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汶川地震十周年:中國與世界的改變

汶川地震十周年:中國與世界的改變

摘要:明天,5月12日,是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文/本報評論員 商寅泉

明天,5月12日,是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10年前的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造成四川省汶川及其周邊地區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山體滑坡,農田被毀,大量公共建築、民居農舍受損,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及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當時正值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30周年的路上高歌猛進、舉國上下熱切期盼北京奧運會召開之際,汶川地震使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滿懷悲痛投入到艱巨的、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中並取得全面勝利,中國人民從災害中汲取力量,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中,開啟新的征程。

從2008到2018,10年過去,中國與世界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地震災害激發的力量使中國人民凝心聚力搞經濟建設促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世界形勢雖然複雜多變,但在日益強盛的中國以正義的力量影響之下,平等相處、和諧發展佔主導地位,「一帶一路」倡議正引導中國與世界向更加美好的明天發展。

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們看到中國對生態環境認識上觀念的改變。10年來,中國在環境建設上投入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巨大的財力物力,尤為可貴的是中國在敬畏自然、尊重生態環境運行規律方面有了新的遵循。習近平總書記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開始產業轉型,叫停污染嚴重、消耗自然資源的礦山採掘,關掉了私挖亂采、無照經營的小煤窯,植樹造林,發展綠色產業,把經濟發展的模式從追求高速度轉型到追求高質量。針對長江沿線由於無序開發造成的破壞與污染,習近平總書記說,「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全民動員長江沿線開展大整治,讓這條與黃河一樣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自然的狀態中與人類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用保護促進生態修復,不再以開發的名義大規模破壞自然水系,嚴格控制水電工程,重視地球物理特徵、地質構造的內在自然狀態,避免誘發產生地震的工程。這種對環境認識觀念上的改變,這種對自然的敬畏,一定能夠使中華秀美的山川河湖成為造福人類的自然存在,也能夠較大限度地避免地震洪水等天災的侵擾。

汶川地震十周年,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觀念和行動的改變。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具有兩面性。地震給我們帶來了傷害,但地震又使我們對防災、減災、救災有了更多的科技與財力投入,把壞事變成好事。汶川地震後,我們的公共工程包括地鐵、隧道、橋樑、高速公路、高層建築、重大公共建築,都大幅度地提高了抗震抗裂強度,民用建築的防火防震逃生能力也有大幅度提高。在汶川地震搶險救災中鍛煉成長起來的中國救災隊,在援助國際社會的救災搶險中,由於經驗豐富,10年來奔赴災區馳援其他國家,為人類做出了貢獻。中國人民從1966年的邢台地震、1975年的海城地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探尋摸索規律,總結失誤教訓,為更好地應對天災積累了經驗,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

汶川地震中失去親人的震區人民,已經從悲痛中走出,開始了新的生活。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已經成為過去,但地震造成的巨大傷害,抗震救災所激發出來的萬眾一心的精神,本報多名記者第一時間奔赴災區一線、報社全員動員服務抗震救災報道、全體員工解囊捐助的場景,將使我們永誌不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產經新聞 的精彩文章:

住房租賃市場迎來小高峰 北京租金領跑全國
全國政協委員劉家強: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

TAG: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