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谷歌開始推行防沉迷機制,「新網癮戰爭」正在吹響戰歌

谷歌開始推行防沉迷機制,「新網癮戰爭」正在吹響戰歌

在今年的谷歌I/O開發者大會上,新推出的Android P上線了一系列很有趣的防沉迷功能, 其中有顯示手機總共使用時長、接收通知數量的Dashboard,設置每個App使用時長的App Timer,還有強制讓屏幕變灰、進入免打擾模式的Wind down。

Android P上線這一系列功能,意味著反沉迷不僅僅針對於某一款App,也不僅僅針對於某一款手機,而是安卓陣營的所有移動設備。

2009年,當自製動畫片《網癮戰爭》出世時,我們對防沉迷、治療網癮這些關鍵詞抱有極大的敵意。在《網癮戰爭》的劇情中,強制用戶上線時間的「綠壩」為了更好的管理用戶瀏覽內容,擁有了主動識別功能而後逐漸「覺醒」,成為了入侵多國國防系統的終結者。

可今天看來,當年的「綠壩」早就被國家教育部一紙通知打入冷宮,失去了AI覺醒的機會。反而是擁有地表最強AI實力的谷歌,自己掀起了一場新時代的網癮戰爭。

科技成癮:藏在生活細節中的魔鬼

以前我們總覺得「網癮」是一種意識形態下的產物,可實際上近年依賴在世界範圍內,網癮也是一個博得了諸多關注的話題。不過在世界範圍內並沒有「網癮」這一說法,更常用的辭彙是科技成癮——Technology Addiction。

科技成癮一詞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頻繁出現,但在醫學界一直沒有定論。很多精神學家和心理學家認為,科技成癮包含或導致焦慮、抑鬱等等多種心理疾病表現。

英國心理學家Dr.Mark Griffiths提出了幾條科技成癮的典型癥狀,包括因為使用科技產品而忘記吃飯和睡覺、即使不想使用,也在無意識的操作科技產品、有意識的減少科技產品的使用時長,但是失敗了。總之各個國家對於科技成癮狀態的定義都差不多,主要是「一天不用我渾身難受」。

在移動設備和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之下,科技成癮現象開始變得更加普遍和嚴重了。

原因一,豐富的移動設備分散了科技產品的使用時段,可卻增加了使用的總時長。舉例來講,美國精神病專家Dr.Jerald J. Block提出過一個說法,歐美國家科技成癮的人群不比亞太地區少,但是歐美國家少有網吧這種集中使用電子設備的場所,「成癮」行為通常分散在私人場所,不易被察覺。

同樣的,今天的我們不必再一天十幾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玩網遊,而是擁有筆記本、手機、平板等等多種設備。工作時盯幾個小時電腦,休閑時離不開手機平板,有時間還要打幾小時PS4,看起來是渡過了豐富的一天,可實際上都面對著屏幕。

原因二,機器學習技術和大數據對用戶的了解,使得科技企業更容易讓用戶上癮。綠壩沒能意識覺醒,可科技企業們紛紛意識覺醒了。海外的Facebook、國內的今日頭條,都在利用內容推薦演算法挖掘用戶的喜好,源源不斷的滿足用戶。

同時很多產品還引入了帶有獎懲和賭博性質的設計,比如一些短視頻平台鼓勵用戶以最簡單的交互方式刷視頻,用戶刷到自己感興趣的視頻時就會有一種獲得獎勵的快感,促使用戶像玩尋寶遊戲一樣,不斷繼續刷視頻。

自家員工呼籲戒癮,科技企業原罪難逃

今天在世界範圍內,科技成癮已經成了科技巨頭的一種原罪。

Facebook前總裁肖恩帕克曾經公開表示,社交媒體利用了人類的脆弱性,只有上帝知道他們對孩子的大腦做了些什麼。幾位Facebook和谷歌的前任員工還發起了名為「技術真相」的運動,號召用戶重視科技成癮現象。

谷歌這次在Android P上上線防沉迷功能,此舉多少有點政治正確的意思,也贏得了ComonSense一類主張抵制技術成癮組織的支持。

作為全世界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審視自己,一刻不停的刷微博、刷知乎,一局又一局的打農藥和吃雞、手機電量低於90%就開始沒安全感……雖然很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是在進行社交、處理工作和獲取知識,但這一系列的心態和行為真的是健康的嗎?

