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沈敏燕: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以《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例淺談文本解讀的策略

沈敏燕: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以《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例淺談文本解讀的策略

為了祖國的未來,快來關注我們吧

沈敏燕,女,1979年10月出生,1997年8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高級教師,嘉善縣范涇小學書記、校長,浙江省教壇新秀、嘉興市第五批名教師、嘉興市雙高教學能手、嘉興市師德建設先進個人、嘉興市優秀輔導員、嘉興市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先進工作者、浙江省優秀導讀員。一直熱愛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注重學習和實踐,形成了生動、活潑、紮實、細膩的課堂教學風格,先後30多次登上各級各類課堂教學比武或展示的舞台,有30多篇論文在市級及以上的刊物發表或獲獎,主持了15個課題的研究工作。

緣 起

什麼是文本解讀?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那細微的聲響,往往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得遠,所以聲響微。也因為如此,想要聽見「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教師要有「高度的敏感和警覺」,要「在漢語中出生入死」,要能夠「沉入詞語」,「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如何實現?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為例,談談筆者在文本解讀實踐中的「六傾聽」。

一見文題,傾聽文本文意

文題如眼,透過它,可以幫助我們提綱挈領地了解課文。《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的標題,細細品味,有三個方面是值得我們關注的。一是文題顛覆了國人的傳統觀念,引起了強烈的思維衝突,養花純屬個人之事,怎麼是為了別人看呢?二是題目蘊含哲理。在自己的眼中,「自己」是「自己」,但在別人的眼中,「自己」就成了 「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讓別人看」其實也是「給自己看」。三是語言形式上解讀,一個「是」字句,一組反義詞,傳達了「自己的花」就應該是「讓別人看」的價值取向,這是作者對德國人養花之習俗的最精鍊概括,是作者發自內心的對德國人養花之風情的最直白肯定。

因此,簡簡單單的一個題目,把文本基本意思已經呈現出來了,應該是我們解讀文本的第一傾聽。

二見作者,傾聽文本價值

要讀懂詞句段篇呈現的主要內容、領會字裡行間穿插的精妙語言,必須要讀懂作者,走近他,了解他的生平與寫作年代,從而理解他內心真正意圖,才能真正把握文本價值走向。

本文作者是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他被譽為扛起了中國文化脊樑的一角。最讓人感動的是他的愛國情懷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文章最後一句話:「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季羨林雖然身處德國,但一顆中國心從未改變。季老經常在日記里說,晚上做夢,一個是夢見母親,一個是夢見自己的故鄉,這兩個場景經常出現,可見對祖國情感已流淌在了季老的血液里。1945年10月,二戰結束不久,他立即匆匆回到祖國懷抱,回到上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跪下磕頭,捧起一把上海的土,親吻一下,說:「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知曉了一個「歸國之吻」,我們再也不難讀懂他文字背後的情感了。2009年,已屆期頤之年的季老視力不好,但他在一片模糊中,揮毫寫下這樣的幾個字:「我的中國心!」他用《泰山頌》「齊青未了,養育梨元。魯青未了,春滿人間」,表達出對中國發展與文化命運「屹立東方,億萬斯年」的深切期待。

因此,當我們走近了季老,我們也就讀懂,《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明明是在寫異國風情,為何忽又想起四五十年前的「夢」?這「夢」是季老深入骨髓的思親之夢、思鄉之夢、愛國之夢,也是季老中華復興的強國之夢。所以,當我們對作者有了這樣全面而透徹的了解之後,隱藏在文本中的思想內容、價值取向就不言自明了。

三見關鍵詞,傾聽文本內涵

詞語,作為文本的最基本構成元素,是我們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尤其是一些關鍵詞語,對於理解文本能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文中,有很多美麗並值得解讀的詞語: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目不暇接……無不從音、形、意上彰顯了漢語之優美的音韻、生動的字形、一觀即感的字意、連綿不斷的語境。這其中,尤其值得反覆吟詠的是「脊樑」一詞。

