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開榆中縣神秘石窟寺面紗 敦煌學者探訪尖山大佛寺

揭開榆中縣神秘石窟寺面紗 敦煌學者探訪尖山大佛寺

步步丈量 揭開榆中縣神秘石窟寺面紗

敦煌學者探訪尖山大佛寺

尖山大佛寺外景

9日記者獲悉,敦煌研究院專家衚衕慶一行於近日專程前往了榆中縣上庄鄉尖山村,對鮮為人知的大佛寺石窟進行了實地考察,該石窟距榆中興隆山僅僅只有十幾公里,但多年來卻幾乎無人知曉。「這次尋訪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真是收穫頗豐。」衚衕慶對現場成果十分滿意,現場考察不僅對石窟寺的壁畫內容、建築結構有了基本完整的資料,也首次通過專家的角度揭開了尖山大佛寺的神秘面紗。

路遇「寒山積雪」再看神秘古堡

從興隆山景區往西南方向約5公里處,是一個三岔路口,衚衕慶一行由此南行前往上庄、馬灘村方向。這是一條蜿蜒盤山的鄉村公路,水泥鋪就,路面很好。向公路右側遠望,是連綿起伏、氣勢巍峨、壯麗磅礴的馬銜山。馬銜山是榆中縣與臨洮縣交界之分水嶺,也是蘭州三縣五區範圍內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高達3670多米,常年皚皚白雪蓋頂,是榆中八景之一,名曰「寒山積雪」。

沿盤山路上行到山頂,便是上庄,然後再下行約1公里,就到了馬灘村。

衚衕慶告訴記者,榆中地區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確是沒有疑問。而且尖山子一帶除了我們看見的這個古城堡外,另外在龕谷峽還存有規模更大的尖山古城遺址,由此可見這一帶曾經確實是很重要的兵家必爭之地。」

從這裡往前走了約一百多米,便是尖山村的第一個村落了。據之前遇到的那兩位村民說,村頭旁邊有一條小路,從那裡下去不遠,就是尖山大佛寺了。

隨後,一行人沿著村口外側的一片寬闊場地,來到了一條通往山坡下邊莊稼地小路。這條小土泥路中夾帶著許多小石頭,走在上面感到腳底有些打滑,而路的外坡不遠便是深不見底的懸崖,頗令人膽戰心驚。過了一陣,一行人終於下到一處較為平緩的台地,崖邊有一塊榆中縣人民政府立的標牌,標明尖山大佛寺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往下轉了幾個彎,便看到路邊左側開鑿有一個小小的洞窟。這個洞窟的洞口寬、高約有1米左右,洞口右側還砌有一堵牆,牆上還開有安裝煙筒的孔洞;裡面洞壁還存有升火熏黑的煙痕。據村民楊師傅說,這裡曾經是道人修行的地方。又再往下走,拐了幾道彎,驀然抬頭一看,一座裝飾華麗的窟檐建築在崖壁間半隱半現。顯然,這便是衚衕慶一行人苦苦尋找的尖山大佛寺石窟了。

神秘石窟寺原為天然洞穴

「從崖面情況可以看到,這裡曾經是一個天然洞穴,後來經人工在此基礎上開鑿改造,才修建成現在這樣的一座石窟寺的。」衚衕慶說:「這座石窟寺坐西向東,這裡海拔大約有2500米,窟前是近30米的陡坡,再往下便是深不見底的陡峭懸崖。朝峽谷溝外望去,是層層田地、起伏綿延的山巒和藍天白雲,倒是令人心曠神怡。」

只見窟檐和門窗上的彩繪色彩尚新,門匾上題寫「大佛寺」三個大字。旁邊山崖邊還掛有一鑄鐵大鐘。據村民楊師傅介紹,現在看到的寺廟建築和裡面的塑像、壁畫等都是重修重塑重繪的。2004年,當地村民在榆中縣博物館的幫助下,籌集了8萬多元資金對這座石窟遺址進行保護性加固、維修和彩繪,以使其重放異彩。

「進到裡面一看,洞窟雖然不太大,但頗具規模。」衚衕慶詳細描述了洞窟的情況:「窟形為殿堂式,平頂,可以謂之上中下三層,也可以謂之上下兩層。洞窟橫寬大約有5米,總的縱深大約有八九米,總的高度大約有4米多。進門第一層可謂之前室,橫寬和高度如上所述,而其縱深大約1.5米。第二層可謂之主室,其地面距離第一層地面大約有1米高度,有木階梯可上,高度也就大約3米多,橫寬大約5米,縱深大約4米。第三層可謂之後室,也可謂之佛龕;其地面距離第一層地面大約也有1米高度,也有木階梯可上,其高度也就大約2米多;橫寬比第一、二層稍窄,大約4米多,縱深大約2.5米。」

