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你的品味「暴露」了你的社會階級

你的品味「暴露」了你的社會階級

「貧民階層最喜歡穿帶著大logo的衣服,還喜歡帶棒球帽,貧民階層的家裡,電視總擺在很顯眼的位置,電視上沒準兒還放著一瓶塑料花。」

最近機緣巧合,重新讀了一本書,書名是《格調》,副標題是「社會等級與生活品味」。英文標題class,原意就是階層,但譯者將題目翻成了格調,為什麼這樣做?譯者在後記中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這本書的中文版,是在1999年出的,一眨眼20年過去了。遙想當年,北京正流行一個詞叫「小資」,說的是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在物質上追求衣食住行的舒適,在精神上喜歡西方文化。他們的月收入都在三千以上,高的能到兩萬,不要小瞧這個三千塊,在2000年,北京四環的房價也就是四五千一平米。他們喜歡杜拉斯、卡爾維諾這樣的歐洲作家,喜歡巴黎這樣的旅遊目的地,喜歡逛宜家。「小資」這個詞在當時略帶諷刺意味,但這是用「文化取向」和「生活方式」來定義一個群體,以此區別於職業群體、政治身份群體以及80後這樣的代際群體。所以這個詞和「臭老九」一樣,是有文化屬性的。

90年代美國家庭

《格調》這本書出版之後,不少人把它當作生活方式的指南,穿什麼樣的衣服是有格調的?家裡怎麼擺設是有格調的?比如《格調》這本書中提到,貧民階層最喜歡穿帶著大logo的衣服,還喜歡帶棒球帽,貧民階層的家裡,電視總擺在很顯眼的位置,電視上沒準兒還放著一瓶塑料花。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追求的人,看了這些描寫,就會把棒球帽子扔掉,盡量穿沒有字也沒有明顯logo的衣服,把家裡的電視放到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盡量不看電視。

2000年前後,中國社會的等級符號還不像現在這樣強烈,那時候還沒有「富二代」、「互聯網新貴」這樣的群體稱號,大家看《格調》這本書,的確是更看重其中所說的「格調」,而忽略其中提到的「階層」。其實,這本書里有一位美國學者說了一句話——我們的社會分成了買了房子的階層,和沒有買房的階層。如果當年有人看到這句話,並且重點標記了這句話,那他可能從這本書里得到了更大的收穫。

20年過去了,小資這個詞已經沒人用了,格調這個詞也用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消費升級、生活美學這些詞。稍微講究點兒的人,都不穿帶大logo的衣服了,但是階層這個有點兒忌諱的詞,卻引起人們最深的焦慮。比如大家總討論「階層固化」這個問題,說的就是經過這二三十年的奮鬥,階層的分化已經比較固定了,下層貧民很難再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改變自己的地位,中產階級的上升通道也變窄了,稍不留意,中產階級就可能滑落到貧民階層。所以中產階級特別在意孩子的教育,總希望孩子能在社會階層上再上升一點兒,起碼不下降。

重新看這本書,我注意到的第一個地方是作者對美國大學的分析。作者說,美國不像英國,沒有世襲的等級和封爵制度,所以大學體系就成為培養人們勢利觀念的一種社會等級機制,一個人如果在耶魯上了本科生碩士博士,這樣一路都在名校,就自帶光環。所以在美國,各種大學排行榜比較有市場,對一所大學做出什麼樣的評價都會引起廣泛的討論。不過,隨著大學畢業的人越來越多,以至於精英教育的範疇下探到高中階段,「高中畢業的大多數學生都能上大學,這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關鍵問題是,他們被哪些大學接受了?是一流大學還是那種入學要求很低的普通大學。」實際上,美國的大學有一個升級和擴張的過程,學校升級為學院,學院升級為大學,這和我們中國一樣,高等教育變得比較浮誇。有一個說法,英國有兩所大學,法國有四所,德國有十所,俄亥俄州就有37所。形跡可疑的野雞大學增多,名校的價值就越大,名校和普通大學就會被區別看待,常春藤大學對中上階層來說是精英教育的基地,而一些收費昂貴的預科學校也成為重要的階級符號。美國教育的這種狀況實際上也波及到我們的留學,我們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在美國上大學,那些雄心勃勃的父母,目光緊盯著常春藤大學,把孩子送進那些寄宿的私立高中,期待孩子進入美國名校,這樣他未來才有更大的機會躋身於上流社會。

