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姜維比諸葛亮強的地方在哪裡?

姜維比諸葛亮強的地方在哪裡?

又一孔明——諸葛武侯的優秀接班人姜維(2)

主筆:我方團隊作者 劉煒

諸葛亮最終踐行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於建興十二年秋八月在北伐前線渭水之濱的五丈原病逝,這一年,他的學生薑維三十三歲。

建興十三年(公元235年)夏四月,在武侯去世八個月後,蔣琬出任大將軍一職,正式執掌蜀漢軍權。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冬十一月,其又正式出屯漢中,開始籌劃北伐事宜。蔣琬認為武侯北伐失利的根本原因就是秦嶺山脈道險運艱、後勤不繼,於是不再謀求大舉出兵五丈原,而是將主攻方向改為隴右,姜維亦認為可以憑藉自己對西部少數民族風俗的熟悉,誘諸羌、胡以為羽翼,將隴山以西的魏境斷而可有(姜維是隴西天水人)。所以蔣琬掌軍時代,姜維多次率偏師向西深入隴右邊遠地區聯絡羌、胡等少數民族,進行試探性作戰。姜維偏師西入幾次,史無明載,只知道始於延熙二年(公元239年)春三月蔣琬晉陞大司馬之後,終於延熙四年(公元241年)冬十月蔣琬、費禕、姜維三人的漢中軍事會議,這幾年中,姜維最大的戰果是「偏軍入羌,郭淮破走」,此時的郭淮與蜀軍交手已經三十多年,屬曹魏四世宿將。姜維因擊破郭淮的功勛,在漢中軍事會議後被蔣琬上疏舉薦為涼州刺史,最終於蜀漢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晉陞為鎮西大將軍,並正式授予涼州刺史一職。

圖:姜維故里,今甘肅天水,李廣的故鄉也在這裡

觀蜀漢一朝,此前擔任過涼州刺史的馬超、魏延,無不是聲望顯赫、戰功卓著的重將。武侯北伐時期,魏延於建興八年(公元230年)西入隴右羌人聚集地並與郭淮交手,同樣因大破郭淮而晉陞為征西大將軍,而此次從姜維的加官進爵也可看出蜀漢朝廷對其軍事能力的認同。

圖: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姜維雕塑

延熙五年(公元242年)春正月,在漢中軍事會議剛剛結束後,姜維暫停西入,其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今四川綿陽)進行整編,第二年冬十月,蔣琬也返回涪縣,並將大將軍的職位讓與費禕,費禕從蔣琬手中接過接力棒,蜀漢開始了費禕掌軍時代。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趁蜀漢軍權交接、前線漢中空虛之際,以郭淮為先鋒,集結軍隊十餘萬人來犯,史稱「興勢之戰」。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漢中太守王平據險而守,當時從後方趕至的增援部隊主要有兩支,即《王平傳》中提到的「涪諸軍及大將軍費禕自成都相繼而至」,可以推定,涪縣諸軍的統帥為姜維無疑,其先行奔赴漢中增援王平,協同參與防禦作戰,隨後從成都趕至的費禕又切斷魏軍歸路,此役伐蜀魏軍遭到慘敗,「(曹)爽爭險苦戰,僅乃得過。所發牛馬運轉者,死失略盡……關右悉虛耗矣」。

曹爽伐蜀,徵發了大量羌、胡從事勞役,令羌、胡怨恨不已。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今甘肅、青海省境內的曹魏涼州地區爆發大規模的羌、胡叛亂,姜維趁郭淮平亂之際進攻魏討蜀護軍夏侯霸,後於延熙十年(公元247年)又出隴西(郡治襄武,今甘肅隴西縣西南)、南安(郡治豲道,今甘肅隴西縣東南)與涼州金城(郡治榆中,今甘肅榆中縣甘草店鎮)三郡交界,馳援起事失敗的胡人,「與魏大將軍郭淮、夏侯霸等戰於洮西。胡王治無戴等舉部落降,維將還安處之」,這次救援在《華陽國志?劉後主志》中也被提及,其云:

「十年,衛將軍姜維出隴西,與魏將郭淮、夏侯霸戰,克之。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衛將軍維徙之繁縣。」

應該說,姜維的這次戰果十分不易,他從蜀地出發,率偏軍轉戰往返近千里,最終遠抵魏境涼州金城邊界,幾乎相當於抵達至今日蘭州市下轄的榆中縣附近,在那裡擊敗郭淮、夏侯霸二人,並成功將歸降的胡王白虎文、治無戴救回蜀地安置,這也再次印證了他具備著優秀的軍事能力。

