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可可: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

李可可:水與印度河文明的興衰

GIF

印度河是流經中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三國的南亞大河。印度河文明,又稱哈拉帕文明,是南亞次大陸唯一的原生文明,其鼎盛期約始於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左右走向衰落,公元前1750年前後消失。印度河文明的主要範圍在巴基斯坦境內旁遮普地區的五河平原,是比較發達的青銅文明,覆蓋地域達130萬平方公里,遠遠超出同時期的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面積。該文明長期沉睡地下,不為人知,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發現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遺址,印度河文明才逐漸呈現,其輝煌程度令世人嘆為觀止。

印度河文明的最大特點是城市文明,其中尤以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座城市遺址為傑出代表。兩城相距約700公里,城市規模都很大,約85萬平方米,城市的布局、建築都極其相似,連火磚的尺寸都一樣。兩城都分為東西兩個區,東區(又稱下區)為市民居住區,大街小巷縱橫,街道最寬有10米左右,街巷兩旁數千座磚房鱗次櫛比;房屋大多為兩層或以上,幾乎每家都有水井、浴室、水沖式廁所和下水道。下水道與街巷下的地下排水系統相連,將污水排出城外。西區(又稱上區、衛城)建在高達10餘米的人工平台上,周圍是高10餘米的城牆,城內有大廳、大浴池、糧倉等公共建築。據推算,當時兩城的人口規模都在4萬人左右,這在同一歷史時期的文明中是獨一無二的。

摩亨佐·達羅遺址

印度河文明最令人驚異的是城市裡完善的供水和排水系統,其完善程度堪比現代化大都市,而今天印度眾多的城鎮也只能望之興嘆。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帕兩座城市的供水有兩個來源:其一是通過渠道將河流的水引入城內,並興建蓄水池儲水;其二就是開挖水井,如摩亨佐·達羅遺址中一共發現了600多個圓形井遺迹,井台和井壁都由磚砌成,這些井為市民提供了充足的清潔飲用水。城市的排水系統沿每條街巷分布,上與各家各戶的浴室、水沖式廁所的排污土管或斜槽相接,下與各排水支道和主道相連,四通八達如網路狀分布,主排水道的走勢按地勢由高至低布置,最後將污水排入城市下游的河流。城區內這些排水溝大多為地下水道(上有覆蓋),由磚頭鋪設,建有許多過濾設施以防雜物堵塞;排水道的直角轉彎處都做成弧形,邊緣還經過打磨以防雜物阻塞;有些大型的排污主道甚至可以容納人在裡面走動。如此完善、精巧和細緻的城市排水系統,在人類早期文明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它們歷經四、五千年保存至今,充分說明印度河文明水利技術的高度發達。

印度河發達的上古城市文明,是建立在發達的農耕經濟基礎之上。此時的印度河文明已產生了高度發達的農業,耕地使用鋤頭,還使用裝有燧石犁頭的犁或木犁,水牛和氂牛已用作耕畜,主要糧食作物是大麥和小麥,是世界上最早盛行種植棉花的地區。青銅器已經廣泛用於製造生產工具(青銅鎬、青銅鶴嘴鋤等)、家庭用具和武器。印度河流域地處亞熱帶,喜馬拉雅山脈為其阻擋了南下的冷空氣,來自印度洋的季風為其帶來季節性的豐沛降雨,加之氣溫的變化,十分適合麥作農業;然而,這種氣候條件也使得流域內雨季易發洪澇、旱季易發旱災。因此,興修水利,防洪灌溉,是開展農業生產的必要前提。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印度河流域就有了灌溉水渠,公元前3000年沿印度河兩岸狹小的地帶就已發展出引洪灌溉;考古發現的引水渠和興建於空地的大型蓄水池,說明當時人們已採用引水灌溉和蓄水灌溉兩種方式開發水利,保障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時至今日,印度河仍是巴基斯坦重要的農業灌溉水源,這裡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灌溉渠網。水對於印度河文明的影響非常深刻。在摩亨佐·達羅遺址的衛城中還發現了一個大浴池遺迹:一排排長長的走廊和眾多的房間包圍著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長12米、寬7米、深2.5米,塗抹了厚厚的瀝青,表面由燒制的雕花磚砌成,周圍分布著水井和排水溝。學者推測大浴池主要是供宗教用途,表明當時人們對水的一種信仰,或對洗浴的神聖崇拜。這可能是流傳至今印度宗教中聖河洗浴文化的起源。

如此輝煌的印度河文明,在持續約1000年後突然消失,在後來的印度文明中,竟然找不到任何來自印度河文明的痕迹。學者們試圖探討其中的原因,並提出了不同觀點,有突發自然災害說、內亂說、蠻族入侵說等等。實際上,任何一種古代文明的消亡、中斷,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原因,而是在複雜的歷史與自然背景條件下諸多因素疊加的結果。考古已經證實,摩亨佐·達羅城被至少5層淤泥填埋,說明這一城市至少5次毀於大洪水及其挾帶的泥沙淤填;而伴隨著城市的一次次重建,城市地下水位也隨之漲高。這一現象的發生,緣於人類過度砍伐森林(用於墾地、大規模燒磚、冶煉青銅等),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土地貧瘠、水土流失,印度河河床日益淤高;加之氣候本身的變化,如氣溫上升使印度河上游喜馬拉雅山冰川更多的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使印度河汛期洪水暴漲,導致一次又一次潰堤決口、河流改道、淹毀城市,也就不足為奇了。

時至今日,印度河文明被塔爾沙漠、印度沙漠所取代,而在沙漠化形成之前,或許有一個氣候劇烈變動的時期:洪旱頻繁,非洪即旱,一步步地摧毀了繁盛的文明,引發社會內部的分化,最終使印度河文明走向衰落。印度後來的宗教(含佛教)哲學講到,世界在大小毀滅(劫)發生前,會經歷火災、水災和風災,這或許是人類早期文明經歷大規模生態災難走向毀滅的記憶。

印度河文明得益於印度河的哺養,其成長、繁榮的過程也是人類瘋狂掠奪自然、無節制破壞生態環境的過程,一旦自然的生態環境平衡被打破,文明的崩潰也許較之生態平衡的崩潰來得更快、更早。印度河哺養了文明,人類的貪婪瘋狂又毀滅了這一文明。印度河文明為我們帶來太多的驚異與神秘,也為當今科技文明下變本加厲正在破壞地球生態環境的現代人們,提供了太多的啟示與警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理論 的精彩文章:

鄭曉云:早期西方水文明的構建及其影響

TAG:光明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