榆中縣博物館陳列著一些從尖山子徵集的清代善業泥度母像。

牆壁上的《二十四孝圖》

塑像、壁畫反映當時當地信仰

據衚衕慶介紹,洞窟前室即第一層,其四壁上方繪製一圈琴棋書畫及牡丹等花卉的裝飾帶。西壁南、北側(左右兩側)各繪製一幅門神般的金剛武士,南側金剛武士右側繪一幅山水畫,北側金剛武士左側繪製二十四孝中的閔子單衣順母、孟宗哭竹、姜詩湧泉躍鯉三幅圖;西壁南側山水畫下方開鑿有一龕洞,洞口用紅布遮著,洞內塑歡喜佛坐像。

南壁台座上塑有一羅漢一判官形象的兩身坐像,身後壁面上繪有垂曼、雲氣紋,台座下繪有雙環、飄帶等圖案。北壁台座上塑有一夜叉狀與一官員狀的兩身判官坐像,身後壁面上繪有垂曼、雲氣紋,台座下繪有雙環、飄帶等圖案。東壁即窟門上方繪製二十四孝中的陸績懷橘遺親、王裒聞雷泣墓、曾參嚙指心痛、丁蘭刻木事親等計21幅圖。

洞窟主室即第二層,其窟頂平棋繪製千佛圖像;西壁南側、南壁和東壁南側上部繪觀音普門品中的觀音救諸苦難,下方繪花卉圖案裝飾帶;西壁北側繪一武士裝天神,北壁繪佛祖說法圖,東壁北側繪一敞肚羅漢。洞窟第三層可以謂之佛龕,也可以謂之後室,其頂部平棋繪製「?」字和雲氣紋;正壁即西壁前塑三身佛像和阿難、迦葉兩身弟子像;南壁和東壁南側共繪兩身羅漢,北壁和東壁北側共繪三身羅漢,羅漢的衣飾、形態各異。

「滿洞的塑像、壁畫雖然都是今人維修時重塑重繪的,但所塑所繪內容既反映了當時當地人們的信仰,也對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會有一定參考價值。」他說。

珍貴碑記解讀大佛寺「前世今生」

在觀看佛龕即後室時,村民楊師傅還掀起了佛像後面壁面的一塊紅布,原來這裡還殘存一佛龕,但裡面已空無一物了。不過令人欣喜的是,在第二層即主室北壁前,還擺放著兩個展櫃,裡面存放著幾塊修復前遺存的壁畫和塑像殘件,以及佛像擦擦和經卷等文物。據悉,還有一些殘存的佛像、經卷、壁畫、錢幣等文物,現保存在榆中縣博物館。

「如果柜子里所收藏的遺存壁畫和塑像殘件確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距今便有近270年的歷史了。」衚衕慶說:「前室西壁下方龕洞內,如果曾經也確有歡喜佛塑像,則反映了當時這裡和藏傳佛教的關係;即使以前沒有,而是現在塑造的,當地人的信仰也值得關注,正如前室東壁和西壁北側所繪製的二十四孝圖,反映了人們對孝道文化的追求,而這或許與當地青壯年都離家外出打工,村子裡幾乎都是空巢老人的現實情況有關。」

在返回山頂的途中,楊師傅帶著一行人轉入旁側一條小路,只見前面十多米處還有一座小廟。小廟雖然不大,但也是雕樑畫棟,門外掛有一鐵鐘,兩側壁各畫一神將。廟內正壁前塑有地藏、觀音像和侍童侍女像,兩側壁分別畫地獄變和六道輪迴圖。小廟前側立有一石碑《上庄尖山大佛寺重修碑記》。

「從碑記中獲悉,原來大佛寺前室南、北壁台座上的身穿官服的兩身塑像,分別是關公和文昌帝君,並非判官。」衚衕慶表示:「碑記中記敘『尖山佛寺,大小有二』,即這座小廟和下面山崖間的大佛寺石窟;碑文中有關大佛寺石窟的北魏初建傳說、乾隆時期重修以及大躍進、文革時代遭遇破壞等情況的介紹,加深了我們對這座石窟的了解。特別是碑文最後所說『西佛中聖,會聚一堂;中西文化,化育山鄉』,讓我們對二十四孝圖、關公、文昌塑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佛陀、菩薩、羅漢等佛教藝術形象融合在一個石窟寺里,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感概。」

「這次尋訪尖山大佛寺石窟之行,真是收穫頗豐。」衚衕慶感慨地說:「一路上遠眺白雪蓋頂、起伏連綿、氣勢磅礴的馬寒山景色,進入具有傳奇色彩的軍事要塞之古堡,尋訪到懸崖峭壁間的千年石窟,特別是對宗教信仰與民眾需求的關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對石窟寺在絲綢之路的地位和作用有了真切直觀的感受和認識。」

蘭州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 圖片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甘肅網 的精彩文章:

記者直擊:蘭州安寧區興安路上一些盲道被樁桿「圍擋堵截」
網購童裝質量良莠不齊 家長需慎重選擇

TAG:每日甘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