圖:今甘肅天水市甘谷縣姜維紀念館

當然,與魏軍交手並非一番風順,姜維於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秋出師隴右雍州不利,屯駐麴山(今甘肅武山西南)的牙門將句安、李韶被郭淮圍困,二將孤立無援,最後被迫降魏。但總的來說,在蔣琬、費禕掌軍時代,姜維在不少於六次的西入中兩敗曹魏宿將郭淮,救回叛魏的胡王白虎文、治無戴,又在防禦戰中隨費禕再敗郭淮、重創曹爽,雖然在歷次戰事中率領的均為偏師,但依舊打出了一定的戰果。

此外,偏軍西入還有一個不易為後人察覺的效果,截止至最後一次西入攻打西平郡(郡治西都,今青海省會西寧市)的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姜維已經成功的與隴右羌、胡等少數民族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此舉令蜀漢受益頗大。《三國志》作者陳壽另著《益都耆舊傳》一書,其中提到姜維有一位名叫王嗣的部下,王嗣深得羌、胡人心,每次北伐時羌、胡「出馬牛羊氈毦及義谷裨軍糧,國賴其資」,故日後姜維幾次大舉北伐時都選在夏季出兵,至秋季時可以利用魏境中少數民族的糧食物資進行補給,相較於選在春秋出兵、需要長時間籌備糧草的武侯北伐,這是師生二人最顯著的一個區別,也是學生比老師高明的地方。

如果我們仔細研讀史料便不難猜出,其實姜維並不滿意這些年的戰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費禕不支持北伐。原本漢中軍事會議後就定下的「姜維出擊,蔣琬為援」攻取隴右戰略,因為費禕每次調撥的士兵不超過萬人,縮水為繼續延續蔣琬時代的偏軍襲擾戰,更導致姜維這幾年的戰果縮水。費大將軍反對北伐的理由永遠只有一個:

「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姜維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設身處地的想下,對於這種過於保守的論調,姜維始終難以認同。當年丞相臨薨前留下遺令,要求將自己葬於漢中定軍山上,其用意無外乎告誡後來者王業不可偏安,勿忘北伐中原。而姜維正是深得丞相栽培、繼承丞相遺志的人,為何還要希冀於後輩人中再出現能者。不去北伐,又怎知不能取得勝利呢?這些年所做的,不就是屢次聯合羌、胡消耗隴右魏軍的有生力量進而蠶食隴右嗎?胡王治無戴、白虎文與羌人聯合起事時,單單羌人的規模就已過萬人,郭淮耗時兩年才分別予以平定,如果前去接應的不是數千偏師,而是數萬大軍,那麼絕不會僅僅只救回治無戴殘部,雙方聯手重創郭淮甚至都有可能;如果統率數萬大軍,又怎會眼睜睜看著句安等人陷入敵手而無力救援呢?不過,再怎麼假設也沒有意義,姜維雖然已從蔣琬時的鎮西大將軍晉陞為衛將軍,但他依然是費禕的下屬,費大將軍才是武侯指定的政治繼承人,這幾年的時間只能是蹉跎過去。偏軍西入,單從軍事成敗上來說可圈可點,但對姜維本人來說,因為兵力不足,便顯得有些聊勝於無了。

閑樂生評:姜維比諸葛亮強的地方,作者劉煒已經講的很清楚了。其實蜀漢對於涼州一直是志在必得的,從歷史上看,周起隴東,秦興隴右,最終擁有天下;高祖據巴蜀、漢中,出秦川,平隴西,按秦舊跡而君臨萬方;西漢末年,區區隗囂也得以借「天水完富,士馬最強」而割據稱霸;總之在戰略上,欲得關中,不可不先得隴涼。所以早在荊州時期,劉備就曾向東吳討債團表示「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而馬超一個光桿司令也能位列五虎大將,也正得益於其濃厚的羌胡背景。可惜馬超英年早逝,並沒有來得及在蜀漢北伐中起到作用。而就在這時候,姜維出現了,姜姓是天水羌人的大姓,姜家屬於隴西名門,世代為官,深得羌胡的信任,而姜維又精通鄭氏經學,敏於軍事,比馬超更加全才。有些事,馬超能做到,諸葛亮不一定做得到;或者諸葛亮能做到,馬超不一定能做到,但這些姜維統統都有可能做到。所以諸葛亮才稱姜維為「涼州上士」,極力培養重用,而繼諸葛亮之後,執政的蔣琬也極力表奏姜維為涼州刺史,並表示:「若維征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甘為姜維後盾,助他北伐奪取涼州。不過可惜的是蔣琬沒多久就病故了,著名的保守派費禕上台。費禕這個人不能說他沒能力,但為人實在圓滑世故兩面三刀,姜維碰上這種人,也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的精彩文章:

三國第一神人,全知全能,才智不下蕭何、荀彧,卻獲最悲涼結局
秦穆公為稱霸送了五個女兒給晉文公,晉國卻決定徹底埋葬秦國霸業

TAG:千古名將英雄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