較北面充足,陰陽之分就是這麼來的,比如江陰、淮陰、洛陽、衡阻。風水學上以陽為吉,無論地方、住宅、墓葬均以陽為好。松陽縣取名的標杆選擇長松山,而縣境在長松山(牛頭山)之南,松陽之「陽」因之而來。置縣時名「松陽」,體現的是我國先哲古代風水學

說「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的理念。古代風水學充分注意到環境的整體性,以整體原則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主張「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髮,水須圍抱作環形」。松陽縣背靠長松山,出生於松陽本土的「世傳真人」葉法善壽至105歲,曾在長松山上修鍊、羽化,好似「山有來龍」,長松山可謂給松陽人帶來福祉的長壽之山;松陽面向松陰溪,源出遂昌縣坡口鄉桂洋村南之北園金嶴的松陰溪,先白南而北,後折向東南,在松陽縣赤壽鄉界首村入境,在蓮都區的大港頭入甌江中游大溪,全長114公里正是「抱作環形」,松陽這方水土正可謂「稱人心、昂秀髮」,是適宜人們勞作生息,而黎民百姓又昂揚奮發、朝氣蓬勃的好地方,既是古人對這方水土美好的祈願,更是松陽古往今來真實的寫照。

「松陽」縣別名及其幾度變更和變遷

從史籍記載上發現,松陽從置縣之初的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至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的700多年間,縣名又稱為「松楊」。吏籍上有四大論據:

一是《會稽志》中有記載。松陽置縣歷來有多種說法,持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置縣說的宋嘉泰《會稽志》卷一·歷代屬縣》中載「興平二年,分諸稽之大門村為漢寧縣,又分章安之南鄉為松楊縣」。

二是《三國志》中有記載。西晉陳壽撰《三國志·吳志·賀齊傳》中載:齊於建安八年討漢興,令楊松長丁蕃留備余汗,蕃本與齊鄰城,恥見部伍,辭不肯留。《隋書·地理志》指出此作「松楊」,誤倒為「楊松也」,這裡講到的「楊松長」是「松楊長」之誤,「松楊長」即東漢時縣令的稱謂。

三是《吳錄》中有記載。出自三國時孫吳孑遺、西晉張勃編著的「堪稱孫吳一代完史」的《吳錄》有云:松邑「作松楊,以地多二木也」。古時松邑地域廣大,生態環境是近乎原始的自然狀態,山林茂密、林木森秀,尤以松樹、楊木居多,故松邑置縣之初又稱為「松楊」,好似古人有大名,也有別名一個意思。所云多楊樹,可能在初置縣時的松陽縣域其他區域。

四是清光緒《松陽縣誌》及《浙江分縣簡志》上有記載。唐之後五代十國的後梁時期,吳越王錢鏐與楊行密為仇,上書梁太祖,以「淮寇未平,恥聞逆姓」為由,請改諸縣名「陽」(音同楊)者,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五月,吳越王錢鏐改松陽縣為長松縣。此乃為松陽最初縣名又稱之為「松楊」的佐證,也說明「松楊」這個松陽縣的別名從東漢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也曾和大名一同沿用,一直延續至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達700多年之久。

查閱史籍,知松陽縣名曾幾度更改,史籍中浸潤著生動的傳說故事,頗為有趣以饗讀者:如上所述,五代後梁開平四年(公元910年)五月,吳越王錢鏐奏請梁太祖:凡屬地與「楊」同音者,悉奏改之。於是吳越境內,除橫陽改為平陽(意為掃平楊吳)外,地名不聞「楊」音,富陽改為富春,暨陽改為諸暨,東陽改為東場,浦陽改為浦江,松陽改為長松。29年之後,到了後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改長松縣為白龍縣。清人吳任臣編撰的《十國春秋》、元末重臣阿爾拉·阿魯圖主持纂修的《宋史》和清順治《松陽縣誌》均載:「天福四年(公元939年),歲旱,縣令陳時祈雨百仞山,據傳白龍現於山麓之白龍津,吳越王元瓘遂改長松縣為白龍縣」。為何改此縣名,松陽民間流傳著一個「瑞現夫人廟」優美的故事。60年之後至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郡守楊億請復為松陽縣,此記載證明,不用別稱的松陽縣大名沿續至今也有上千年的歷史。

