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揭秘「陰陽平衡」「陰氣」「瘴氣」這些的科學真相

揭秘「陰陽平衡」「陰氣」「瘴氣」這些的科學真相

中醫經常講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

生命陰陽平衡的含義是臟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其總原則是陰陽協調,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

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在人類胃腸道內的細菌可構成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生態系統,一個人結腸內就有400個以上的菌種。從口腔進入胃的細菌絕大多數被胃酸殺滅,剩下的主要是革蘭氏陽性需氧菌。在回盲瓣的遠側,細菌濃度急劇上升,結腸細菌濃度高達10.11 ~10.12 CFU/ml,細菌總量幾乎占糞便乾重的1/3。其中厭氧菌達需氧菌的10.3 ~10.4 倍。主要菌種為糞桿菌屬、雙岐桿菌屬和真桿菌屬。

所以你拉出來的糞便除了水分,居然有三分一的細菌!!!中醫里說的陰陽平衡,很大程度取決於身體里細菌的平衡,我們身體都被細菌控制了。細菌就是微觀世界的主宰,很多以前無法解釋的「迷信」現象都是細菌或者是病毒作怪。就像古時候說的「瘴氣」和「瘟疫」;還有某些房子風水不好,「陰氣」很重,一股霉味,住進去身體就會不好……其實這些都是細菌作怪啊!

如果一味強調「科學」而不聽這些中國傳統國學中的精化,其實反而是一種「迷信科學」,這樣無異於掩耳盜鈴。

現代科學早已研究出了細菌對人的影響,可以解釋了為什麼兩個人會越來越有夫妻相,人心情鬱郁不好為什麼胃口也不好,為什麼有些人會很肥胖,為什麼大家各地的口味不一樣?這其實都是細菌在作怪……

影響因素

影響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有4個方面:人體自身的因素(腸道的酸鹼性,膽汁及消化酶的分泌,腸道的蠕動,腸道黏液的分泌,腸道表皮的脫離等)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因素(壓力,出差等);人體攝入的飲食(可消化的食物與不可消化的纖維、藥物等);細菌自身因素(細菌的黏附能力,繁殖能力,營養需求量,抗消化酶能力等);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營養競爭,相互抑制作用,協同作用等)。

腸道菌群處於健康的平衡狀態(大腸內的益生菌數量是有害菌的1千倍到1萬倍),致病菌或者條件致病菌以很少的數目存在,它們產生的有毒代謝物不足以對宿主的健康產生危害。但當上述所說的4個方面的因素急劇變化,腸道內有益菌數量大量減少,有害菌數量瘋狂增長,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人體就會出現腹瀉、便秘、消化不良等癥狀。腸道菌群平衡被打破,結果就是健康的受損。

所以,為了保證腸道日常正常運作,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飲食,正常作息外,還有補充足夠的益生元,增殖腸道有益菌,讓腸道保持健康。調查數據顯示,人體人均日常實際益生元入量為2—8g/d,距離人體日常所需最少攝入量——15g還有一定差距。所以,一般人要保證腸道每日所需益生元,則需要額外補充。

健康聯繫

引發肥胖

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趙立平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肥胖可能由細菌感染引發,而不是過度飲食、鍛煉太少或者是遺傳因素,這可能對公共健康體系、醫藥行業以及食品製造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世界各地科學家研究了8年之後,中國的這一發現解釋了腸道細菌和肥胖之間的聯繫。開展這一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的趙立平教授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這是證明細菌導致肥胖的最後一個此前缺失的證據。」科學家找到了與肥胖有關的人類細菌,並將其餵給老鼠,將它們的體重增加與沒有喂細菌的老鼠進行比較。儘管後者得到高脂肪食物餵食,並被阻止鍛煉,卻沒有出現肥胖癥狀。

與該項目沒有聯繫的其他學者,很快對潛在影響發表了評論。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生物學講師戴維·文考夫(David Weinkove)教授說:「如果肥胖是由細菌導致的,那麼它可能是傳染性的,可能來自一些不明環境因素,或者來自父母。到頭來它可能與行為無關。」文考夫認為,趙教授的研究為肥胖介入治療開闢了道路,可能開發出藥物來進行治療。

自身免疫

來自多倫多病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生命早期接觸胃腸道細菌可幫助小鼠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這項研究還揭示了相比於男性,女性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風險更高的原因。相關論文發表在1月17日《科學》(Science)雜誌上。

該研究首次鑒別了飼養於相同環境中的雌雄性小鼠正常腸道微生物之間的差別,並證實將雄性腸道細菌轉移到高遺傳風險的雌性體內可以預防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二個意外發現是,揭示了腸道微生物治療對於性激素的影響。當年輕的雌性小鼠接觸到來自成年雄性的正常腸道微生物時,它們的睾酮水平升高。隨後科學家證實,這一激素對於腸道微生物治療預防這一疾病至關重要。發現動物的性別決定了它們的腸道微生物組成,且這些微生物影響了性激素水平,而激素轉而調控了一種免疫介導性疾病。

