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歲月變遷,中國古代詩人朝聖之旅

歲月變遷,中國古代詩人朝聖之旅

﹌﹌﹌﹌﹌﹌﹌﹌﹌﹌﹌﹌﹌﹌﹌﹌﹌﹌﹌﹌﹌﹌﹌﹌﹌﹌﹌﹌﹌﹌﹌﹌﹌﹌﹌﹌﹌﹌﹌﹌﹌﹌﹌﹌﹌﹌﹌﹌﹌﹌﹌﹌

星辰薦語:

一個美國人,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獨自一人朝聖古代詩人,可能其中一些詩人早已被世人遺忘,但他們的詩作將持續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後人,詩作讓他們永遠鮮活,永垂不朽。

作 者 簡 介

[美]比爾·波特

生於1943年,美國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漢學家,著作主要研究中國的道家、佛教和詩歌等傳統文化。同時,他撰寫了大量介紹中國風土文物的書籍和遊記,著有《空谷幽蘭》《禪的行囊》《黃河之旅》等。

正 文

引言:中國古代詩人朝聖之旅

比爾說,他很羨慕中國人,因為我們擁有這麼多偉大的詩人。作為「老外」,他也為能讀到這些偉大的詩歌而心存感激。所以,他踏上了尋蹤詩人的旅程。

在作者的記敘中,每個字句都在向逝去的詩人們表達著:很遺憾,直到千百年後,我才姍姍來遲。即便如此,我也要踏著你們曾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以另一種形式和你們相遇。

作為與詩人們血脈相連的國人,也許通過本書,才是我們離詩人最近的一次。

作者的遊歷、詩的魅力都無法盡述,這裡擷取部分,和視頻解讀互為補充,與君共享。

在平常人眼中,詩人浪漫、奇特,還有些費解:怎麼掬起一捧水就能抒發出大江大海的波瀾壯闊?怎麼拾起一片落葉就能夠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切切」里悲秋惜春?曾經有人對我說,所有的詩人都是瘋子。在我看來,一個「瘋」字是對詩人最高的褒獎了。那是和死寂心靈絕緣的「瘋」,那是和平庸靈魂有別的「瘋」,那是「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瘋」。

我們的古典詩詞為那麼多人所喜愛,因為它確確實實體現出來了古人的生命感和哲學智慧。它能夠歷經千古一直流傳到現在,讓我們讀來還有一種生命激情,似乎感覺到唐人、宋人都離我們不遠,這就是因為古人與我們在精神相通, 在文化血脈上一脈相承,在生命感受上相通。因此他們雖已故去,但他們的詩作卻流芳百世!

讓我們一起欣賞作者給我們描述詩人們永垂不朽的詩歌世界。

壹、山東

曲阜孔子刪選《詩經》

曲阜,是此次作者朝聖之旅的第一站,也是孔子的故鄉。這裡的洙泗書院,相傳是孔子刪選《詩經》的地方。

《詩經》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兩千多年來,經過孔子刪選的「詩三百」,不斷被人吟誦、徵引。他把詩變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要素,讓詩歌在中國享有重要地位。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歲月里,一個不會作詩的人,基本上無法立足於朝廷。

《詩經》里的詩,風格質樸自然,同時有些蘊含著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比如,提醒人們自足的《衡門》

衡門之下,可以棲遲。

泌之洋洋,可以樂飢。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

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豈其取妻,必宋之子?

《詩經》中也有愛情詩,如《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

有美一人,婉如清揚。

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首詩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田野相遇相愛的情景,純真樸實。比爾覺得,這些詩雖然樸拙,但它卻是發自心靈的聲音。

