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心閣瞎想:神話母題、人類原始思維與「刺激-反應」模式

文心閣瞎想:神話母題、人類原始思維與「刺激-反應」模式

在東方文學課上了解到神話母題的概念之後,就一直對此頗有興趣,關於此的書籍似乎並不是很多,因此對於母題的理解,我還有一些疑惑,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母題究竟是從一個民族的文學起源,進而傳播到世界各地,還是在世界各地的各個民族文學中獨立起源呢?這跟研究上古的語言的一個問題類似,語言究竟是同源的「樹狀傳播」,還是多源的「波形擴散」?

在跟文桃戈同學的爭論中,她傾向於前者觀點,即母題必須尋找出一條傳播路徑來,比如從古代埃及,到古代巴比倫,再到古代希伯來,既要有時間上的順序,還要有空間上的過程,如果有別的證據那就更好了。但問題在於,母題的分布實在太過於廣泛,新世界姑且不論,就算是在舊世界的亞歐大陸,從日本到北歐,也有一段艱難的路程,況且作為文學載體的語言都並非同系,除了印歐語系之外,北歐諸語系、閃含語系、南島語系、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等也廣泛存在著,這都造成了,一個故事,從亞歐大陸的一端傳播到另一端,可能需要數百年的時間。然而事實是,就神話而言,亞歐各地方存在廣泛的相同性,比如「禁忌母題」的例子,北歐神話中華納神族的弗雷將神劍交換女人造成戰死的災禍,與日本神話中浦島太郎打開箱子之後失去青春可以納入統一的範式。

李永平老師面對這個問題指出,母題並不需要傳播的過程,那是傳播與變異研究關心的事情,母體是早期人類思維的共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各自獨立的創造了相似的故事結構,這與人類的認知有關係,人類基於對自然相似的體驗,創造出相似的故事,比如黃昏和四季的代表意義。

但由此我又想到另外一些東西,那就是被指責為「人狗不分」的美國描寫語言學派的理據,與行為主義有關的心理學,布隆菲爾德經常使用的一個例子,就是「Jack and Jill」的故事,認為語言來自刺激和反應的模式,這一觀點被後來興起的心智主義反對。但按照母題的概念來看,首先,神話母題反映人思維的共性,此種共性又來自於對相似環境的反應,這裡就已經和「刺激-反應」模式有相似了,那麼可不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文學,是對自然做出的反應呢?假設現在有一名外星動物學家,他會在觀察人類的手稿中這樣寫:

「習性之N:人類習慣於在文學作品中用黃昏代表哀愁,這與原始社會時期晚上的危險有關。」

再進一步假設,會不會不僅僅我們的神話,甚至我們當代的文學,也是對環境刺激的反應呢?乍一看之下,似乎無法簡單的找出刺激——反應的聯繫。

不過我的假設是,行為主義和心智主義都對,二者是不同方面。人類的語言和文學,的確是「刺激-反應」模式沒有錯,但並不是簡單的機械,比如一個槓桿,壓下這邊,那邊就翹起來了,而是一個極為精密的結構,更關鍵的是一個黑箱結構,經過一些列運轉才得出的結果。這樣的解釋能夠說得通嗎?我還在思考。

(一點補充:現在想到的一點相關思考是,艾柯提出的「人是會使用符號的動物」。我想,會不會是因為可以使用符號,或者是可以使用符號系統,導致了「刺激-反應」過程的複雜化?換句話說,符號系統是不是就是我們的「黑箱」?)

(補充的補充:人會使用符號,即讓不在場的意義出現,比如「我明天去北京」這一不存在於說話時的虛擬現實,以往往往認為這是人類語言與動物信號的區別,不過隨著生物語言學對於黑狐猴、黑猩猩、海豚等動物發出的信號的研究,質疑之聲似乎開始出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克萊登的讀書人 的精彩文章:

TAG:克萊登的讀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