「脊樑」是一種文風美。文章語言樸實恬淡,節奏舒緩,輕柔曼妙。「脊樑」的輕聲讀法正與文章整體語言風格水乳交融,並且顯現出極強的節奏感,是語氣、情味、語感和文章語言風格的多維融合。「脊樑」是一種蘊藏在花間的人文美。「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在家裡雖然看不到花,但是什麼撐起了「花團錦簇」?是什麼撐起了「奼紫嫣紅」?又是什麼撐起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美麗境界?是「脊樑」。「脊樑」更是一種情操美,是季老的自喻。「脊樑」常指人的意志、膽量和節操。季老早年留學德國,異域風情,花之國度,但並沒有留住季老的心。他一心回國,他願意成為建設祖國的一根「脊樑」,讓祖國像花一樣盛開。「脊樑」還是一種文化美。「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時,正值二戰時期,哥廷根的人民正飽受戰爭的迫害,並且幾十年後這種「美麗並沒有改變」。從這種跨越戰爭、跨越時空的「奇特」的養花習俗中,我們窺見「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背後應該是一種文化。只有文化才能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情懷、一種民族根性、一種深入到每個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脊樑」就是這種文化的意象。

透過一個平平常常的詞語可以聽見這麼多的信息,在解讀文本時怎可輕易放過呢?

四見內容,傾聽文本要義

提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如主要內容、思想情感、脈絡結構,是閱讀的初始階段,也是關鍵環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為第八單元「感受異域風情」的開篇之文,作者先點明了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著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對德國奇麗風景和奇特風情的讚美之情。

季老以「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和「今天我又來到了德國」,為行文線索,描寫了兩次在德國的所見所聞所感,詳寫「四五十年以前」,略寫「今天」,有疏有密,有濃有淡,有花有人,有情有景,流溢出美麗沒有變、心境已改變的錯落有致。文本以「愛美」「愛花」投石問路,盡顯德國人養花方式之奇特,愛花性情之自然,花兒爭艷之絢爛,最後以「花的夢」「思鄉的夢」逶迤延拓,帶領讀者一起經歷了一場美麗的尋花之旅。

理清了文本脈絡、提煉了主要內容、體會了作者滲透在文字背後的深邃感情,就能幫助我們沿著從「內容」走向「形式」的閱讀路徑,真正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五見寫法,傾聽文本特色

學習語言表達,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本然」,是專屬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因此解讀文本的寫法,顯得尤為重要。

品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的語言,首先能明顯感受到作者樸實溫暖的語言風格。文本中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沒有多餘的情感宣洩,只是平靜地娓娓道來。這再次印證了季老先生「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就是真實,又要有恰當的抒情」的寫作觀點。細細讀來,猶如斜陽下品一杯香茗一樣溫潤舒適、歷久彌香。

其次是對比手法的運用。順著文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作者循著兩個方向展開敘述。一方面,循著「自己」的角度,以概括性的語言,表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寫出了德國人養花方式的獨特;另一方面,循著「別人」的角度,以描摹性的筆觸,描繪了德國街頭瀰漫著花香、閃爍著花影的花海,表現「別人」的花是讓「自己」看的。這前後兩部分內容的描寫,無形中形成了對比。前者語言簡潔、質樸,表達的是「我為人人」的樸素,後者語言明麗、鮮亮,展現的是「人人為我」的絢爛,言語間是鋪天蓋地的鮮花、噴薄而出的美麗,情感上似乎是為了加倍償還人們養花時只能看到「脊樑」的失落。這樣的對比中,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作者對德國人養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境界的肯定。同時,在這樣的對比中,使得與文題一脈相承的內隱的認知衝突和情感錯位得以充分彰顯,並在兩者的辯證統一中,實現了從「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外在表象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內在含義的無痕轉化,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得以升華。於是,短小的文章,卻意味深遠,讓讀者在了解異域風情的同時,也受到了人生的啟迪。

