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許靜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會面

許靜波: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會面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友誼堪稱人類歷史上的典範,他們的合作持續了40年,然而兩人的初次會面卻是不歡而散。這次不順利的會面,卻並未妨礙馬克思和恩格斯由於共同的志向和理論旨趣最終走到一起。

馬克思在大學時期因結識鮑威爾兄弟而加入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經常性的活動是在柏林的一家小酒館內舉辦博士俱樂部,就哲學理論和普魯士現實展開辯論,在德意志民族擅長思辨的文化氛圍中,辯論總是非常激烈的。馬克思則由於非凡的才智、淵博的知識和雄辯的口才,很快被大家認可。恩格斯也熟識鮑威爾兄弟,1841至1842年間他在柏林服兵役期間經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卻幾乎不參與討論。可不巧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來沒有在聚會活動上碰過面。但是,恩格斯從他的好友埃德加·鮑威爾、莫澤斯·赫斯那裡知道了馬克思的名字,並由於赫斯對馬克思的高度評價而盼望結識馬克思。

1842年9月底,恩格斯服兵役期滿,他回家與父母相聚了兩個月後,父親派他去曼徹斯特經商,恩格斯特意取道科隆去拜會馬克思。然而就在這兩個月中,柏林的青年黑格爾派發生了嚴重的分化。布魯諾·鮑威爾創建了一個稱為「自由人」學術組織,該組織根本不關注現實生活,不去考察人們的實際生活狀況,而是整天醉心於抽象的哲學論證。1842年10月15日,因卓越的領導才能和應對普魯士書報檢查制度的高超技巧使《萊茵報》的銷量激增,馬克思升任該報主編,從此開始了與「自由人」的鬥爭,拒絕了他們的稿件,導致馬克思和鮑威爾兄弟的關係徹底破裂。

恩格斯雖然與鮑威爾兄弟經常通信,但目前流傳下來的書信表明,恩格斯並不十分清楚馬克思和「自由人」之間因《萊茵報》用稿事宜產生的糾紛,1842年11月底,當恩格斯走進編輯部見到馬克思時,在進行自我介紹之後,他顯然是提及鮑威爾兄弟來尋找深入交流的話題。此前,馬克思對自學成才的恩格斯則是十分陌生的,恩格斯沒有柏林大學的正式求學經歷,柏林大學的哲學博士大多與馬克思相識,恩格斯發表的關於謝林的文章和小冊子也都使用了「奧斯渥特」的筆名。於是,馬克思緣於鮑威爾兄弟和「自由人」的緣故,對恩格斯沒有任何好感,只是表現出不耐煩地應付幾句了事。恩格斯後來說這是「十分冷淡的初次會面」,並且鑒於鮑威爾猛烈批判宗教神學的重大影響,恩格斯對馬克思的觀點甚至還表示懷疑。這樣看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會面顯然是不成功的。

那麼,馬克思和恩格斯怎樣相互吸引,才導致二人的終生合作呢?1843年9月,恩格斯給《德法年鑒》編輯部寄去了一份稿件,題為《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負責審稿的正是馬克思。恩格斯的這篇文章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將德國哲學、英國經濟學和法國社會主義思想融合在一起,並將社會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高度評價了恩格斯的這篇文章並稱其為「天才大綱」,在早年寫下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稱其為「內容豐富而有獨創性的著作」,甚至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至少4次引用了它。與恩格斯的這篇文章同時發表在《德法年鑒》第一、二合刊號上的,還有馬克思的兩篇文章,即《導言》和《論猶太人問題》,恩格斯於1844年2月底就拿到雜誌樣刊,在閱讀了馬克思的文章之後,也意識到鮑威爾兄弟在理論上的巨大缺陷,並從馬克思的文章中看到了德國革命的前景和希望,領會了革命民主主義轉向共產主義、唯心主義轉向唯物主義的必要性,並從此改變了對馬克思的印象。此後,馬克思和恩格斯不斷通信交換意見,兩個偉大的思想家對基本理論問題與實際鬥爭策略的看法竟然高度一致。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巴黎逗留了10天,與馬克思深入交流。馬克思建議兩人合作批判鮑威爾兄弟的思辨哲學,合作的第一個成果就是《神聖家族》,而且這種合作持續了一生。

(作者系東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原標題:【馬克思的故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會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宗悅排版編輯:宗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社會科學網推出「思想巨人 偉大旗幟——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專題
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開啟數字經濟發展新時代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