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埃及紀行:歲月滄桑話埃及

埃及紀行:歲月滄桑話埃及

在埃及的十天,從中部的開羅到東部的紅海灣,再到南部的盧克索,再到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亞歷山大,在歷史的歲月里穿行,感受著人類數千年文明。遺憾的是沒有去最南端的阿斯旺。

阿斯旺與蘇丹接壤,那裡氣候炎熱,有巨大的採石場,埃及所有的金字塔、神廟和方尖碑的石頭都是從那裡開採,然後順著尼羅河運到下游;那裡還有前蘇聯幫助修建的阿斯旺水壩,跟中國三峽大壩一樣,是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徹底改變了尼羅河水幾千年來泛濫成災的狀態。

走馬觀花把埃及看了一遍,行程還是比較艱苦的,經常坐六小時以上的汽車,氣候又比較炎熱,很容易水土不服,一個團友發燒到41度,去私人診所看病,醫生首先要他洗個冷水澡降溫,並且還不讓擦乾身體 ,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好在埃及行程中有一些沖沙、出海潛水等自費項目,我沒有參加,趁機在酒店休息,上網看看埃及歷史,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埃及也沒有怎麼拍照,拍人吧,要小費;神廟、金字塔一張就夠,老溫每天早起去紅海拍日出,可是埃及太乾燥,萬里無雲,日出也不漂亮,乾脆靜下心來感受埃及,學習埃及的歷史。

關於埃及歷史,前面嗚嗚泱泱寫了一大堆,似乎交待得都不是很清楚,在埃及之行結束的時候,試圖簡明扼要總結一下。

埃及文明史有記載的是七千年,數字上比中國多二千年,實際上還不止。人類最初的誕生是數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後來隨著氣候的惡劣,人類開始遷徙到尼羅河兩岸,開始了農耕文明。埃及人到達尼羅河大約是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當時環境艱苦,尼羅河二岸都是沼澤地帶,蚊蟲泛濫,遠一點的地方就是沙漠。所以,埃及人就在這裡種植,捕魚,用笨重的石器工具開墾家園,把種子踩進泥土裡,每年4-5月,河水乾涸,從撒哈拉沙漠吹來的熱風烘烤著大地,炎熱無比;於是人們又開始期盼雨季的到來。等到雨季真的來臨,又夾泥沙俱下,奔騰咆哮,淹沒了周圍的村莊,埃及人還是頑強地生存了下來。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埃及尼羅河二岸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國家,進入了定居的農耕時代。尼羅河上游是河谷,屬上埃及,崇拜圖騰是老鷹;尼羅河下游的三角洲屬下埃及,崇拜圖騰是蛇。大約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帥軍隊佔領了下埃及,開啟了埃及統一的法老時代。歷史學家把古埃及的法老時代劃分為五個時期,從公元前3100年埃及早期王朝算起,到公元後三十年,羅馬帝國入侵,屋大衛俘虜埃及豔后,埃及法老時代徹底消亡。這三千年歷史長河中,前後總共經歷了三十個王朝。

在以公元記年開始的前後幾百年,古老的埃及先後還經歷了波斯帝國、希臘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入侵。所以在埃及博物館,還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文物展示了這一段時期的歷史!

值得指出的是:如同羅馬,希臘一樣,雖然都是文明古國,但是現在的羅馬和希臘,都是基督教的文明;古埃及和現在的埃及也不是同一個文明體系。公元640年,阿拉伯入侵埃及,埃及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後來大量阿拉伯人遷移到埃及,阿拉伯文明當時是非常先進的,航海、數學、建築、商業等都是世界一流,他們的文化影響了大半個世界。到公元九世紀,埃及已經基本上成為阿拉伯文化的國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信仰伊斯蘭教。

埃及之行,印象深刻。真有不到埃及,不知道人類歷史的長河到底有多長之慨。

上圖是埃及地圖,黃色的是沙漠,整個埃及都是黃澄澄的一片,綠色的是尼羅河,尼羅河從南到北蜿蜒而下最終流入地中海,有了尼羅河的灌溉,埃及人才得以生存,有了尼羅河才有了金字塔 、神廟和方尖碑,所以歷史學學界有個普遍的說法:古希臘文明是尼羅河的饋贈!藍色的是紅海灣,紅海灣與地中海交接處是200公里長的蘇伊士運河。

上圖綠色部分是阿拉伯帝國610--1252年的版圖,埃及在左邊的地中海沿岸,右邊隔著紅海灣與阿拉伯半島遙遙相望。

導遊王迪,開羅大學中文系畢業,除了語調外,中文非常流利。

上圖是埃及法老的黃金面具。死後蓋在法老臉上,力圖相似,以便在天國靈魂能夠精確地認識自己的軀體。這個黃金面具是埃及最年輕的法老「圖坦卡門」,他十八歲就因為遺傳疾病死去,皇后用十一公斤純金打造了兒子的面具,精確描繪了主人的面部特徵,看得出來還是個孩子,是埃及藝術性最強的面具,在埃及博物館陳列。

埃及孩子,面部豐滿白皙,輪廓分明,典型的阿拉伯人。

開羅市區一角,比起世界很多國家,他們還是比較貧窮落後的,很少有十層以上的高樓。

埃及女孩在開羅大學學了四年中文,現在做翻譯,每月三千埃鎊(大約200美金),交一半給父母,剩下的是自己的開銷。

開羅街頭清真寺門口二個年輕人在合影,女孩子雖然還帶著頭巾,但是傳統對她們已經失去了內在的束縛。

小巷裡賣麵包的小販 ,誰餓了,順手拿一塊,也沒有關係!

(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香草頌行萬里路 的精彩文章:

TAG:香草頌行萬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