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最具財富創造力的大學如何「煉成」?校長李清泉為你揭秘

中國最具財富創造力的大學如何「煉成」?校長李清泉為你揭秘

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日前發布2018中國最具財富創造力大學排行榜,其中,深圳大學(以下簡稱「深大」)問鼎榜首,校友總財富接近6000億元。即將迎來35歲生日的深大,培養出馬化騰、張志東、李書福、周群飛、史玉柱等一批商界精英,也名副其實地成為中國創新創業文化建設的探索者、引領者和實踐者。

深大校長李清泉在朋友圈轉發了上述新聞,並附文「深大為校友的成就感到自豪、驕傲」。在這位工程測量專家看來,好大學和一般大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培養人的能力,後者培養人的技能。深大希望給予學生讓他們終身受用的能力,希望培養出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深圳、廣東乃至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深大將在哪些方面著力?今年的招生專業、人才培養等有何變化?日前,李清泉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透露深大快速發展的「密碼」、將要開始的重大改革舉措,以及他對深大未來發展的思考。

談高校教育

好大學培養人的能力而不是技能

創辦於1983年的深大,可謂改革的代名詞。取消畢業生包分配、學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其帶來巨大聲譽。近年來,深大實現跨越式發展,被稱為全球進步速度最快的高校之一。

數據顯示,深大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以來,綜合實力和學術表現顯著提升:有5個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新增7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本科招生分數線穩居廣東省內前4位,且招生規模最大;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色鮮明,是首批全國雙創改革示範校;科研實力顯著提升,科研經費年增長40%,突破10億元;國際PCT專利申請量連續兩年蟬聯國內高校第一……「改革創新是深大血液里永恆的基因。」李清泉說,近些年深大取得快速發展,也是該校堅持改革創新的結果。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建校35周年的節點,深大將如何進一步改革創新,激活發展新動能?

「中國高等教育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和值得去探索的地方。」李清泉說,未來,深大還要繼續堅持改革創新,特別是結合深圳特區先行先試的優勢,以及深圳市委、市政府對教育的大力支持,更大膽、更有擔當地推動一些更深層次的教育改革,比如不斷完善人事制度改革,與國際接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建設核心課程、品牌專業、培養特色拔尖創新人才三個方面展開探索等。

「我認為好大學和一般大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培養人的能力,後者培養人的技能。」李清泉說。他表示,對這些改革很有信心,也相信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方面,能有深大應有的地位。

他同時強調,深大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圍繞深大發展目標來改革,深大的目標是成為高水平、現代化一流大學,進入全球高校前五百、全國高校前五十行列,「我們的改革不是運動式的,而是潛移默化一點點推進。每個改革步履不大,但目標是清晰的,這樣就不會存在改革重疊、打架甚至走回頭路的問題。」

談個人發展

「不希望成為高高在上的校長」

2012年出任深大校長,李清泉在深大工作生活了6年多時間。儘管日常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仍然堅持兩件事:一是給本科生上課,二是做科研。在李清泉看來,一線工作的經驗對從事大學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去講課,可以感受教學設備好不好用;去做科研,就知道科研設備共享情況怎樣、報賬是否方便等」。

給本科生上課,還有一個初衷就是希望以身表率,引導更多「大咖」教本科生。「給本科生講基礎性的知識,比較辛苦,卻非常有意義。名教授們有豐厚的學科知識積累,會把很多內容講得通俗易懂,而且會給學生很多啟發及自信。」李清泉說,深大明確要求包括引進的院士、特聘教授等,都要給本科生上課。未來會通過檢查、督促等使該項規定更好「落地」。

每月的校長午餐會,李清泉會準時出席,與20多位深大學子吃飯聊天,「通過面對面交流,了解年輕人喜歡什麼、對學校有什麼訴求,從學生的角度去感受學校的發展」。在李清泉看來,如果不關注學生的感受,很難把大學管理好。

因為可以引用他們喜歡的偶像、影視劇來講人生哲理,李清泉被學生稱為「最潮校長」「最萌校長」。對此,李清泉笑稱:「大學面對的教育人群是18歲到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是學校的主體,所以需要通過各種機會去了解他們的想法。」

最希望學生怎樣評價自己?「一個比較了解或者理解他們的校長,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李清泉說。

從事了20多年大學管理工作的李清泉,今年多了一個身份,即全國人大代表,他也是在深人大代表中唯一一位教育界人士。李清泉坦言參會經歷讓他學到很多東西,也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未來他將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履職水平和能力,體現作為教育界代表應有的責任。

對話

關鍵詞:人才培養

將設立榮譽課程和榮譽學位

南方日報:深大位於粵港澳大灣區腹地,在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方面有何設想?

