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數據可視化,難點在哪兒?

數據可視化,難點在哪兒?

經過3年以上的發展,各類大數據to B服務都已在中國初具規模。他們或紮根互聯網,為「雲時代」以前的互聯網公司提供了雲上工作的方式;或立足垂直行業,用互聯網給這些亟待升級的「傳統行業」賦能。

雖然數據創業公司頗有一些,且無論做SaaS還是做外包服務都已相當成熟,「數據可視化」卻仍是較為薄弱的環節。來自美國的可視化服務在中國嘗到了最初的甜頭,而土生土長的數據可視化公司,比如DataHunter,也逐漸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機。DataHunter於4月初宣布,他們獲得了來自Ventech China銀泰資本的數千萬A輪融資,並走上了開拓更多行業的快車道。

「公司成立於2014年,我們在2016年才開展現在的業務,還不到兩年,」DataHunter創始人程凱征表示,「也不是沒有意義。在to B市場,用戶選擇服務時會看企業的資歷比如存續時間。」他開玩笑地說,如果是2016年剛成立的公司,業務開展可能會困難一些。

程凱征說,數據領域很細分,大家討論時經常混為一談,這樣就造成了一些誤會。比如最典型的是,許多服務企業市場的數據公司,也稀里糊塗地上了「大數據」風口,但這是個嚴重的誤判。

實際上企業市場的數據談不上大數據。很多時候,就一家企業而言,數據規模是很有限的。在業務數據的範疇,一家企業拿出的往往只是「小數據」。

「不過大數據這個詞對企業市場倒是起了很強的教育意義。很多企業一下子意識到,數據是有價值的。這也給我們這些做數據服務的公司帶來了機會,」程凱征說,「即便是小數據,在to B的數據服務出現之前,也有很多公司自己在拿它們做些事情,只不過沒有『大數據』這個帽子,聽著沒那麼厲害。價值肯定是有價值的。」

數據服務被細分成很多行業,比如數據採集、數據的存儲和加工、數據分析,而DataHunter做的則是最前端的數據可視化。如果把數據分成「給機器用」和「給人用」,可視化就是給人用的數據,容易理解其位於數據產業的最下游,與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機交互類似。程凱征說,之所以選擇這個領域,一是因為遍觀中國市場,可視化的競爭沒有那麼激烈,「沒做過的人往往誤判這塊沒有技術含量、深度不足」;而是可視化服務在中國還比較好賣。

看不到的東西是最難賣的東西。看上去越好,就容易賣。對我們而言是這樣,對使用我們服務的企業,他們拿給用戶「看得見的東西」,也是一個道理。

數據可視化當然不是「技術含量低」的領域。實際上,可視化本身也可細化為許多步驟,比如本身處於數據產業前端的數據可視化,其最「前端」的工序,是數據可視化的呈現,而在那之後則是數據可視化的分析。

「數據可視化的呈現,有很多業務實際運用的場景。有人覺得就是把數據變成圖。他們可能沒有想過,那是對於靜態的數據,如果做實事數據的呈現,結果就是動態的。而且呈現在什麼表面也不同,用手機看和用巨幕看,對背後技術的要求當然不一樣。」程凱征說,展開業務後,真地接觸到不同行業、不同背景客戶的可視化需求,就會知道可視化也有多種多樣的挑戰。

程凱征表示,任何一個企業做一個單獨的數據可視化場景,只要砸錢、砸人力,那當然是沒問題,「有的企業做一個巨幕,直接花幾百萬塊錢」。不過對於高效率、標準化、產品化的服務而言,不同的場景背後,DataHunter需要探究相近的解決方案,並開發相應的工具。

「我們獲得了很多專利,比如超大屏幕下的渲染方式。我們為天津做了一個項目,18m×3m的大屏幕,數據不斷在變化。」程凱征解釋道,如果按照傳統思維硬上,每次數據有微小變動,就要刷新整個屏幕的圖像,可以想像背後伺服器的壓力會非常巨大。

至於數據可視化的分析,則與呈現有相通的道理。「數據可視化其實就是把大量數據翻譯成人能直觀產生感覺的內容,比如形狀、趨勢、大小。不然面對幾個數據可能還好,面對大量數據的時候,一眼看上去,人肯定是沒有感覺的。」程凱征說,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讓人能看到大量數據中「一眼看不到的東西」。

而不同的數據該用什麼樣的圖形來表達,背後自然有一套邏輯,DataHunter稱其為「數據可視化的邏輯」。

不是線圖、餅圖、條圖那麼簡單。針對單一數據可能還好,有些複雜數據,你只有放在一起看才能得出結論。那麼假如你一張圖上要呈現四種不同維度的數據,就不能說畫四條線,或者四個餅那樣。這背後不僅是一個邏輯,也是一個專業的學科。

在DataHunter內部,分析和呈現也是兩條不同的產品線。2016年開展業務時,程凱征擁有的是一個四人團隊,以及他們的數據服務、企業服務經驗,而具體的產品完全是從0開始。如今,經過兩年摸索,DataHunter已經擴展到40人,其中技術團隊有30人。

