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學藝術

從《論語》看孔子的教學藝術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書中所記載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經驗非常豐富,認真研讀《論語》,溫習具有方法論因素的格言警語,從「先聖」的教育思想中獲取營養,對教師加強師德修養、提高教學藝術都不無裨益。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但是,孔子本人並沒有提出這一名稱,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學經驗時,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於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稱。

實施因材施教原則的關鍵在於對學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準確掌握學生的特點。孔子十分注意觀察、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個性、特長、優缺點了如指掌。然後,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育和教學,對於學生所問的同一問題,常因發問者的個性、需要而給予不同的問答。如《論語?先進》載: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孔子還允許或鼓勵學生有不同的專長。在他的學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但孔子在培養學生個性方面,還是傾向於培養「恭敬」「溫和」的個性。

2.啟發誘導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認為掌握知識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他在教學實踐中特別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問題。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啟發一詞也由此而來。宋代朱熹對這句話做了解釋:「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就是說只有當學生進入積極思維狀態時教師才適時地誘導、引發,「開其意」,「達其辭」。「憤」、「悱」站在教師的角度講是啟發的契機條件,「舉一反三」是啟發的結果。站在學生角度看「憤」、「悱」是能「思」,「舉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啟之待時,因勢而利導,「引而不發,躍如也。」

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孔子認為,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了解學生的認識規律,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他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教師要做不失言的智者,這樣才能使學生聞一知二,聞一知十,既能主動獲取知識,又能發展思維能力。

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他講究教育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必備的一種品質。正如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遂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善於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學習上有「欲罷不能」之勢,說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強。

3.學思結合

孔子一向強調學思結合,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而不明,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泛而不實。這種見解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已初步揭示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

孔子強調學的重要性,反對思而不學。他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學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這說明學習是思考的基礎,離開學習去思考,其結果必然徒勞無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調思考的重要性,反對學而不思。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主張事事處處都應運用思考,極力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論語?陽貨》)。

孔子的學有方向,先是學德,次是學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與行結合,思與社會生活結合。學,不是漫無邊際的學;思,不是漫無邊際的思。學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領悟孔子學思結合的真諦。


4.學以致用

孔子很強調學用結合,學以致用。他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也就是說,儘管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書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處呢?孔子主張「學而優則仕」。據 《雍也》載,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達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孔子培養學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注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5.學而時習

孔子在《論語》的第一句話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論語·學而》)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么?

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係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

孔子認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去偽存真。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論語?述而》),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

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從已知探未知。故,學而時習之。


6.誠實謙虛

孔子認為知識問題來不得虛偽和驕傲,他有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要求學生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他還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認為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傳播,這是對道德的背棄。孔子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求學態度,本來沒有,卻裝著有,本來空虛,卻裝著充實,這是不好的。他主張「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當對問題的研究還不充分,沒有把握做判斷時,應當存疑,不可想當然。要做誠實的人,持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

孔子提倡謙虛好問。他本人做到了「每事問」(《論語?八佾》),認為這是求知的重要方法。他要求學生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主張「三人行,必有我師」(《論語?述而》),在孔子的教導下,他的學生們大多能做到謙虛好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茶座 的精彩文章:

盤點宋人寫的十首經典哲理詩,風采其實不輸唐人
明帝國是怎麼垮掉的?《萬曆十五年》讀書隨筆

TAG:詩詞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