濟南辛棄疾紀念館

辛棄疾是濟南歷城人,生於1140年。「辛棄疾紀念館」位於歷城區東北的四風閘村。比爾來到院前,映入眼帘的,是年久失修的牆和大門。

這裡的遊客很少,比爾是今天來的第二位。蕭條的氛圍,令人不免孤寂,卻也有益於作者安靜地拜謁詞人。

在一間展廳里,系統介紹了辛棄疾的生平。22歲時,辛棄疾做了一件轟動全國的事。

當時,他加入了抗金組織,並號召親友一同參與。有個他介紹的和尚,叛變後盜走了公文大印。面對頭領的問責,辛棄疾說,給他三天時間,如果找不回大印就甘願殺頭。

兩天後,辛棄疾直闖金兵大營,帶回了大印和和尚的首級。根據此事,人們為他雕刻了一座愛國俠客形象。這座石像就坐落於紀念館大廳前面。

金兵入侵大宋後,宋的都城遷往杭州。身為官兵的辛棄疾,也來到了這裡。再後來,他成了詞人。比爾認為,正是因為辛棄疾多舛的命運和政治挫折,才讓他寫出了那麼多傳世之作。

年老之後,眼見山河破碎、光復無望,辛棄疾寫下了數百篇作品以抒憤懣。其中就有我們非常熟悉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在報國無門的背景下,這首詞通過少年與而今的對比,深刻表達了辛棄疾內心的痛苦和壓抑。

貳、西安

司馬村杜牧墓

在長安司馬村,比爾見到一個正低頭修理鋤頭的老人。他問老人是否知道杜牧的墓在哪。老人點頭起身,帶著他穿過一排磚混結構的房子,再穿過豆角、茄子、玉米等菜地,停在了一座大坑前。老人說,這裡就是杜牧墓原址。20世紀70年代,來了一些當官的,他們把挖到的一切都帶走了,只剩下現在這個盛滿垃圾的坑。

杜牧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但在通過科舉考試得到官職後,就開始了異鄉漂泊。期間他也經常回來。在最後一次離家之前,他寫下了《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這首詩寄寓了詩人沒能遇上明主的悵惘和悔恨。後來,他從吳興回到長安,三年後離世。

儘管墓已不在,比爾還是倒了酒,將它灑在了土坑裡。接著他大聲朗讀起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站在一旁的農民,有知道這首詩的,也和著比爾一起朗誦起來。

韋應物故居

韋應物的故鄉在韋曲。比爾在這裡找不到他家或墓地,便決定去拜訪他居住過的兩個地方。其中一個是戶縣,一個是灃河東岸。據說,這是韋應物經歷了人生大悲和大喜的兩個地方。

韋應物結婚二十年後,妻子的離世令他悲痛欲絕、一個當官的朋友,希望他離開長安這個傷心之地,便安排他去了戶縣擔任縣令。到戶縣不久,韋應物寫下了凄清衰婉的《子規啼》:

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規啼一聲。

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輾轉何時明。

戶縣任期結束後,韋應物推掉了其他任命,留在了灃河東岸。自妻子去世之後,這裡如桃花源一般的生活,是韋應物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答流校書當》:里,他表達了對當時生活的滿足:

偶然棄官去,投跡在田中。

日出照茅屋,園林養愚蒙。

雖雲無一資,樽酌會不空。

且忻百穀成,仰嘆造化功。

出入於民伍,作事靡不同。

時伐南澗竹,夜還灃水東。

貧蹇自成退,豈為高人蹤。

貧蹇自成退,豈為高人蹤。

覽君金玉篇,彩色發我容。

日月欲為報,方春已徂冬。

韋慶復夫人裴棣,河東聞喜縣裴氏家族出身。16歲出嫁,生二子,長子在韋慶復去世後十六日喪。夫人強忍失夫喪子之痛,日夜操勞,"撫育小子,濡煦以節,訓誘以義。故小子以明經換進士及第,受業皆不出門內"。由此可見,韋慶復夫人裴棣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才女。與韋應物夫人元蘋"嘗修理內事之餘,則誦讀詩書,玩習華墨"如出一轍。在其夫去世後37年的會昌六年(846)卒,享年約六十幾歲,並被封聞喜縣太君。當年十一月葬於韋氏墓地。