「其實直到今天我們也算不上知名,畢竟體量小,」DataHunter已經服務了國內不少知名企業,但程凱征比較謙虛,「我們能取勝,相比國外資歷更久的大公司,還是因為產品更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剛開始做的時候,我們看了現有的所有產品,分析了未來的趨勢。他們產品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優點在哪,不足在哪,哪些因素適合國內市場,哪些在國內是阻礙?我們分析、吸收,才有了自己的產品。」

程凱征表示,一年多接觸客戶的過程中,客戶往往將DataHunter與國外產品比較,比如Raw、Tableau、Visualization free等,而鮮少與國內產品比較。「我覺得國內產品還停留在2.0階段吧,我們已經是3.0了。」

程凱征解釋了數據可視化2.0和3.0的區別。2.0是「IT導向」的可視化,也可以叫做「驗證式分析」。

什麼叫驗證式分析呢?就是客戶先提出一個想法,然後IT人員選擇數據,清洗數據,建模,把有用的數據呈現出來。其實就是先有結論,然後挑合適的數據把它畫出來。IT人員不一定懂業務,他們為了實現結論,刻意篩選數據,有時候就不太客觀。

到了數據可視化3.0,IT人員不再是工作流程的核心,業務人員才是。「你不用再懂技術,利用3.0的工具,業務人員自己就可以操作數據,看到結果,然後再得出結論。」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數據分析回歸「從數據到結論」的本來目的,而非裝模作樣的「從結論找數據」。

程凱征說,3.0還有一個2.0不具備的特點,是從孤立到協作。「IT人員挑數據實現結論,出來肯定是靜態的么,然後加在PPT里,開會給別人看一下。這一般只對公司決策層有意義。普通員工讓技術幫忙做個圖,開會時候老闆提出異議,想看另一個圖,就得散會,然後重新去做,這個流程非常地長。」

而如果將數據可視化集成在協作工具中,圖像就可基於討論結果隨時修改,「你在開會時直接就做出來看了」,不必再受限於PPT等靜態文件。這也是3.0提升企業數據分析效率的重要原因。「而且也解放了IT人員。業務部門自己就能做分析了,不用再打擾技術。」

意義其實很大。實際情況中,多數公司的業務發展,是快於內部管理跟進速度的。比如這個星期做了新的銷售,事後開會復盤,如果像傳統那樣由IT人員輔助輸出數據,可能都是一個月後的事兒了。這無疑會影響公司成長的速度。

程凱征說,數據可視化的市場還很寬廣,即便面臨國外同行也是如此。一來國外產品在國內多少有些欠考慮,不能適合本土市場需求的方方面面,二來需要可視化的業務還有很多。「很多大公司以前也用過國外的產品,其實現在也在用,但不妨礙再使用我們的產品。大公司內部,可視化的場景是多種多樣的,而且會不斷增加。針對新需求,採用新產品,在現階段還很常見。」

程凱征說,和所有的數據服務類產品相同,最先使用數據可視化產品的,既有需求、又有精力的大企業和地方政府,至今都仍然是頭部客戶。而其他客戶很多時候也並不是沒有需要,只是財力或人力還不足以支持。但隨著精細化運營時代來臨,數據可視化也將惠及更多企業。

有個客戶是開餐館的。在我們以往的理解中,餐飲行業如果對數據服務有需求,一般也都是連鎖的,或者餐飲集團,不過這就是一家餐館而已。分析時我們發現,他家70%來客都是回頭客,這在餐飲行業算非常高了,一般餐館也就20~30%。這說明他可能廣告做得不夠好,知名度不夠高。另一方面,老客這麼忠誠,說明他有獨到之處,研究以後我們發現是他家原材料質量上乘。我們就建議餐館也直接銷售原材料,結果他們的業績上漲了20%。

DataHunter2017年取得的成績在電商消費、裝備製造、汽車、媒體等行業尤其突出。取得融資後,DataHunter在繼續打磨產品的同時,要在有一定成績的行業「做深」並拓展新行業,也可能為中小企業推出部分免費、模塊收費的產品。「最重要的還是開放我們的能力。在國內招一個數據分析師並不容易,這個行業還是比較早期,我們得把自己的能力分享出去,促進整個行業發展。」程凱征說。

「電商消費目前是最需要數據可視化的行業。主要是SKU太多,促銷活動太多,數據量大,市場變化快,需要快速反應,對數據分析的要求就高。」程凱征表示,隨著流量紅利衰退,精細化運營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大刀闊斧的「促銷」可能沒有以前那麼好用了。「SKU多了,售賣的渠道也多了,比如在無人貨架上什麼產品好賣?這個連感性的觀察都沒有,只能依靠數據分析。」

儘管如此,程凱征認為,數據服務真的能使中國各行業產生巨變,還需要時間積累。「其實就連數據本身,我們和美國相比,做得也還不夠好。很多企業看上去收集了不少數據,實際上方向不對,或者質量很差。教育行業不是我們一家公司的事,是整個大環境的事情。企業服務收入穩定,但增長缺乏爆發。我們去年有1000多萬收入,但不太可能像to C那樣,今年就變成幾億了。我們會穩紮穩打,也希望同行能不懈努力。」程凱征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互聯網黃金業務要黃?
小米最新估值或超800億美元;7平台20多部網路大電影再遭下線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