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熙在此人墓前不願下跪,大臣用布蓋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康熙在此人墓前不願下跪,大臣用布蓋住一個字他才開始祭拜

少數民族雖然成為皇族,可是中原文化面前,難免有些自卑。這就使得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便會進行「漢化」。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被讀書人給接受,以後在記載歷史的時候也能手下留情。這就使得儒家文化,慢慢的成為 一種思想工具,成為帝王對漢族的統治手段。順治帝特意尊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他的子孫也遵循順治皇帝的遺志,尊敬孔子儒學。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指導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義、禮、智、信,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

《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由於社會內部不可調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機搖撼了傳統文化的權威性,對傳統文化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就連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當時所處的時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中,並對傳統文化加以適當的改造,以便在社會實踐中建立一種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到了大變革的戰國時代顯得尤為突出,因為人們在崩塌的舊世界廢墟上已經依稀看到了衝破舊尊卑等級束縛的新時代的曙光。

未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模式,就成了舉世關注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場百家爭鳴式的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個階級、階層利益的諸子百家,紛紛提出各自的主張,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爭論焦點就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圍繞這個問題而進行的思想交鋒,儒、法兩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們旗鼓相當,針鋒相對,應者雲集,皆為顯學。另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等學派,可謂學派林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國春秋後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五行造身,兩儀成性。其餘聖人得金氣多者則剛明果斷,得木氣多者則樸素質直,得火氣多者則發揚奮迅,得水氣多者則明徹圓融,得土氣多者則鎮靜渾厚,得陽氣多者則光明軒豁,得陰氣多者則沉默精細。氣質既有所限,雖造其極,終是一偏低聖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節目耳。

孔顏窮居,不害其為仁覆天下,何則?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嘗一日忘也。……

孔子年輕時做過魯國高官,治國極好,貪官紛紛逃往他國,他國領袖也變得很敬畏魯國。

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尊為"至聖"、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史記·孔子世家》載:"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對於孔子也是非常尊崇的,甚至曾親自前往阜參拜過孔子。當時康熙皇帝在路過孔子廟的時候,便會進去親自祭拜。不過康熙每一次的跪拜,都會讓讀書人更加的信賴他。不得不說康熙,在帝王心術方面是絕對的厲害。

不過有次在祭拜孔子的時候,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情。當時康熙在孔廟進行祭拜,只不過當時康熙剛剛在孔子廟進行祭拜,結果第二個地方卻是孔子墓。只不過看到孔子墓上的石碑時,康熙卻立刻不祭拜了。當時有個大臣十分的擅長揣摩聖意,看看了石碑他便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在康熙休息的時候,這位大臣便能將石碑上的一個字給擋住。康熙在休息完回來後,看到是石碑上的便話,便點點頭立刻給孔子下跪祭拜。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孔子幕上的石碑上刻著一個「王」字,這就使得康熙非常的抵觸,畢竟全天下的王只能有一個,那便他是自己。所以這位大臣揣摩聖意有功,隨後就被提升了職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康熙的眼中釘肉中刺,為何擒拿他之後卻沒有處死他
《康熙王朝》為周培公守靈之夜 康熙:我錯了!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