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啃老,打罵父母19年,兒子卻說都是因父母對他太溺愛

啃老,打罵父母19年,兒子卻說都是因父母對他太溺愛

1

在煙台,有一老人被人打了,他的顱骨受到重傷,腦內有淤血,右手手筋也已經斷裂。雖然經過搶救得以保住性命,卻面臨全身癱瘓的可能。

而打人者,卻是老人的親生兒子!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個兒子打罵父母整整16年了。從他16歲開始,到35歲一直存在這個現象。只要管父母要錢,要物要不到。就會對父母打罵。

整天在家無所事事,遊手好閒。

看到這樣的事件,我相信任何一個陌生人都會很生氣。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們養大,孩子竟然對待父母。真是禽獸,不,禽獸不如。

想看看這類事件,是獨立事件,還是大眾事件,結果還是蠻令人驚訝的,這樣的事件,還有不少。

在四川,23歲的趙小強往父母要錢買手機。因被拒絕,便對父母實施了毆打。記者從警方得知,這已經是趙小強第二次被拘留。

趙小強是老趙的第三個兒子,是他50多歲時所生。老來得子,老趙很開心,對趙小強十分溺愛寵愛。據鄰居介紹:趙小強10歲時父母還背著,家裡面有好吃的都首先滿足趙小強。」

「而趙小強從來不好好工作,自理能力差。有錢就拿去買吃的,買玩的,根本不知道節約。

23歲,沒有正當職業,整日無所事事、遊手好閒。沒有錢用,就向父母要,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就對父母進行辱罵、毆打。對此,趙小強的觀點就是:生我就該養我,就應該給我錢。

另外還有女兒在網上求助,說自己哥哥在家啃老,時不時還打父母,讓父母過來和自己住,但父母卻擔心,怕自己的兒子,離開自己無法生活。

知乎上也有人問:因從小被溺愛,25歲還打罵父母的人該如何調教?

還有個兒子振振有詞地對父母說:如果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那麼嬌慣?

神馬?到最後還怪起父母來了,父母真是覺得天大的冤枉。

但在這些生活細節中,我們都看了父母對孩子的寵愛溺愛。比如老趙對趙小強10歲還背著。

2

小孩從小被溺愛,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鄰居的家小孩,吃飯需要追著喂,邊放動畫片邊哄著喂。

曾經的他也想自己吃飯,但媽媽看到他吃的飯滿臉,滿地都是。吃的沒有掉的多,深怕孩子吃不飽,嫌棄孩子不會吃,從此把他自己吃飯的權利剝奪了,小孩也反抗過,但是媽媽一再拒絕,他反抗的力量再大,也沒有媽媽的力量大,最後他妥協了。

吃飯依賴父母,穿衣依賴父母。。。

想想這樣也挺好,有人幫辦一切,到最後,誰又會不喜歡呢?

3

在過度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離開家後就會有大問題,在家裡他唯我獨尊,說什麼就是什麼。但當到社會中,不會有人像他父母那樣對他。別人也不會什麼都聽他。任何事情,都需要他自己去完成。

但是他自己童年的經歷告訴他,我是弱小的,我什麼都做不好。我連飯都吃不好,都需要父母的幫助。但父母不可能一直幫助他,父母不能幫他學習,交朋友,談戀愛。

這時他就會有深深的受挫感。

每個人都會經歷挫折,但在溺愛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經歷挫折,會習慣性的以為和等待別人來幫他解決。因為這是從小經歷的生活模式。他已經習慣了。這個想法已經深深藏在他的潛意識當中。默默地操縱著他。

4

這時,他最大的願望便是逃回家裡,因為家裡還有人可以給他操控。從上面的幾個例子我們都可看出,這些孩子不管多大,都還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

當孩子回到家後,父母還可以幫他很多。但和社會相關的功能,再也不能幫他。不能幫他學習,工作,交朋友。

這時,孩子的世界就要塌了。

而此時,他可能會對父母產生怨恨。怨恨父母,為什麼不能再向小時候那樣幫他,既然不能幫他,讓他一直依賴。為什麼從小剝奪他鍛鍊出獨立的能力?

有了怨恨,就會對父母發火,甚至打罵。害怕出去受挫折,在家裡,啃老也就變得順其自然。

甚至厚顏無恥地喊出,你不能養我一輩子,為什麼從小對我這麼嬌慣。

5

在每個人的心中,其實都有一個『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就像我自己,心中有個聲音,一直在吶喊,希望有人能夠呵護我,有人能夠給我依賴。小時候,我的父母對我有些溺愛,他們可以呵護我,讓我依賴。

但現在我長大了,不可能再過度依依賴父母,理性告訴我需要獨立,需要自我成長。 但我心中這個小孩還想依賴別人。我只能把它壓抑在內心深處,壓抑到潛意識當中去。

當我成為父母,有了小孩後,我發現我有點溺愛可可。害怕可可受苦,害怕她受挫折,會幫他做些事情。

我原本以為我是對可可深深的愛,但當我和心理學家聊天后發現,我愛的其實是我內心中的那個小孩。我將我心中我自己的需要,向外投射到了可可的身上。

我只不過在借著可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

就像我在超市花了500元,主動買了一大袋零食,名義上是為可可,其實內心深處是為了滿足自己。想要也有人這樣對我。

但這些零食裡面,有多少是可可真正的需求呢?

溺愛孩子的父母,這點需要我們覺知的,我們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要滿足自己。

而覺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是改變的第二步

畢竟我們都不想我們的孩子,長大後,和文章開頭那些孩子一個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可可爸爸 的精彩文章:

選擇「減負」的家長是上當了嗎?

TAG:可可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