叄、四川

江油李白成長之地

江油是李白成長過的地方,他從5歲到25歲一直生活在這裡。

他的童年在江油青蓮鎮度過。15歲之後,便去往江油城西北的匡山,現今這裡還有李白當年的讀書台。在匡山,他大約過了十年讀書、練劍、修道的生活,藝術技巧也得到了進一步成熟。出山時,他寫了一首《別匡山》:

曉峰如畫碧參差,藤影搖風拂檻垂。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

看雲客倚啼猿樹,洗缽僧臨失鶴池。

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

比爾說:這首詩表現了李白年輕時,是一個目的性強的人。那麼李白究竟是怎樣的人?三十歲時,他在《答湖州伽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中,自己就回答過相關問題:

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

湖州司馬何須問,金栗如來是後身。

人們評論說:詩中所答內容,衝口而出,一氣之下,清高自負之氣、痛快豪爽之情,躍然紙上,讀來如見其人。

李白成功地在詩歌中塑造自我,強烈地表現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獨特個性,因而他的詩歌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他喜歡採用雄奇的形象表現自我,在詩中毫不掩飾、也不加節制地抒發感情,表現他的喜怒哀樂。對權豪勢要,他「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醉後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勞動人民艱辛勞作時,他「心摧淚如雨」。當社稷傾覆、民生塗炭時,他「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南奔書懷》),那樣慷慨激昂;與朋友開懷暢飲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又是那樣天真直率。總之,他的詩活脫脫地表現了他豪放不羈的性格和倜(俶)儻不群的形象。

而在比爾看來,李白是一個毫無掩飾的人,更可貴的是,他還擁有一顆純粹、真實的初心。這顆初心,讓他的作品詩意張揚,也因為這顆初心,他無法和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達成和解。

成都杜甫草堂

離開匡山,兩個小時後,比爾到達成都。這次的目的地是杜甫草堂。

759年,安史之亂後,杜甫離開了長安來到成都。初來此地,杜甫沒錢、沒工作,前途未卜。他的老朋友裴迪,幫助他建起了這座小草堂。

歷史幾個世紀,不斷被修葺的草堂,現金依舊保存著簡樸的風貌,比如一樣還是茅草屋頂。比爾認為,如果說杜甫的生命中曾有過田園時光,那麼就是他在成都的這段日子了。

杜甫搬進新家後,就做作過一首詩《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

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xichi)對沉浮。

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

在成都的這段日子,是杜甫詩歌比較高產的階段。其現存的一千五百多首詩里,有二百四十首在這裡完成。其中就有《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多此更何求。

來到成都的前期,杜甫有往的地方,卻沒有收入,基本生活都是靠裴迪資助。後來,他的另一個朋友嚴武,做了成都伊兼劍南節度使。他幫助杜甫在那掛了個閑職,詩人的生活才有所改善。只是兩年後,嚴武去世,繼任者對杜甫不好,於是杜甫決定離開成都,開始了又一個人生征程。在旅途中,他寫下了感傷年老多病、漂泊無依的《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微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杜甫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人。

肆、湖北

襄陽孟浩然之墓

來到襄陽,比爾很興奮。他說到:襄陽是孟浩然春眠過的地方,而今,他也在這裡蘇醒。昨夜的雨停了,陽光透過窗照進屋子,比爾的腦海浮現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歌,也是比爾最喜歡的詩。他說,研究中國詩歌的人,都會驚詫於這首詩所表現出的純粹的美好與快樂。

這趟行程,比爾拜的是孟浩然之墓地。幾經輾轉,他卻找不到真正的墓地所在。之後,在鹿門寺附近,比爾見到了孟浩然的一座衣冠冢。

這座墓,只是一座小土堆、一塊簡單的墓碑。墓碑兩旁的石板上,各刻著一首詩。其中一首是王維寫的《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

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孟浩然在最後一次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時,他和王維結交。落榜後,孟浩然回到家鄉,從此再也沒去過長安。但兩人卻結下了一生友誼。

