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雲青:解決醫患糾紛,從非技術原因中尋找曙光

吳雲青:解決醫患糾紛,從非技術原因中尋找曙光

作者:吳雲青

醫患糾紛是個繞不開而又令人頭痛的問題。5月4日在南京召開的第二屆中國醫患關係高峰論壇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人士公布的數據顯示,近兩年來全國醫療糾紛有所下降,但醫患矛盾的尖銳對立沒有根本改變。中國醫師協會公布的《醫患關係調研報告》顯示,在頻發的醫療糾紛中,因技術原因引起的佔比不足20%,其他80%均緣於服務態度、語言溝通和醫德醫風問題。

八成醫患糾紛緣於非技術原因,說明只要醫療服務態度、語言溝通和醫德醫風情況有所改善,大多數醫患糾紛都可以避免。這個結論似乎給尋找化解醫患糾紛之道帶來了曙光。

不過,迎向曙光的路並不好走。

先說廣泛存在也廣受詬病的醫療服務態度問題,歸根結底並不能全怪醫護人員。大醫院的醫生、護士確實太忙了,患者嫌自己排了半天隊只能得到幾分鐘、幾句話的交流,從早到晚不停接號的醫生又何嘗有過片刻清閑呢?延長問診時間,意味著患者排隊的時間也會成倍延長。

在這個問題上,醫患雙方都很委屈,目前來看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加強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讓常見病患者從大醫院向基層醫院分流,減輕大醫院的接診壓力。當前,各地正在努力建設分級診療體系,距離全面建成還需要時間,但路走對了,就讓人充滿希望。

再說語言溝通問題,更多不在於專業水平,而在於人際關係。

對大部分患者而言,醫療過程中接觸到的術語、解釋等,可能都是很難充分理解的,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是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彌補了困惑,使診療方案得以順利進行。在家門口的基層醫院,醫患之間多有認識,容易建立起信任,但在大醫院普遍存在的「一次性」醫患關係中,患者就不太容易對初次見面的醫生「無條件信任」,語言溝通實際上比在家門口看病更加困難。

現在各地推廣的家庭醫生制度雖不能讓家庭醫生滿足患者所有的醫療需求,但家庭醫生一旦與患者建立起信任,可以充當患者與其他醫生溝通的橋樑,有助於增進醫患對彼此的理解。

最後說醫德醫風問題,平心而論現在確實有一些醫生做人的水平不高,輕者莫名其妙對病患態度差,嚴重的醫德缺失。有學者提出,醫學生除了入職之前進行相關醫學人文培訓,在高中畢業後進入醫院院校時就應該進行相關心理測試,看究竟能不能勝任醫生這一職業,所有的醫學院校也應格外重視醫學人文課程的開設。這是其一。除此之外也應該看到,現在從醫並不算熱門選擇,部分醫學院的錄取門檻一再下降,然而,醫生本該是一個對人才十分挑剔的職業,要讓醫學院對人才有得挑,就得提高從醫的社會吸引力,為此,醫生待遇、工作環境等情況都需要進一步改善。

和所有難解的社會問題一樣,化解醫患糾紛也需要多管齊下、多方發力,但並非完全無解。啃下這塊「硬骨頭」,不僅能夠給民生福祉大大加分,更重要的是給所有人的健康未來提供一層保障。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齊魯網 的精彩文章:

數據流量莫名扣費與wifi不穩定有關 使用時需謹慎
光輝的榜樣,不朽的豐碑

TAG:齊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