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汶川地震十周年,衛星離我們有多遠

汶川地震十周年,衛星離我們有多遠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

俱往矣,我們用什麼面對這一天?

十年,我們不能滿足於有,而要追求好。未來,中國在應急救援發展方面將用高、精和世界一流的標準來衡量自己。衛星及其應用將繼續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十年後的汶川

從少到多的國產衛星遙感數據

2018年5月12日,參與災害監測的國內外遙感衛星有:中巴資源衛星02星、北京一號、福衛二號、ALOS、Landsat、SPOT5、IRSP5 /P6、Worldview、Ikonos、Quickbird等可見光衛星,以及TerraSAR、Cosmo-skymed、RADARSAT、ENVISATA等雷達衛星等共計20 多顆,其中13顆為國外衛星。國產遙感衛星在類型上和整體數量上尚不能滿足災害救援需求。

汶川地震地質構造背景分析圖(北京一號)

十年來,我國遙感衛星技術發展迅速,衛星的空間解析度、光譜解析度、時間解析度和衛星壽命等均大幅提升,覆蓋了可見光圖像、可見光視頻、高光譜圖像、SAR圖像等多種類型,已經可以基本滿足搶險救災、災害評估、次生災害監測、規劃重建等工作需要。在四川蘆山地震、雲南魯甸地震、西藏林芝地震、四川九寨溝地震和新疆喀什地震中,高分一號、二號、三號、四號、資源一號、資源三號、環境一號A/B/C和實踐九號等多顆陸地觀測衛星第一時間對災區成像,為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漳扎鎮九寨宋城旅遊區震前震後遙感影像對比圖(高分一號)

西藏林芝震前震後遙感影像對比圖(高分一號、四號)

隨著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包括高景一號、吉林一號、北京二號和珠海一號等在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逐步建立,也為抗震救災提供了緊急數據支持。

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於2007 年加入了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CHARTER)。汶川地震發生後,我國得到了眾多國家和機構遙感衛星的快速支援。現在,我國也通過CHARTER 機製為國際減災救災行動作出重要貢獻。此外,我國還通過亞太空間合作組織、外交部等組織機構,為日本、智利、墨西哥等國提供了國際援助,提升了我國陸地觀測衛星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從無到有的自主移動通信衛星系統

汶川地震對我國的衛星通信行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地震發生後,震區地面通信網路全面癱瘓,衛星通信再次顯現出它的價值。當時我國尚沒有自主的移動通信衛星系統,只能利用國外的移動通信衛星系統進行通信聯絡。國際上的移動衛星系統已經形成了多個覆蓋全球或區域性的移動通信系統,不僅廣泛應用於個人通信、海洋運輸、遠洋漁業、航空客運等領域,而且在遭受地震、洪水、霜凍等自然災害情況下能夠實現無障礙通信。汶川地震之後,國家加緊移動通信衛星系統的建設,天通一號立項,首要任務是確保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時的應急通信,填補國家自主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的空白。

2016年8月6日,「中國版海事衛星」天通一號01星發射升空,我國邁入衛星移動通信的「手機時代」。天通一號衛星移動通信系統,是我國自主研製建設的衛星移動通信系統,也是我國空間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通一號01星即將面向全國提供衛星電話入網及充值服務。

天通一號手持智能終端

天通衛星電話卡

2017年4月12日,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中星十六號升空,真正實現了自主通信衛星的寬頻應用,可滿足野外、高鐵、船舶等方面的應用需求。攜帶型衛星寬頻通信終端可一鍵對星,在災區地面通信網路損壞中斷時快速連通網路。

從有到優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汶川地震讓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地震發生後,在常規通信手段失靈的情況下,中國衛星導航應用管理中心為救援部隊緊急配備了一千多台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終端機。救援部隊利用北斗終端機的短報文功能實現了各點位之間以及點位與指揮部之間的信息聯絡,並利用北斗系統第一個發出了災區信息。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累計為汶川地震災區提供衛星定位服務達164萬餘次,簡訊服務達74萬餘次。

汶川地震中使用的北斗一號終端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中救援部隊使用的第二代北斗系統,比汶川地震救援使用的第一代北斗試驗系統精度更高,覆蓋範圍更廣。

目前,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建設穩步推進,北斗衛星迎來密集發射期。在北斗二號的基礎上,北斗三號提升了1到2倍的定位精度,達到了2.5m~5m的水平,並將在保留短報文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相關性能。同時,北斗地基增強系統(一期)建設任務已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基於北斗的一體化高精度應用服務體系。北斗系統結合地基增強系統提供高精度服務,將在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示意圖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還可以作為地震預報的輔助手段,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建立地形變監測網,進行區域地面沉降監測、板塊運動監測、區域地質環境監測等。

2018年2月2日,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該衛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台,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將收集全球7級以上、中國6級以上地震產生的電磁信息,進而為地震機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撐。根據相關發展規劃,後續衛星正加速立項。

張衡一號衛星

十年過去,災區早已重建。科研人員基於十年間多時相、海量衛星數據,以及高空遙感飛機及無人機獲取的航空觀測數據,對震區生態環境恢復、城鎮災後重建等進展成效進行了系統分析。遙感監測顯示,到2018年,汶川災後重建成效顯著,震區堰塞湖風險已基本消除,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活躍度降低,生態恢復、災區城鎮重建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

四川省永昌鎮(北川新縣城)遙感動態監測影像(中科院供圖)

四川省映秀鎮遙感動態監測影像(中科院供圖)

十年來,我國衛星及應用在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和評估中的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和發展,已成為實施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災害監測的「安全天網」已然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太空網 的精彩文章:

「委遙二號」交付!中委雙方將繼續合作研製第四顆衛星
國外載人航天:聚焦月球及更遠的深空

TAG:中國太空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