血壓調控

一項研究發現,通過對兩個主要的短鏈脂肪酸(SCFAs)受體——嗅覺受體78 (Olfr78)和Gpr41起作用,腸道微生物群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s)可能在調控血壓方面起到作用。Jennifer L. Pluznick及其同事發現,Olfr78在腎臟中表達,並且會響應短鏈脂肪酸(SCFAs),特別是響應丙酸鹽,而介導腎素分泌。當給小鼠提供丙酸鹽的時候,它們的血壓會出現幅度大而迅速的基於劑量依賴的下降,而敲除了Olfr78 的小鼠對這種效應特別敏感,這提示Olfr78的正常功能是提高血壓並對抗短鏈脂肪酸(SCFAs)的低血壓效應。相比之下,缺乏Gpr41基因的小鼠對丙酸鹽沒有低血壓響應,而這個劑量導致了野生類型的小鼠的強烈低血壓響應,這提示Gpr41參與到了對丙酸鹽做出響應降低血壓。通過給予抗生素而減少Olfr78被敲除小鼠的腸道微生物群生物質導致了它們的血壓增加,這提示腸道微生物群製造的丙酸鹽通過Olfr78受體調控血壓。這組作者提出,研究腸道微生物群和腎臟-心血管系統的串擾可能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和治療高血壓。

治療過敏

早期的微生物接觸、刺激可影響機體的免疫系統發育。腸道菌群通過促進腸免疫系統發育、誘導T細胞分化等多種途徑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使之處於平衡狀態,從而避免或減少免疫相關疾病的發生。過敏性疾病的發生與機體自身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免疫調控機制不完善有關,而腸道菌群可影響機體免疫系統且過敏患兒體內菌群分布較健康兒童有差異,提示腸道菌群與兒童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相關。有研究報道益生菌對過敏性疾病的防治有積極意義,為過敏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徑。

對抗癌症

美國和法國的科研人員2013年12月發現,腸道菌群還能控制人體對癌症治療藥物的反應。

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美國期刊《科學》上報告說,常用於癌症化療的藥物環磷醯胺能夠破壞腸道黏液層,讓腸道細菌進入循環系統,其中一些到達脾和淋巴結的細菌能促進形成免疫細胞,而後者會攻擊癌細胞。但當研究人員用抗生素殺死實驗鼠的腸道細菌後,環磷醯胺間接促生免疫細胞的能力會大大降低。

《科學》同期發表的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的另一項研究顯示,科研人員選取正接受化療、存活率為70%的癌症實驗鼠,並用抗生素殺死其腸道細菌。結果導致這些實驗鼠攝入的化療藥物不再起作用,它們的存活率在兩個月後下降到20%。

研究人員測試了一種用來治療結腸癌的藥物奧沙利鉑。在測試對象的腸道細菌狀態理想時,這種藥物的效果最佳。但當使用抗生素殺死腸道細菌後,奧沙利鉑的藥效大打折扣。

一般而言,醫生經常需用大量抗生素為癌症患者預防感染,但研究發現,抗生素可能會影響抗癌藥的療效。這兩項研究還顯示,對於不同的抗癌藥,助它們一臂之力的腸道細菌種類也不同。而此前得研究發現,某些種類的腸道細菌還可能促進腸癌發生,不可盲目地補充腸道細菌。

最新研究

期刊《生物學論文集》(BioEssays)的一項薈萃分析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者們得出結論,這些微生物群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影響其宿主的進食模式。迷走神經是一條從腦延伸到腸道的神經,微生物群喜歡和它「戲耍」。

腸道菌群操控宿主的飲食模式是為了生存和繁殖,也是為了消滅隔壁的微生物競爭對手。腸道是這些細菌的戰場,操縱宿主的腦以使其攝取特定的食物是它們的主要武器。有時候它們甚至會因為令宿主吃下有害的食物而危及宿主。研究已經發現,腸道菌群不夠多樣性(也就是說一種細菌憑藉對腦的操控殺光了其他細菌)的人更容易肥胖。

論文強調腸道菌群並不是肥胖的唯一因素,不過作者們確實發現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可能具有傳染性,包括那些造成過度進食的細菌。

那我們為什麼不能馬上用一堆抗生素給我們腸道里的那些細菌來個種族滅絕?好吧,論文是這樣解釋的:這些微生物群具備「營養攝取和免疫發展」等重要功能,也就是說它們為我們提供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建立我們的免疫系統,以此作為居住在我們體內的回報。這些微生物群還幫助宿主消化特定食物。生活在日本的人有一種特殊的細菌幫助他們消化海藻。非洲一些食用高粱稈的兒童擁有能幫助他們消化纖維素的細菌。

不過幸運的是,通過相對簡單的飲食習慣改變,每個人的微生物群也都很容易得到控制。

如果你擔心你的微生物群構成,請了解通過飲食改變它或許僅僅需要幾分鐘——這是你腸道里的微生物群演化所需的時間,長也不過24小時——這是飲食發生改變後腸道菌群自我重建所需的時間。改變你腸道里的細菌或許有助於改變你的飲食習慣,反之亦然。

「因為人們可以很容易地利用益生元、益生菌、抗生素、糞便移植和飲食改變來操控微生物群,對於肥胖和不健康飲食等難以通過其他方法解決的問題,改變微生物群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易於操作的解決方案。」作者們在一份聲明中寫道。

除了能讓生活更加健康,「針對微生物群採取行動還有可能防治包括肥胖、糖尿病乃至胃腸道癌症在內的多種疾病,」阿克提匹斯說,「對於微生物群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我們只不過剛剛開始了解到冰山一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鬼谷小帥 的精彩文章:

TAG:鬼谷小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