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流行性腦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有3種,即腦膜炎、急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及慢性腦膜炎球菌性菌血症。此3種皆有典型的皮膚表現,且常為診斷的重要指證。下面一起來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腦膜炎球菌為奈瑟菌屬之一。革蘭陰性,腎形,直徑約0。6~0。8μm,多成對排列,其鄰近,面扁平,有時四個相連。新鮮分離菌株有多糖莢膜。在電鏡下,本菌有外膜,厚約8nm。外膜與胞質膜之間為黏肽層,或稱周質間隙,厚約6nm。該菌僅存在於人體,可從帶菌者鼻咽部及患者的血液、腦脊液、皮膚瘀點中檢出。在腦脊液塗片時病菌在中性粒細胞內外均可見到。

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該菌專性需氧,對培養基要求較高,通常用血液瓊脂或巧克力瓊脂作分離,在5%~10%二氧化碳,濃度下生長較好。最適宜溫度為35~37℃,超過41℃或低於30℃均不能生長。18~24h後菌落呈無色半透明、光滑濕潤、有光澤的露滴狀圓形隆起。病菌能形成自溶酶,如不及時轉種,可於數天內死亡。對寒冷及乾燥亦極為敏感,在體外極易死亡,故採集標本後必須立即送檢接種。對一般消毒劑極為敏感。

糖發酵反應是鑒定奈瑟菌屬種別的重要方法。腦膜炎球菌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但不發酵乳糖、果糖和蔗糖,可和奈瑟菌屬中的淋球菌、乳糖發酵奈瑟菌等相鑒別。

看看流行性腦膜炎發病原因有哪些

本菌的莢膜多糖是分群的依據。目前將本菌分為A,B,C,D,X,Y,Z,29E,W135,H,I,K,L,13個菌群。此外,尚有部分菌株不能被上述菌群抗血清所凝集,稱之為未定群,在帶菌者分離的腦膜炎球菌中佔20%~50%,一般無致病力。B群和C群尚可按菌體外膜的蛋白質抗原分型,引起臨床發病者多數為2型和15型。不論B群或C群,其型抗原在化學和血清學方面是相同的。近年來有聯合採用七種胞質酶的多位點凝膠電泳和兩種外膜蛋白質的聚丙烯凝膠電泳的方法分析A群腦膜炎球菌的克隆型。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多位點測序分型方法具有解析度高、重複性好、可在網站上比較全球不同實驗室的數據等優點,成為Nm分型的黃金標準。該方法特別適用於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不同流行株的遺傳學衍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腦卒中學堂 的精彩文章:

不同時期的腦癱患兒康復訓練方法不同
腦中風有喜好,了解腦中風的危險因素,避免腦中風帶來的潛在危險

TAG:腦卒中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