松陽不僅歷史悠久,民風淳樸,耕讀傳家,特別是文化教育冠於他縣,抗戰時期,有著「浙江模範縣」之美譽。新中國建立之後,因形勢變化,松陽縣建制也曾幾度變遷,變遷中可見當時國之大勢,特茲錄於此:1958年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的形勢下,當年11月21日,松陽縣建制撤銷,原政區並為遂昌縣的一個區。1978年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後,松陽強烈要求恢復縣制,歷經一波三折,併入遂昌24年之後,至1982年1月30日,國務院(82)11號文件正式批准恢復松陽縣。孫志華、葉光銘曾作《松陽縣恢復縣制始末》一文記載:「5月1日,時任縣委書記林彬帶領復縣後新領導班子扛著披紅掛花的中共松陽縣委、縣人民政府大牌,到原松陽區委辦公樓大門口舉行了掛牌儀式。至此,松陽與遂昌並縣24年後重新恢復縣制」。如今的千年古縣,松陽舊貌變新顏,經濟長足發展的同時,傳統田園風騷獨領,農耕文化烙印彰顯,是華東地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體系中保留最完整和鄉土文化傳承最好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江南秘境」,乃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

「松陽」於松樹有著近乎圖騰的敬仰

從以上的考究可以發現,松陽的得名與松樹有著親密之緣,這是因為松陽置縣早期,地域廣大且多「松楊」二木,松陰溪畔自秦而來生機盎然大而奇特的松樹,乃為當時一大勝景,更是生出吸引人神話般的傳說,引來諸如王羲之等書聖名士親臨觀賞。查史籍,松陽的地貌特徵為「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境以中低山丘陵地帶為主。據1995年5月新修《松陽縣誌》載:松陽森林資源以「馬尾松為主,多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以松古盆地四周、松陰溪及小港兩岸山坡最普遍」,說明松陽的松樹特別是馬尾松資源是比較豐富的。如前所述,古松邑黎民百姓對松樹有著特別的情感,有著近乎圖騰的敬仰!

松陽素有「中國松脂之鄉」的美稱,正是緣於松陽歷史上可能盛產松脂、會做松香的人比較多,這可能也就是當今松陽在前些年出土的南宋慶元元年(1195)墓葬中怎麼會有松香和採制松香完備的各種工具,為什麼松陽採制松香會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如今有2萬多松陽人不畏艱辛走遍大江南北,從事松香產業,生產的松脂、松節油產量佔到全國的1/3,成了遠近聞名的「松香客」,形成「有松香的地方就有松陽人」的格局,中國林產工業協會為什麼會授予松陽「中國松香產業孵化基地」稱號的歷史詮釋,足以說明松陽與松樹有著親密之緣。還值得一說的是,松樹它是我國很多名勝風景區的重要景觀,如遼寧千山、山東泰山、江西廬山都以松樹景色而馳名,尤其是安徽的黃山,松、雲、石號稱「三絕」,而以松為首。古松邑有十景之稱,譽為十景之冠就是「望松夜月」,相傳是東晉當年「書聖」王羲之望松處。

在古代特別是古松與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比如在北京北海團城有一株800年生的古松,傳說曾被清乾隆封為「遮陰侯」;泰山「五大夫松」傳說是秦始皇登山在此避雨而被封以官爵的。在古松邑,自秦時而來生長著一棵大而奇特的古松,傳說「腹中空,可坐幾十人」幾近圖騰似的神話,都印證了如此說法。自古以來,中國人民把松樹作為堅定、貞潔、長壽的象徵,松、竹、梅世稱「歲寒三友」,喻不畏逆境、戰勝同難的堅韌精神。自古以來詠松的詩歌不絕如耳,晚清年間松陽有個叫包庭芝(公元1851年-1915年)的橫樟人,歲貢生曾為候選教諭,他寫下一首題為《西嶺青松》的律詩,詩曰:「物表亭亭百尺松,經年經歲托高峰。冬心吝取竹梅訂,春色羞爭桃李穠。氣壯山河光夏社,枝欺冰雪傲秋容。行人莫恃依棲便,鱗甲修成即化龍。」詩中所讚頌的松樹氣宇軒昂、歷經蒼桑,不畏冰雪、不圖虛榮,氣壯山河、敢創大業的品格,正是千百年來松陽人民可歌可泣的精神風貌的寫照!

綜上所述,松陽縣名來源於「地處長松山之南」之地理說,也由於東漢末松陽多松樹,更是緣於松陰溪旁一棵大而奇特、稱之為「松陽樹」的秦時古木的自然狀況,體現的是「松陽與松樹的親密之緣」的人文理念。縱觀千八百多年來的歷史發展,松陽縣名反映了當地「田同牧歌」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狀況,幾經變遷的史實中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故事與動人傳說,同時,也折射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體現出了從古而今,松陽人尊重自然、與自然親密和諧、心態陽光而又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

PS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陽文藝 的精彩文章:

松陽文藝選登 集糖紙兒

TAG:松陽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