在國外,的確有研究機構已經證明科技成癮會影響人工作和學習的狀態。倫敦經濟學院的調查顯示,在禁止使用電子產品的學校中,平均成績要比普通學校高出6%。

除了科技企業「自查」和民眾號召之外,海外的一些企業的組織也開始想辦法讓人們脫離科技產品的捆綁。例如有企業開始推行「無電子產品星期五」,即在每周選擇一天不用電子郵件溝通工作。印度班加羅爾成立了專門的「科技脫癮診所」,幫助人們戒斷科技產品(並不是楊教授那種診所)。

戒不起癮的中國互聯網

但在中國,科技成癮這一問題要複雜的多。

首先,我們整個社會對科技成癮或者說網癮的治療是有認知偏差的。

由於此前網癮學校出現的種種惡性時間遲遲沒有得到解決,年輕群體對於科技成癮和相關治療表現的非常抗拒。即使意識到自己已經有成癮問題,也很難得到正確的治療指導。

同時在學術界也沒有對科技成癮這一問題有著清楚的認識,如果在知網、萬方等平台搜索有關科技成癮的學術文章,會發現大多數期刊文章的用詞還是網癮。這樣一來國內和海外的研究很難達到一致,不能共享世界範圍先進的研究成果。而且幾乎完全聚焦在大學生到青少年群體中,似乎我們默認了科技成癮只會在孩子身上出現,罔顧成年人也會受到相關影響。

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們不能正視問題,就沒有人或社會組織向科技企業施壓讓他們出台防禦政策。最近一兩年中,只有以王者榮耀為代表的遊戲界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產品出台了較為嚴格的防沉迷政策。而推出防沉迷政策的原因,基本也都是被黨媒多次點名,重壓之下而為。

尤其是王者榮耀等手游,防沉迷政策只應用於未成年人,仍然是在默認成年人不會對科技產品成癮。

最重要的是,現在有多少科技企業就倚仗著用戶的成癮和沉迷才能撐起自身的估值?就拿騰訊來說,當時推出王者榮耀的防沉迷政策後,就有市值蒸發1900億元的說法。

不管是產品經理們口口聲聲談的增長魔法、黏性,還是市場營銷奉為寶典的熱點和流量,本質上都是在爭奪用戶的使用時長,讓用戶上癮。我們在流量之上建立移動互聯網帝國,又從中提取大數據建立起通向人工智慧賽道的階梯。這樣的中國,真的能承受起科技的「斷舍離」嗎?

「2018年科技戒癮指南」

不過話說回來,對科技上癮究竟算不算的上病態呢?今天的人們離不得手機和演算法,再倒退到2000年,突然斷了電力和天然氣,不也會天下大亂嗎?或許我們早就已經對電力、煤氣、空調、烤箱等等一系列增強我們生活品質的科技進步上癮了。

如果本文讀者中有人已經有一些科技成癮的狀況,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參考了海外幾位權威心理專家的意見,總結出了以下幾條戒癮良方:

1. 關閉視頻平台的自動播放下一條功能。

視頻平台的自動播放功能很容易讓人陷入無盡的刷刷刷之中,關閉這一功能更容易幫助用戶感知到使用視頻平台的時長,及時關閉軟體。

2. 關閉非通信類遊戲的通知功能。

如果手機里所有的App都統一在下午三點鐘更新信息流,相信也就不會有人24小時都抱著手機刷刷刷了。信息流隨時、隨機的更新會給用戶一種尋寶的心態,而App通知就是尋寶的召集令了。

3. 遠離免費遊戲。

在免費遊戲中,用戶通常會遭遇兩種情況。一是遊戲會設置種種誘導設計,讓用戶忍不住頻繁的購買付費道具,被自己的金錢沉沒成本所綁架,不斷繼續投入時間金錢。二是遊戲會設置種種黏性機制,保證用戶的使用時長頻次,好支持遊戲通過種種流量變現的形式付費。

4. 為自己設立獎勵機制。

利用成癮的方式對應成癮,設定每一小時不碰手機就能看一集電視劇這類的獎勵措施等。目前已經有一些App在推行這些機制,比如強制鎖屏一小時,用戶可以獲取一顆植物種子等等。家長利用這一機制管教孩子,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總之,雖然谷歌在Android P中設置了防沉迷機制,但這些機制也都是由用戶自主控制開啟與否的。今天的我們,也早就沒有了用一道綠壩對應所有問題的資本。

新網癮戰爭更像是一場用戶個人的修心之戰,我們真正的對抗的,並非是谷歌、Facebook這類大公司,而是內心深處的慾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極體 的精彩文章:

AI系統化風潮漸顯,PaddlePaddle如何應對開發者爭奪戰
打破了物理常識的時間晶體,會是量子計算機的救世主嗎?

TAG:腦極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