石板另一邊的詩,是李白的《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據說,當年李白到襄陽見孟浩然,恰遇他不在家中,兩人就此錯過了成了永別。最後,李白只能來此墓前空鞠一躬。而一千三百年後,比爾來了,孟夫子依然不在,他也只能空鞠一躬,落寞離去。

黃岡蘇東坡紀念館

蘇東坡原名蘇軾,公元1080年被流放黃州後耕作與「東坡」,於是自號「東坡」。黃州就是現在的黃岡。

來到黃岡,比爾直奔蘇東坡紀念館。紀念館以黑白為主色調,彰顯出宋代建築的優雅。裡面的陳設布局十分新穎,令人眼前一亮。大廳里,循環播放著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這首歌的詞,就是源自蘇東坡寫給弟弟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館內設有不同主題風格的畫廊。第一個畫廊,陳列著蘇東坡各地故居的照片、他和弟弟墓地的照片。第二個畫廊,是蘇東坡流放期間的實景模型。這裡,有他和妻子一起掰著手指,計算如何靠微薄的薪水過日子的情景;有他研究廚藝的情景,如東坡肉、東坡豆腐、東坡湯等;還有他在彈琴的塑像。塑像身後的牆壁上,寫著他的《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此外,這裡的另一面牆上,掛著一幅元代書法家鮮於樞的作品。上面書的詩,是蘇東坡的《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詩里描繪的,據說是蘇東坡黃州房前的海棠在春天的樣子。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局限於新政,也未局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五、江西

廬山白居易草堂

比爾一路尋訪至江西九江。白居易曾被貶此地,在815年到818年之間,在此任職江州司馬。於是,他在廬山的香爐峰腳下建造了一座草堂。

白居易認為自己的草堂是最漂亮的地方。再寫給元稹的信中,他便如是說。

世易時移,如今的草堂也已幾經重建。前往草堂的路上,遍植山茶花。一到花開時節,落花滿徑,猶如一條白色的地毯,熬是好看。草堂附近,還有一座亭子和一池泉水,周圍是滿眼的茶樹。

亭子邊牆壁上市白居易的《山居》:

五架三間新草堂,石階桂柱竹編牆。

南檐納日冬天暖,北戶迎風夏月涼。

灑砌飛泉才有點,拂窗斜竹不成形。

來春更葺東廂屋,紙閣蘆簾著孟光。

比爾來到水池邊,倒上酒敬獻詩人。之後轉向一片空池,嘗試眺望香爐峰。香爐峰在遠處時隱時現,好像害羞似得,他想,這和當年詩人看到的,大概是一樣的。

然後比爾在這裡讀了一首白居易的《山中獨吟》:

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萬緣皆已消,此病獨未去。

每逢美風景,或對好親故。高聲詠一篇,恍若與神遇。

自為江上客,半在山中住。有時新詩成,獨上東岩路。

身倚白石崖,手攀青桂樹。狂吟驚林壑,猿鳥皆窺覷。

恐為世所嗤,故就無人處。

廬山陶淵明故居

廬山不只有白居易的足跡,也有東普大詩人陶淵明的故居。

起初,陶淵明任職江州祭酒,不久後辭官回家,在廬山南麓購置了一處田產。他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在這裡寫下的。比如《讀山海經》詩三首,其中的第一首: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這首詩描寫了陶淵明在草蘆之中,縱觀宇宙萬物,並傳達了一種超然樂觀的人生態度。

比爾一路尋訪,來到陶淵明最後一位後人的居住地。可惜,在比爾來的一周前,這位後人剛剛去世。從這座舊居的院子里,比爾說,一日可以看到引發詩人無盡詩情的南山。這座山,成就了《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裡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這一天的行程的最後,比爾想拜訪陶淵明的墓地。但墓地位於一個軍事基地內,作者到了哪裡卻沒法進入。他倒了一杯酒,請求軍官把它灑在陶淵明的墓地,以表達他對詩人的敬意。

第二天,比爾搭上開往南昌的列車,繼續下一站旅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怎麼通過reddit引流到獨立站
男人如果有這4個表現,表示他對你的心思逐漸抽離了,他不愛你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