第二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說的美國狀況,在中國更容易找到對應物了。比如福塞爾將整個美國社會分為三個階級,上層階級,中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在上層階級中,又劃分了三個階層,看不見的頂層,上層和中上層。界定最上層這三個等級的,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金錢的來源,你怎麼掙來的錢比金錢的數量更有意義。像洛克菲勒家族、杜邦家族、福特家族這些,屬於看不見的頂層,他們注重隱私,很少在大眾媒體上露面,這個階層的錢來源於繼承遺產。接下來是上層,這是個既富有又看得見的基層,他們的錢有一部分來自繼承,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財富來自於他們的工作,比如管理一家大銀行,主掌一個智囊團或者基金會,他們比較願意表現自己,其中一個特徵是喜歡馬——買馬,養馬,騎馬,賽馬。如果用中國的情況來做一個對比,前不久去世的陳小魯先生就屬於看不見的頂層,而曾經非常喜歡養馬的王中軍先生,現在又搞了一個美術館展示自己的藝術品收藏,他就屬於上層。

王中軍和他的收藏品

再比如,書中說到,美國的中產階級有崇英情結,喜歡英國味道的東西。所以有些房產開發商,給他們的新街區起的名字帶有英國味道,比如伯克利、卡文迪許、德文郡、埃克塞特等等。我們這裡不是崇英,而是崇洋,所以你看北京一些高檔樓盤叫溫哥華森林,東方普羅旺斯,叫優山美地。上流社會的家庭,起居室的屋頂一般距地面3.3米到4米之間,面積大小不一定決定房屋的檔次,但層高是一個很重要的尺度。北京的一些高檔公寓,宣揚自己的層高是3.3米或者3.8米。一般來說,上層階級的起居室里都是硬木地板,有手工的東方地毯,而且是越舊的地毯越有檔次。中產階級喜歡買有質感的傢具。我們的大城市裡,總有些有品味的商家賣波斯地毯、賣丹麥的中古傢具,也是瞄準了世界通用的中產階級及中上階層的趣味。

第三個有意思的地方,是作者提到中產階級的焦慮。作者說,中產階級是最謹小慎微的階層,他們是企業的螺絲釘,在工作中沒有什麼不可替代性,他們非常害怕別人的批評,是全社會最勢利的一群人。「地位恐慌」是最有中產階級特色的焦慮,所以他們喜歡那些裝點門面的事,總是擔心自己的品味,他們想把自己和金錢、權力及品味聯繫起來,前兩樣不那麼容易,所以就在品味上下功夫,用來抵制自己向下沉的傾向。中產階級還喜歡購物,從而獲得一種滿足感。中產階級人士本質上都是一些推銷員,所以他們有一種推銷員式的樂觀主義,他們堅信,只要奮鬥,就有自我改善的可能。他們都想要一份體面的工作,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缺乏自由。努力成為中產階級,原來就是一個努力工作的機會啊。

《格調》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性著作,卻討論了一個很嚴肅的文化問題。有一位法國學者叫布迪厄,他說過一段話——對於一切低俗、露骨、粗野、貪婪、奴性的享受方式之否定,是神聖的文化領域之構成要件,同時也意味著對於懂得享受莊嚴、優雅、無私、高貴的人之肯定——其價值是那些俗人永遠也無法體會的。這就是為什麼藝術與文化消費總是有意識而且刻意或非刻意地在執行一種功能——把社會差異正當化。 法國知識分子說話總是比較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解釋一下,布迪厄提出一個概念叫文化資本,高層次的生活需求或者精神需求,你的社交,你的尊嚴感,你的自我實現,都是基於文化基礎的需求,都需要文化資本。文化資本比收入更能體現階層的差異,甚至可以說,文化資本就是造成階層差異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理解文化在這方面的作用,比如我們說暴發戶、土豪、鄙視鏈這些詞,就是在做文化批評。然而,光有文化,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

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說過,從經濟上說,只有兩個等級,窮人和富人。但從社會角度看,有一個由各種階層組成的等級制度,每一個等級的成員從各自童年時代習得的教養大相徑庭,而且他們終身也很難改變這些東西。要從自己出身的等級逃離,從文化意義上講非常困難。不過呢,這個世界現在正走向大眾化和貧民化。福塞爾在《格調》中有一個章節專門描述了貧民化趨勢。這本書是1980年代在美國出版的,那時候互聯網這種革命性的媒介還沒有出現,否則,福塞爾先生會有更大的篇幅來論述貧民化是如何影響文化產品的。

騰訊網刊登此文僅為傳達更多信息之目的,

不代表贊同或支持其觀點。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時尚獨家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期主筆:苗煒

作家,2012年出版長篇小說《寡人有疾》。

現為《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新知》雜誌主編。

沒看過癮?本周熱門餵飽你

石原里美愛上IT男…"矽谷鋼鐵俠"馬斯克也戀愛了 (IT新貴在時尚圈這麼搶手)

戛納見聞:苗苗COS鞏俐…范冰冰又驚艷全場了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時尚 的精彩文章:

女星都為「耳上偽短髮」著迷甜而不膩&顯臉小
聽說初夏和馬卡龍色最配?李冰冰說的

TAG:騰訊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