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3歲時摔一跤,7歲時變「長短腿」,家長別再不把孩子摔跤當回事了

3歲時摔一跤,7歲時變「長短腿」,家長別再不把孩子摔跤當回事了

天氣越來越暖和了,廣場上、公園裡撒歡亂跑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雖說孩子在玩耍過程中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作為家長,我們一定不能粗心大意。如果孩子在摔傷後得不到及時的檢查與正確的護理,一個小小的「摔傷」也有可能變成大大的「麻煩」!


3歲時摔了一跤,7歲時變成「長短腿」

2016年5月,蕭山中醫院兒童骨科接診了這樣一位小患者——跛行很嚴重的7歲男孩。

經檢查,男孩雙腿長度相差4厘米,臀部左側股骨頸有「陳舊性骨折」的明顯痕迹,據男孩家長回憶,孩子3歲時的確摔了一跤,但當時沒有引起重視,自那以後孩子走路越來越跛,所以才前來就醫。

醫生表示,家長的「不重視」是小男孩病情被耽誤的重要原因,當孩子年紀還小時,他們往往不能恰當地描述自己的困境,因此,家長更要多加留意。

3歲時摔一跤,7歲時變「長短腿」,家長別再不把孩子摔跤當回事了

在孩子摔傷後,家長第一時間應該做些什麼呢?怎樣才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護理?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


自查:是扭傷還是骨折

扭傷與骨折,是孩子最容易遇到的兩種傷害。在孩子摔傷後,我們要先查清孩子屬於那種情況,才能進行恰當的治療。

扭傷,是指某個關節處的一條或多條韌帶過度拉伸或部分撕裂,而韌帶是一種堅韌的組織纖維,連接在兩塊骨頭之間。例如,踝關節韌帶,就是腿骨下端和腳骨的「連接者」。

骨折,則是指骨結構的連續性完全或部分斷裂,骨頭任何部位的任何損傷都可稱為骨折,骨折的嚴重程度也有所不同,越嚴重的骨折,所需的康復時間也就越長。

3歲時摔一跤,7歲時變「長短腿」,家長別再不把孩子摔跤當回事了

判斷孩子是扭傷還是骨折,家長需要根據受傷位置的不同區別看待:

踝關節

如果踝關節扭傷(即崴腳)後無法行走,患處特別疼痛,可以考慮是否骨裂、骨折。

如果按壓踝關節時只有輕痛,可以考慮到軟骨有損傷,軟骨有損傷和新的骨折都會出現局部腫脹、腫痛等現象。

如果踝關節不能正常彎曲,就代表韌帶有損傷。

膝關節

如果彎曲膝關節或試圖站立時,受傷部位會有輕微的疼痛並伴有觸痛感與腫脹,但膝關節能夠活動自如,那麼就極有可能是扭傷。

如果摔傷初期並無太多疼痛或腫脹,但慢性疼痛一直存在並反覆發作,孩子經常覺得膝關節「咯噔」響,那就很有可能是半月板或軟骨撕裂。

如果孩子摔倒時直接磕在膝蓋上,也有可能發生髕骨骨折,這種骨折的疼痛十分劇烈,按壓髕骨時更為明顯,但此類情況較為罕見。

腕關節

活動腕關節時疼痛加劇、受傷部位周圍腫脹、患兒抱怨受傷部位整片疼痛,這些是腕關節扭傷的線索。

疼痛集中與某個點則是骨折的特徵,如果孩子在摔倒時用手撐地或過度進行雙手支撐的運動,都有可能導致腕關節骨折。

如果孩子無法表述清楚,且疼痛較為嚴重,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就醫,醫生會儘快判斷傷情,給出正確的治療、護理建議。


護理:做好這4件事

發生扭傷或骨折後,正確的護理方法,能夠加快痊癒的進程。家長要為孩子做好這4件事。

1.讓患處充分休息

受傷的腿不應該再承擔任何重量、受傷的手臂也不宜再用力。受傷後48小時內讓骨頭和關節充分休息,對促進癒合有著非常顯著的作用。

2.用繃帶壓緊

家長可用繃帶包紮受傷的關節以減輕腫脹,但不要包紮得太緊,包紮能夠很大限度地減輕疼痛和腫脹。

3.抬高傷處

為了消腫止痛,當孩子坐下或躺下時,應讓受傷的關節高於心髒的位置,例如,踝關節受傷後,可以在孩子睡覺的時候給TA受傷的腳底下墊一個枕頭。

4.進行冰敷

冰敷不但能夠止痛消腫,還能讓血管產生反射性擴張,讓血液中所有利於癒合的天然營養物質能夠更快到達傷處。

傷後最初幾個小時,應冰敷15分鐘後休息15分鐘(膝關節可每次冰敷20分鐘),如此循環。

傷後24小時,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每1小時冰敷15~20分鐘。

傷後2~3天,應每天至少冰敷4次;如果醫生有其他要求,應優先遵循醫囑。

3歲時摔一跤,7歲時變「長短腿」,家長別再不把孩子摔跤當回事了


恢復:避免再次受傷

無論扭傷還是骨折,都會在醫生的幫助與家長的細心呵護下逐漸痊癒。

但值得注意的是:肌肉和骨骼的健康都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為了促進癒合,我們常會將孩子受傷的關節固定一段時間,這樣一來,關節周圍的肌肉也就會變得脆弱,所以,孩子剛剛恢復活動的時候,也是肌肉和整個關節最容易再次受傷的時候。

溫馨提示:

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剛一恢復時就帶TA進行劇烈運動,如果想要運動,首選的方式是游泳,因為在游泳時,關節不需要承受太多重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