本文最為精彩的語言形式是「凝練」的寫法。「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64個字,極其簡約地描繪了哥廷根街市花廊的美麗風情。文字是節約了,可畫面感一點也不弱。再三吟詠中,不由散發出「會是怎樣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漫天遐想:也許是,非洲菊有的全都開了,露出鵝黃的花蕊,有的半開著,恰似嬌羞的小姑娘,還有的頂著花骨朵兒,不正像戴著一頂黃禮帽嗎?也許是,芍藥正怒放著,那麼艷麗,那麼旺盛,一簇簇,一叢叢,就像一團燃燒的火焰;也許是,百合花搖曳著秀美的身姿,白色純潔,沒有一絲雜色,粉色爛漫,盡顯浪漫氣息,深吸一口,香氣沁人心脾;也許是,鬱金香芬芳吐蕊、嬌艷嫵媚,紅的、黃的、紫的、橙的、粉的,高高佇立在碧玉般的葉片中央,那麼矜持而脫俗,那麼優雅而高貴,美得令人陶醉……那樣風姿綽約、五彩繽紛的花姿、花色,如果一一寫出來,那是耗費多少筆墨都無法做到的。現在只用「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兩個詞語,凝練而形象地寫出了德國街頭百花盛開的盛況,同樣達到生動描繪的效果,甚至比具體描寫留給讀者更寬廣、更自由的想像空間,可以肆意縱情神遊、馳騁想像,感受哥廷根街頭綺麗的美景以及作者濃厚的情感。如此凝練的筆法真是精彩至極!

把文本中獨有的語言表達形式解讀出來,並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才能讓學生在感受漢語表達技巧的藝術感染力的同時,獲取語言規律,積累語用經驗,盤存言語養料。

六見特別處,傾聽文本精妙

一個文本,總會有幾處神來之筆,散佈於字裡行間,或使得意蘊更為深遠,或使得語言更值得咀嚼,這需要我們以一種黛玉進賈府似的敏感和警覺,敏銳地加以捕捉。本文的精妙之處可以從以下三處採擷。

一處是三個「家家戶戶」。「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從字面上解讀,三個「家家戶戶」都是指數量眾多。但是,細細思量,三個「家家戶戶」卻是字同意不同:第一個講的是養花的方式,第二個隱含著德國人養花行為背後為人處世的習慣,第三個則側重於說明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習俗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歲月的更迭而有絲毫的改變。種花範圍之廣,沿襲時間之久,縱橫跨度之大,不由不令人為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

一處是兩個「正是這樣」。前一個「正是這樣!」是女房東對「我」問話的回答,四個字,極其簡單而確定。但「!」的運用卻含義豐富,一方面流露的是平靜的心態,認為「自己的花讓別人看」一點也不奇怪,是習以為常的;可另一方面,又洋溢著自豪的情緒,這樣的養花方式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後一個「正是這樣」,在內容上,是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對房東說法的贊同和印證;在結構上,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在街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在寫法上,呈現出頂針的的辭格形式。兩個「正是這樣」連續使用,又分屬兩段,語氣一嘆一平,給文章的行文造成了搖曳多姿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一處是一個「美麗」。課文最後:「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這裡的「美麗」顯然不僅僅是在強調哥廷根街頭幾十年如一日的「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更是指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純潔心靈依然像花兒那麼美麗。這種美好的心靈、美好的習慣、美好的境界,是永恆的,是人性中最美的東西。一個「美麗」傳達了作者對哥廷根美好生活的懷念和讚美。由此,作者再以「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結尾,於是,隨著季老的妙筆,在讀者心中也播下了一顆美麗的花種……

卞之琳的《斷章》這樣寫: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不妨改寫一下:

你在這裡讀文本,

文本里的詩文在讀你。

文字指引了你的講台,

你指引了孩子們的成長。

徜徉在語言之途,用心傾聽,文本中的的細微聲響必然會譜寫出學生語言成長的華美樂章!

本文發表於《浙江教育報·教師周刊》第493期

圖文:沈敏燕

編輯:趙志宏

審核:劉 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嘉興小語 的精彩文章:

盧偉軍:悟其「神」 得其「形」 習其「用」——實踐於語言內涵、形式、運用的有序推進

TAG:嘉興小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