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吃藥後癥狀加重?這可能是排病反應

吃藥後癥狀加重?這可能是排病反應

患 者 服 葯 反 饋

疼痛

「醫生,我膝蓋冷痛。」

「我痛得更厲害了,你這庸醫!」

「莫方,這是邪氣欲出,再來一劑。」

「哇,神醫,兩幅葯把我膝蓋治好了。」

咳嗽

「醫生,我背冷咳嗽。」

「搞什麼,喝了葯我咳得睡不了覺!」

「莫方,再來一劑看看。」

「真不敢相信,兩劑我的咳嗽就好了。」

腹瀉

「醫生,我平時容易腹瀉,胃痛。」

「我一天連泄三次,神棍!」

「不,這是你體內的寒濕得化,身體修復機制啟動。堅持服用,禁食生冷。」

感冒

「醫生,我感冒了,平時有過敏性鼻炎。」

「你要害死我了,鼻涕一捲紙巾都不夠擦!」

「老兄,安啦,伏邪外透,佳兆。」

排病反應概念及經典論述

不用懷疑,這就是排病反應。

所謂排病反應,即是身體修復過程中,把「垃圾」排出體外的現象。

陰盛則扶陽,元陽鼓動,必會與陰邪相爭,正氣勝時,邪氣必被驅出體外。

李老變通大烏頭湯應用

治療紅斑狼瘡,夏雨晴,案中,患者出現

心跳加快,日瀉惡臭帶有粘涎之稀便3~4次,小便亦增多,甚覺爽快,食納大增,

李老認為此為本氣漸旺,自我修復機制啟動。胃氣來複,則太陰得以統帥三陰,促使伏邪漸次外透。

心跳加快者,乃深伏心宮之寒邪,得下焦命門真火之助,開始化解(凡心肌病,心包炎,積液諸病皆有此效應)。瀉惡臭便者,方中並無瀉藥,亦真火掃蕩寒邪從二便而去。亦有吐出大量痰涎者,此即《內經》「在上者,因而越之」,皆因中藥助人自我調節、修復之能。

此期間面頰、指肚、小關節不斷透發紅疹、紅斑、小結節,腰、腿部大結節多個,旋起旋消,全身脫殼一層,六脈衝和,效不更方,囑原方再服一月,加服培元固本散。附子從135克,日加10克,無上限,加至正氣大旺,正邪交爭,出現暝眩效應後停葯靜養。

《跟師李可抄方記》治療直腸癌、白血病一例中詳細的記載了一些排病反應

患者服藥期間:

* 出現瞑眩反應,下午6~7點感到頭昏眼黑不能起坐,失去知覺,倒在地上把臉碰破。

* 咳喘氣短

* 出現肛門刺癢腫痛如火燒,出現陰莖睾丸異常刺癢,腰困如折,夜不能寐。

* 手及臂出現許多小紅點,並漸成水泡,疼癢劇烈,西醫診為帶狀皰疹。

* 枕部及頸部也有少許瘡疹,疼痛2月余。

* 服藥40劑,便血時止時下

* 沿手厥陰心包經發出許多皰疹。

* 便出大豆爛肉一塊,後有膿狀粘液流出。

* 小腿前面奇癢難忍,並出現斑疹,狀似鱗片。

* 便出兩塊爛肉,肛門刺痛鑽心。

而著者卻認為,服藥後有陰症轉陽之兆,如出現許多皰疹,高熱等。又有沿厥陰經循行處發出許多皰疹,有病邪由內出表之兆。

但此種出疹,有的屬正常排病反應,有的則屬木火外泄衝剋肺經之病症,臨證不可一概而論。

排病反應,要應以病人的整體狀況變化趨勢而作判斷,此時就要看斷證的功底。非臨證經驗豐富,可能會心生疑惑;非病家信任之深,也可能會中途易轍。

服藥後生出薄白苔,眠食俱佳,乃正氣來複。出現太陽表證、表脈,如咳痰等似外感之癥狀,即是伏邪外透。此時因勢利導,用麻附細湯托透之,故服藥後咳喘立減。

《傷寒論》相關論述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去故也。

意思即是:太陰體質之人,若脾氣漸旺,會出現腹瀉的癥狀,甚至暴煩、下利日數十多次。

醫案相關排病反應總結

根據臨床常見排病反應及醫案論述,茲將排病反應類型整理如下,如有錯漏,請批評指正。

皮膚

出疹(根據出疹部位可以推算排邪的經絡)、手腳蛻皮

消化道

腹瀉(但泄反覺全身輕鬆),便秘,嘔吐(病邪在上),痔瘡

呼吸道

噴嚏,大量流鼻涕,發燒,咳嗽、咯大量痰涎

孔竅

牙痛、鼻出血、前後二陰(便血、排尿異常)

肌肉關節

疼痛加劇,關節紅腫

其他

失眠、心悸(凡心肌病,心包炎,積液諸病皆有此效應)

排病反應判斷依據

但問題又來了,排病反應千千萬萬,怎麼判斷?是真事假,誰是誰非,誰對誰錯?

關鍵——

除排病反應外

主症減輕,精神、食慾、體力不降

也就是元氣必須壯大不衰。

提前告知病人,可能會出現的排病反應,安其心。但是,謹記:

這不是護身符,

細辨真假,

以防葯誤。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漢古學堂,作者/一窩風,編輯/龍葵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再好的名醫也不是萬能的
真實的李可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