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一條》與民國初年的日本

《二十一條》與民國初年的日本

原標題:《二十一條》與民國初年的日本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晉見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儘速答覆」。此後日本帝國主義以威脅利誘的手段,歷時五個月交涉,企圖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這些條款稱中「二十一條」,也稱《中日民四條約》。


內容簡而概之包括:


①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山東省不得讓與或租借他國。 ②承認日本人有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居住、往來、經營工商業及開礦等項特權。旅順、大連的租借期限並南滿、安奉兩鐵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為限。 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的人開採。 ④所有中國沿海港灣、島嶼概不租借或讓給他國。 ⑤中國政府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之間各鐵路建築權讓與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開礦、建築海港和船廠及築路的優先權等等。



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是如何產生的呢?這必須說到袁世凱時期日本對華政策與中國的對日政策。 民國初年日本的對華政策大致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爭取日本在滿蒙的優勢地位: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2月初清朝的顧問川島浪速,擁戴肅親王逃往滿洲,並指使喀喇沁王等人在蒙古起兵,企圖拉攏這些人建立滿蒙王國,這就是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在英國的壓力之下,2月20日,日本首相西園寺公望訓令關東都督大島義昌,取締川島浪速等人的滿蒙獨立活動。第一次滿蒙獨立運動宣布失敗;1916年初川島浪速等人再次進行活動,策劃以肅親王為中心的宗社黨和蒙古將軍巴布札布共同起事,使滿蒙獨立,遭到田中的反對,第二次滿蒙獨立運動也宣布失敗。

第二,從支持袁世凱上台到推翻袁世凱:儘管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凱和日本之間有很深的積怨,但是鑒於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執政是大勢所趨,所以日本也就順水推舟,支持袁世凱上台,並且在袁世凱上台初期對其表示了支持。例如在「二次革命」中,日本首先是「嚴守中立」,勸阻雙方不要訴諸武力,隨著雙方交戰開始,日本一改「嚴守中立」的立場,不顧孫中山等人的強烈反對,公開支持袁世凱。顯然日本是希望以此改善與袁世凱的關係,從而可以維護日本的權益。1915年8月以後,袁世凱的稱帝野心逐步流露出來,這引起了日本等列強的不安,列強擔心袁世凱稱帝的野心會引發中國政局的不穩定,從而影響其在中國的利益。1915年底袁世凱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準備元旦登極,年號洪憲,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做法立刻在全國引發了倒袁運動,日本見袁世凱大勢己去,也加入了反袁的隊伍中。



第三,利用一戰擴大在華權益:當歐戰剛剛打響的時候,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沽,就迫不及待的拋出了「二十一條要求」,試圖一舉取得對華問題的主導地位,


縱觀民國初期日本的外交策略,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日本外交的種種策略其根本出發點都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外交可以在民國初期短短六年的時間裡從支持袁世凱到推翻袁世凱,從強硬外交到柔和外交,儘管手段不同,但是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日本的國家利益。


總的來說,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的對日政策包括了懼日、制日、防日、親日和反日,其中懼日是基礎。


所謂「懼日」就是畏懼日本。畏懼日本的態度在中日二十一條談判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在整個二十一條的談判過程中,日本對中國的侮辱與甲午戰爭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和平時期,提出類似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苛刻條約;在談判過程中,不斷使用言語和軍事威脅,甚至採取最後通碟的形式使中國在無盡的屈辱之中接受二十一條。面對這樣的奇恥大辱,整個民族都被激怒了,要求武力解決的呼聲不絕於耳,但是袁世凱政府最終還是接受了日本的要求,吞下了這顆苦果。筆者認為,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袁世凱政府對於日本的畏懼心理起了關鍵作用。


在經濟上,雖然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中國的綜合國力是完全無法和日本相比的。日本通過日俄戰爭和甲午戰爭的勝利進一步促進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海軍全軍覆沒,賠償日本白銀二億三千萬兩(《馬關條約》中國賠款二億兩;而「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之後後又賠償了日本三千萬兩)等等;在甲午戰爭的重創之後,中國還經歷了義和團起義以及與八國聯軍之戰,結果中國也是以失敗告終,中國又被迫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簡言之,中國根本不是日本的對手。



所謂「制日」指的是「聯英美以制日」,這個政策的運用主要是在一戰爆發之前。這個政策在民國初期最重要的一次運用是顧維鈞逐步向外透漏二十一條消息之後,袁世凱也默許了這樣的做法,並且中國2月17日不顧日本的反對向英美等國全文通告了二十一條要求,在得知二十一條全文之後,美國和英國開始對日本施加外交壓力,使得日本的處境變得艱難起來,這在某種意義上迫使日本放棄了第五號,在駐華公使丙恩施的堅持下,華盛頓方面給中國提供了一定的外交支持,使得袁世凱能夠勸說日本撤銷最該反對的要求。

所謂「防日」指的是對日本保持警惕,防止日本花樣百出的侵華手段。在一戰爆發之後,中國就意識到日本企圖對德宣戰,從而侵佔山東的野心,因此中國試圖採取三種應對措施一是對德宣戰;二是同德國談判,收回青島,杜絕日本進兵山東的借口;三是求助美國,即德國將山東權益先歸還美國,然後再由美國歸還給中國。遺憾的是這三種方案最後都沒有成功阻止日本進入中國,8月23日,日本正式對德宣戰。「防日」的思想始終貫穿著民國初期對日政策這根主線,中國對日本的防範體現了漢斯.摩根索的那句名言「只要世界在政治上還是由國家所構成的,那麼國際政治中實際上最後的語言就只能是國際利益。」


所謂「親日」就是對日本採取比較友善的政策,緩和中日的關係。袁世凱黨政的前期,由於日本在二次革命,善後借款等問題上採取了有利於袁世凱的政策,因此雙方曾有過短暫的緩和時期,二十一條要求打破了這種局面,雙方關係陷入了僵局。



所謂「反日」是指反對日本的對華侵略,民國初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凱期間中國對二十一條要求的反抗。日本的侵略野心在二十一條要求中表露無疑,通過這次談判使得政府的立場從甲午戰爭後的「以日為師」轉為了 「以日為敵」,同時這次談判也粉粹了日本所謂黃種人聯合起來對付白種人的美麗謊言,而且在這次談判之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中國民眾的日本觀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主張反日的情緒逐漸佔據了上鋒,這也影響著政府的對日政策,因此儘管在二十一條之後段棋瑞採取了親日政策,但是這樣的政策未能維持多久,並且這樣的政策也引起了民眾的強烈反對。


從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國力不斷的衰弱,這一趨勢在民國初年也未能得到扭轉,因此在面對一個野心勃勃的日本時,北洋政府是充滿了懼怕的情緒,反日和親日都是俱怕的兩種表現形式,因為懼怕日本,所以才會堤防日本;因為無力抵抗日本,所以才會藉助其他列強的幫助,制約日本;因為環境使得其他列強無法向中國提供援助,而日本又試圖滅亡中國,在退無退的情況下,才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後也因為懼怕所以才會結日本之歡心。


因此,二十一條可以看做是日本政府為攫取中國主權擴大在華利益,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的天賜良機,憑藉武力威脅,趁火打劫,獅子大開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鹿野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投降後南京竟然還留下了2萬日本人,南京人最後把他們怎樣了

TAG:白鹿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