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經盛極一時的匈奴,是如何從歷史中消亡的

曾經盛極一時的匈奴,是如何從歷史中消亡的

最近看了大火的《詩詞大會》,其中就有提到了漢軍抗擊匈奴而大勝的典故,學者還大讚漢軍的氣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於是想從歷史中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看看能不能找到滿意的答案。

那麼對於問題,我們先了解下匈奴的發展史,據《史記》記載,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國王夏桀的遺民,向西遷移的歷史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中國的匈奴基本是生存在古代蒙古大漠,戈壁,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初也是在蒙古建立了國家,在建立國家以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基本情況就是一些「時大時小,別散分離」的部落和部族聯盟,其中有一個部族聯盟就是匈奴部族聯盟,後來的匈奴國,就是以匈奴族落聯盟為基礎,征服了一些草原上的其他部族聯盟、部落以及一些小國而建立起來的。

(北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當時的匈奴部落的首領之子冒頓發動政變繼位匈奴王,自封冒頓單于,在其繼位後,開始對外擴張。在大敗東胡王之後,隨即并吞了其他的匈奴部落,並收復了一些被秦王朝侵佔的領地,並對漢之燕、代等地進行侵掠,後來向西進攻月氏,老上單于繼位後,大敗並殺死了月氏王,迫使月氏向西域遷徒。還迫使北方及西北一帶的部族先後臣服於匈奴,崛起的匈奴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匈奴民族有完善的軍事裝備,以匈奴騎兵聞名於世。《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兵「盡為甲騎」、「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匈奴兵器「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匈奴人不像中原士兵靠盾牌保護自己,而代之以更省勁、更堅固的盔甲來裝備自身,形成「盡為甲騎」、機動靈活而又強大的匈奴騎兵。

在漢初前,漢朝與匈奴進行的戰鬥中,漢朝確實吃過虧的,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還有漢高祖劉邦還親率大軍征討過匈奴,卻因為冒進,中了匈奴人的詭計,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的騎兵大軍圍困。經過鬥智斗勇,漢高祖還是脫險了,而在脫險後,當時的漢朝開始明白,以目前的國力是無法一時戰勝強大的匈奴人,於是開始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還給了匈奴一些錢財,並開放了民間貿易,使國家得以休養生息。然而貪婪的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

直到到漢武帝劉徹時期,經過近70年的忍辱負重,休養生息,國力大大增強。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首開絲綢之路、首創年號,興太學。也正是這個時期,漢武帝開始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叫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前127年,衛青佔領河套地區,擊敗入侵的九萬匈奴騎兵,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尋殲匈奴主力,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這也是「封狼居胥」成語典故的由來。宋代詞人辛棄疾還寫下了千古詞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衛青則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漢軍共獲俘七萬多人,伊稚斜單于及左賢王帶少數人逃走。匈奴國力開始不斷被漢軍打擊,由盛轉衰。匈奴國的衰落時期從伊稚斜單于至呼韓邪單于,經歷18任單于,從漢武帝元鼎年間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滅郅支單于為止。其實完全可以說匈奴就是敗於漢朝的,正所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在與漢朝對抗年間,匈奴不斷敗退,避居漠北以休養生息。前87年,漢武帝死,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但漢朝還是聯合西域諸國,不斷壓縮匈奴的空間。但匈奴騎兵仍然不斷在北方邊境出現。於是漢朝又聯合西域諸國進攻匈奴,大獲全勝,直搗右谷蠡王庭,後來的戰事,終使匈奴元氣大傷,被迫向西遷徙以依靠西域,但在西域也無法站穩腳跟,除了周邊小國襲擾,匈奴內部五單于因爭奪權位發生衝突,產生分裂,處境日益困宭,實力大減,而此時漢完全控制了西域,國力削弱的匈奴己無力擾漢,致使這個相對平和的時期維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後來,在東漢初年,匈奴就大量開始進入塞內。46年前後,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人畜飢疫,死亡大半。而統治階級又是因爭權奪利,致使匈奴開始分裂為南北兩部。後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臣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而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北匈奴從65年至72年不斷入侵東漢邊塞,而東漢則聯合南匈奴,征伐北匈奴,83年至85年北匈奴人先後有七十三批南下附漢,北匈奴力量大大削弱。而87年鮮卑從東部又猛攻北匈奴,殺死了優留單于,北匈奴大亂,加上又發生蝗災,人民饑饉,內部衝突不斷,北匈奴危機連連,東漢乘此時機,於89年到91年與南匈奴聯合夾擊北匈奴,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其率殘部西逃烏孫與康居。

北匈奴戰敗後,率殘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烏孫國,其後,仍然出沒於天山南北,實施掠奪。為了繼續對付北匈奴,東漢朝廷不斷派兵對抗,以穩定西域局勢,最終還是擊敗了北匈奴新的呼衍王,迫使呼衍王率北匈奴第二次向西撤退。

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漢朝的反擊,已無法立足,大約在160年,北匈奴繼續西逃,來到了錫爾河流域的康居國。從此後北匈奴不斷西遷,而讓歷史震驚的是,這批被漢軍打得已無立足之地的匈奴人,卻在西方將榮耀終於找了回來,在西方不斷的征服,使北匈奴徹底恢復了元氣,而掠奪、貪婪的本性更使他們不斷征服,連西方人引以為傲的羅馬帝國也得朝貢臣服,他曾對東羅馬帝國色雷斯省總督說過,凡是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只要他願意,他都能征服。在疆土不斷擴大的情況下,以匈牙利平原為統治中心的匈奴帝國,這個軍事帝國成為東、西兩個羅馬帝國最嚴重的威脅。整個歐洲都沉浸在對匈奴的恐懼之中,甚至稱匈奴鐵騎為「上帝之鞭」,匈奴帝國的鼎盛時期到來了。直到後來匈奴王阿提拉神秘死亡之後,匈奴帝國開始瓦解,阿提拉的兒子們為爭奪大單于之位,又打起了內戰來,匈奴帝國在瞬間瓦解崩潰了。這給了西方人機會,東哥特、吉皮底人組成聯軍,在匈牙利打敗了匈奴,從此匈奴人逐漸沉寂了下去,而投降漢朝的南匈奴也在歷史進化中被漢化了,直至最終匈奴被歷史徹底遺忘。

至於匈奴這個昔日彪悍的民族,被歷史遺忘的原因,有人總結出了五個:一,該族始終為漢族和其他周邊民族所排斥;二,匈奴崛起適逢秦漢的強盛時期,崛起的時機不對;三,發展根基薄弱,除了生存環境惡劣外,政治文化水平極低;四,天災人禍,除了自然災害,更要命的是內部分裂的人禍;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處於孤立的位置,匈奴人的貪婪與殘忍,使匈奴成為破壞者和野蠻人的代名詞,正如古話所說失道寡助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丙吉的後人 如何評價丙吉
她是四大美女之一:一生嫁給了父子三人,最後結局卻十分凄慘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