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飛行盔:皮帽子的進化

飛行盔:皮帽子的進化

朱日和的金戈鐵馬沙場點兵,我們陸軍,空軍,火箭軍的最先進現役裝備悉數亮相,而這次最大的亮點和驚喜,那就是殲擊機方隊中殲20的公開亮相和首次殲20艙內視角的亮相。對於我們殲20飛行員的新頭盔感到頗為有趣,這個明顯比過去的頭盔更有科技感的外形設計,配合殲20的全新航電系統,肯定能發揮出超常的戰鬥力。

那麼為什麼要有飛行頭盔呢?他又是怎麼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這個龐大的系統的呢?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來解讀一下飛行頭盔那些事。

自從一百多年前人類成功讓比空氣重的飛行器飛上空中,飛行員的飛行裝具的升級變化也一直伴隨著飛機飛得更快更高更強。其實從20世紀早期到二戰之前,絕大多數飛行員頭盔只不過是軟質的頭盔罷了,任務也非常簡單,就是讓頭部能夠避風保暖,其他的功能相比都不算太多了。隨著飛機性能的提高,人類的頭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開始扮演除了保護飛行員頭部以外的其他職責。

美軍B-6飛行帽系統

無線電技術發展,頭盔和耳機兩者也迎來了整合;而隨著渦輪增壓技術的成熟,航空柴油發動機能夠在更高的空域機動,因此,頭盔上面開始出現氧氣面罩讓飛行員能飛得更高。而早期飛行家簡單的橡膠框玻璃護目鏡在早期還是敞篷飛機的時候還是一個很不錯的解決方案,但是飛機越飛越快,操作也越來越複雜,因此跟頭盔一體化整合的護目面罩也開始使用。

雖然在航空初期遇到的碰撞力與某種意義上與現代高性能飛機所造成的一樣致命,但最初沒有想到為飛行員提供硬殼防護,主要原因一個是由於材料技術不足,不足以用於頭部保護設計。大家問磕暈了怎麼辦,磕暈了你就墜機吧。不過人們還是在想辦法給頭部這個脆弱的地方一個更強大的保護,1920年早期,要由厚填充和皮革加固部分組成到常規軟皮革頭盔的上半球,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德國的滑翔機飛行員學生,在飛行輕型滑翔機是,大部分都戴著強化的鋁殼頭盔作為防撞手段。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航空發動機發展迅速,飛機飛得越來越快,但是很多國家的航空醫學先驅者,例如美國最早的高空研究員之一哈利G阿姆斯特朗博士,卻很多認為硬質頭盔根本就沒用,

然而,隨著噴氣發動機動力飛機的更高的速度,頭盔研發的目標則變成使飛行員免受由高速噴氣渦輪機動力飛行中遇到的大幅度增加的慣性力引起的潛在危險。在戰爭結束之前,德國航空實驗室已經研發了一種防護性頭盔設計,使用現有的鋼殼防彈頭盔內襯,使用類似於NSFK滑翔機頭盔的雙壁外殼,但是在當時這種高級飛行頭盔的耐磨性和抗墜毀能力還不能滿足生產需求,唯一能夠讓當時空軍裝備的不過是軟皮革飛行頭盔上面再加一層鐵皮薄殼,當然了,這種簡易的金屬頭盔也不過能保護飛行員頭部不會被彈片打傷,對於前面說的抗慣性力需求可是一點都辦不到。

不過正如前面所說,40年代新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大規模投入使用,標準的飛行頭盔還是軟質的,這玩意在保護飛行員方面變得一點卵用都沒有,而美軍那時候為了保護珍貴的試飛員,不得不開始在秘密飛機試飛基地裡面開始試裝全新頭盔,也就是總所周知的過渡性頭盔,基本上就是把硬保護半球形頭盔附著在皮革等軟質飛行頭盔上,例如美帝p80戰鬥機的試飛員用的飛行頭盔,就是把二戰M1鋼盔粘在美軍ANH15織物飛行頭盔上面臨時湊合湊合。

而與此同時,空軍的帕特森實驗室,諾斯羅普等大型研究機構也開始研究全硬質頭盔。而現代硬質飛行頭盔的很多特性開始誕生,例如從美國空軍P4A頭盔開始使用的玻璃纖維外殼並且開始使用無軌道遮陽板設計,而標準化的頭盔通信系統部件也開始成為頭盔的一部分,別管飛機的設備怎麼更新,都能接上用,同樣,氧氣面罩也從選裝設備快速成長為必需品,標準化的快拆介面和固定設計保證飛行員時時刻刻能夠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氣。之後美軍又開始流行蛤殼設計,新一代的頭盔作為具有氧氣呼吸的綜合頭部保護裝置系統,長得就像蛤蜊一樣,具有一個可以旋轉打開的面罩,有點像什麼呢,就像最早期的航天員頭盔,雖然這玩意能夠保證飛行員在2馬赫的狂風摧殘下安然無恙,但是這玩意太沉了,高G機動下甩的飛行員脊椎痛,而且視野太小了,基本上沒法用,最後這批頭盔被美國海軍扔進了垃圾桶,不過神奇的是,NASA的同志們居然接收了這批頭盔設計,後來來來回回用了好多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瑋觀天下 的精彩文章:

技術發展決定民族命運,中俄居然就這樣敗給了日本
影像志:101空突師配發M17手槍開箱作業

TAG:宋瑋觀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