李清泉:粵港澳大灣區一定是靠創新驅動發展,而這背後一定要有高素質人才作為後盾,高素質人才一方面需要從海內外引進,另一方面也需要靠自己培養。在人才培養上,大學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要從原來培養建設者,逐步轉變為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

深大就在轉變,從最初的以本科教學、以培養高素質的建設者為主,逐步轉變為以本科和研究生培養並重、教學科研並重,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要求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做出調整,深大現在也在加大調整力度。比如我們在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對一些本科專業做調整,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等。通過這些調整,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來深大學習。

南方日報:能否介紹一些更具體的人才培養舉措?

李清泉:我們今年將新增金融科技本科專業,這是一個文理交叉專業,既要懂信息技術,也要了解金融知識,學生畢業後就能適應現代金融業的發展需要。再比如去年我們新增的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本科專業,就面向國家城市化與信息化兩大發展趨勢,融合計算機、測繪、地理信息等基本知識,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培養高端複合型人才。

南方日報:這些專業都是精英式培養?

李清泉:類似於精英式培養。深大現在有30多個特色班或基地班,來滿足高層次人才培養需求。培養模式多樣化,有的是通過高考直接招生,有的是入校後進行二次選拔。我認為本科人才培養不要搞單一模式,需要通過多種模式去探索。

我們今年將會設立榮譽課程、榮譽學位。榮譽學分的課程比普通課程難度要增加50%左右,如果拿到了相應的榮譽學分,那畢業時除了獲得深大的畢業證、學位證外,還會被授予額外的榮譽學位,每年只有5%的畢業生才能拿到該學位。通過這種方式激勵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追逐更高的目標。如果考90分和考60分都拿一樣的畢業證書,學生就會想「幹嗎考那麼高」。

今年將新增六個本科專業

南方日報:對大學專業的「與時俱進」,您怎麼看?社會上也有人批評大學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好。

李清泉: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看待,一方面,大學在人才培養上確實有滯後的嫌疑,全世界高等教育都存在這種現象。人才培養需要根據社會發展做調整,但也不能天天變,因為一個培養方案出來後需要有個完善、成熟的過程,如果天天變,就會永遠處在不成熟當中,這對人才培養不利;另一方面,我認為大學應該更多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及能力,著重於素質培養,這會讓人受用終身。

我們發現,畢業生選擇的工作和其所學專業契合度並不太高,所以我們希望更多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如果一個大學培養學生只以就業為目的,那培養標準就太低了。我認為好大學和一般大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培養人的能力,後者培養人的技能。

南方日報:深大怎樣調整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以匹配社會需求?

李清泉:我們每年會微調人才培養方案,主要是結合社會發展需求、技術發展變化、課程變化等做調整。比如今年我們將分批次把90多個專業壓縮到70個左右。同時,根據社會需求,將新增6個本科專業,包括德語、西班牙語、休閑體育、口腔醫學、社會學、數字媒體藝術。增加這些小語種專業就是因為我們發現深圳的小語種人才比較短缺。

關鍵詞:科研創新

明年底或有逾15位院士就職深大

南方日報:在科研創新方面,深大有何新舉措?

李清泉:去年我們就提出要實現「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大成果」。在未來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我們會把科研特別是基礎研究作為抓手。我們會關注交叉前沿,比如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海洋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通過每年建若干個平台,來吸引優秀的領軍人才。預計明年年底,大概會有超過15位院士來到深大全職工作。

南方日報:外界認為,要補上深圳源頭創新的短板,大學需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對此您如何看?

李清泉:基礎研究的主體是多元化的,除了大學、研究院所外,一些企業也正在發力。總體來說,大學做的肯定要多一些,大學也更適合做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更多的是一種自由探索,且要有允許失敗、寬鬆的環境鼓勵這種探索。我希望深大能夠產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中發揮作用。

顛覆性的科技成果可遇不可求,不是靠計劃能得來的。我覺得深大整體的科研水平、規模提升後,自然就會冒出一些有影響力的成果,產生一些有影響力的人。也許若干年後我們還真再培養不出一個馬化騰,但這並不代表學校對社會的貢獻就降低了。我覺得不能以一個單項的指標去評價學校。未來深大對城市的貢獻肯定比前30多年要大。

關鍵詞:隊伍建設

留住優秀人才不單單靠待遇

南方日報:現在高校的人才競爭非常激烈,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深大有何計劃?

李清泉:這其實是我們的一個痛點。我們既要關心新來的人才,也要平衡已有的人才,還要和其他學校去競爭優秀人才,這是一個相對複雜且有挑戰的事情,也需要很多智慧。我們要儘可能營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讓優秀人才「來得了」「留得下」且作出成績,這不單單是待遇問題,還有很多軟性的東西,比如管理水準、服務配套等,這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是我們綜合性大學的優勢。

我有個「帆船理論」,大學的前進像一艘帆船,如果什麼都是平衡的,干與不幹都是一個樣子,學校就會死水一潭,所以需要製造一些不平衡,讓其產生前進動力。校長就好比帆船的舵手,需要保證帆船既有向前的動力,同時還要左右平衡,不能翻船。在過程中,也要懂得借各種政策的「風」,讓船朝著目標高速行駛。

關鍵詞:醫學布局

綜合型大學是深大創辦醫院最大優勢

南方日報:去年以來,深大在醫療方面有很多大項目落地,您也曾說,未來深大或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10所非直屬附屬醫院。這背後有怎樣的考慮?

李清泉:以我的經驗,醫學學科和附屬醫院是一個綜合性大學的標配,也是綜合性大學PK很重要的地方。沒有高水平的醫學院、醫院,就不可能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學。2012年我就任深大校長時,深大醫學部才成立,我看到這是學校未來發展重要的增長點,也因為醫學教育和附屬醫院工作相對比較複雜,我就親自抓醫學部的工作。通過這些年努力,大家慢慢發現,醫學部和醫院是深大建設高水平大學有底氣的地方。同時,高水平醫療也是深圳發展的一塊短板,需求量大、期望高。所以我們要抓住時機有所作為。

南方日報:深大的附屬醫院有何競爭優勢和特色?

李清泉:優勢在於深大是一所綜合型大學。醫學與很多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綜合性大學辦醫院,可以發揮綜合性大學多學科優勢。比如研究精神病,就可以由心理學專家和神經學專家一起來研究。還可以發揮大學品牌優勢。一所醫院從「起步」到形成影響需要很長時間,但因為是深大附屬或直屬醫院,就會縮短時間。可以說醫院借力大學,大學借力醫院,互相支撐、互相促進。

關鍵詞:基礎教育

深大要形成自己的基礎教育品牌

南方日報:近些年,深大與基礎教育界的合作也在加強,在這方面的「布局」背後又有何考慮?

李清泉:目前深大師範學院還是深圳基礎教育師資重要來源,尤其在藝術、體育類師資方面。我們要為深圳基礎教育輸出優質教師,包括進行師資培訓。去年底,我們在師範學院(部)成立附屬教育集團,一方面為深大學生提供實習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也希望這個集團成為基礎教育界的品牌。

南方日報:未來會加大深大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等基礎教育發展壯大?

李清泉:我們不是要做多大,而是要做多精,形成深大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深圳基礎教育界競爭很激烈,在夾縫中殺出一條路也比較難。未來我們主要還是從師資、理念創新等方面下功夫。基礎教育也面臨著一個變革期,如果能比較快適應新變化,可能會進步快一些。我們希望深大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能進入全市中學前五名左右。

關鍵詞:協同發展

粵港澳高等教育要形成完整生態圈

南方日報:今年兩會,您提出的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聯合大學的建議得到社會強烈關注,也有人評論說「想法很好,但推動落地很難」,您怎麼看?

李清泉:這個建議在開全國兩會之前就已經準備了,包括跟香港、澳門、內地的教育界同仁討論。實施起來面臨許多困難這也是事實,是我能夠預料到的。

我提這個建議,是基於我對灣區高等教育的觀察和理解。我認為建設世界級的灣區,一定要有世界級的高等教育作支撐,還要讓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比較和諧的生態圈。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校發展不平衡,也還沒形成完整的生態圈,所以需要補這方面的缺陷,需要一些新構思,在不打破現有機制的同時去做一些創新和探索。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多的是想通過這個建議呼籲大家關注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同時提出一種設想,供決策者去思考。

南方日報:生態圈指什麼,如何建立?

李清泉:舉個簡單例子,香港高校整體水平不錯,但香港沒有強的創新活動或高科技產業和其高校相呼應;深圳的高科技產業很好,但其高等教育還不夠強大;廣州高校很多,但畢業生真正留在廣州的並不多,所以實際上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建立生態圈需要把高水平大學、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活動包括風險投資、高科技產業納入,形成一個相對比較協同創新的整體,就像矽谷那樣。

我希望灣區聯合大學能在這方面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比如在聯合大學框架下,將灣區內的高校或企業和國際知名高校聯合,建立聯合學院或實驗室,通過若干個這樣的平台,營造出一種氛圍。

南方日報:高校協同創新已經到了必須要做的時候了嗎?

李清泉:是的。有了協同創新的整體後,才能產生聚合作用。比如如果有粵港澳灣區聯合大學這樣的平台,就可以對創新要素起到加速聚合,以及連鎖反應的作用。而且未來粵港澳的發展需要新的抓手,尤其在高等教育領域。

來源:南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圳大學 的精彩文章: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TAG:深圳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