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滅國元兇!細數孔明的十宗罪

滅國元兇!細數孔明的十宗罪

原標題:滅國元兇!細數孔明的十宗罪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雖然有著非一般的才幹,但也正是人們所說的「聰明反被聰明誤」。興邦立國,僅僅靠那神機妙算和深謀遠慮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能夠服人治人方能治國平天下。


  諸葛亮雖然敬業又有衝勁兒,但是恰恰是他該為蜀國的滅亡負主要責任!


  過失一、屢縱劉備,有失臣職


  「君不明,臣死諫」,對於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作為臣子應該死諫到底,尤其是作為蜀國第一智囊的諸葛亮。但是,在取不取荊州的問題上,諸葛亮只是說了「今若不取,後悔何及!」,之後就沒有然後了!導致後來兩次敗戰。


  試問,劉備當諸葛亮是良師益友,如果堅持諫言,劉備怎會不聽?而諸葛亮念及兩人之間的關係,諫言也是點到為止,多次放縱劉備的任性,為蜀國滅國埋下禍根!

  過失二、決策失誤,痛失荊州


  荊襄大戰,本是一場勝券在握的有準備之仗,對於極其重視荊州的「神運算元」諸葛亮來說策劃此次戰役也應該是有把握的。但是,諸葛亮卻「超常發揮」,因眾多小細節而失了荊州,所以策劃者諸葛亮應該負主要責任!


  首先,外交工作沒有做好。主戰場所處的位置非常敏感,緊鄰曹魏孫吳等國家,如果在開戰前諸葛亮就先派去東吳一名說客策,提前搞好聯盟,將利益說明,想必東吳定不會背後出手,拋棄東吳自己單幹,等同於將自己立於一個無援的境地,另起爐灶,任誰都想去爭一把。


  其次,戰略方式有誤,荊州之戰一旦引起,絕不可能輕易收場,必定需要大量兵力,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更應該採取保守作戰,以守住荊州為目的。諸葛亮讓關羽主動出擊,卻又沒有實際有用的措施守住荊州,實在是一招險棋。


  第三,人物安排不當,荊州的戰略意義非同小可,但是除了關羽卻沒有一名大將鎮守、協助,實在是大意啊!

  過失三、用刑過重,屢斬重臣


  在軍隊內,嚴明紀律,本是一件好事,既能提高軍隊的整體素質,更能提高戰場上的戰鬥力!但是,諸葛亮在這一點上就沒有曹操做得好。


  街亭之敗,馬謖的責任其實不大,主要原因還是諸葛亮用人上的失敗,將一名沒有任何經驗的謀士派到了一線。即使有馬謖的責任,但也罪不至死啊!對於魏延,諸葛亮更是先入為主,就因為人家魏延長了一個反骨,就認為其日後必反?!!然後就殺了他……殺了他……這……


  如若不是這般極端地對待,想必蜀國能夠湧現出不少能人大將,只可惜……


  過失四雙重標準,軍威難立


  在嚴明紀律的同時,諸葛亮更是以己之見,採用雙重標準,使得軍隊紀律的公正和權威大打折扣。


  在法正的事情上,有人向孔明告狀:「孝直太橫,宜稍斥之。」諸葛亮「因竟不問」,一笑置之,表現出了難以置信的寬宏大量。在華容道里私自放走曹操的關羽,他所犯下的罪過遠遠超越了馬謖,而諸葛亮對他更是寬宏大量,連處罰都沒有。


  對關羽、法正如此寬宏大量,對李嚴、馬謖又如此嚴苛,實在是令人寒心!

  過失五、事畢躬親,越俎代庖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流傳千古,卻將蜀漢坑的不淺。


  說這諸葛亮也是個操心的命,他的操心甚至已經干擾到了朝政的正常運行。諸葛亮「事畢躬親」,已經到了一種強迫症的程度,後來,他更是誰都不信任,幾近瘋狂。就連那「校薄書」,「罰二十以上」這樣的小事他也要親力親為。最後,諸葛亮不僅把朝政攪合的一團糟,大家都失去了工作的積極性,他自己更是真的「死而後已」了。


  過失六人才斷檔,失於培養


  劉備為請孔明不惜三顧茅廬,但在諸葛亮執政之後,對於人才的培養和吸收有才幹之人的事情基本忽略,只是對於軍政獨斷專行,大包大攬。絲毫不給別人展現自我能力,施展抱負的機會。活生生的將劉備的人才江山消磨殆盡,形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局面,造成了蜀國人才的整體匱乏。


  過失七輕視聯盟,忽略協作


  孫劉聯盟是諸葛亮促成的,他更應該維護好這關鍵的盟友關係,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不僅不維護兩國關係,反而將吳國重臣玩弄與股掌之中,在北取襄樊、水淹七軍等事情上,也不相互聯通,自大之心無以言表。諸葛亮總是憑藉著自己聰明的腦袋瓜把別人當傻子耍弄,這樣的言行當然令人寒心。



  過失八、獨斷專行,閉塞視聽


  諸葛亮的獨斷專行使其輕視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導致「眾臣不知國之所謀之事,眾將難析帥之所思之事」,大家都不敢輕易有任何行為,只剩下一片阿諛奉承之聲,大概就是你能你就上吧。諸葛亮對眾臣的意見採取了漠視的態度,魏延當時提出「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策」,眾人肯定,唯獨在諸葛亮這裡被無情拒絕;五路大軍合力圍攻成都的時候,諸葛亮更是越過了劉禪直接發號施令,可見諸葛亮那唯我獨尊的自大之心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實際上更是將蜀國上下架空,沒有一人敢幹實事,他成蜀國成,他敗蜀國敗,為日後的滅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過失九急功近利,窮兵黷武


  魏國強,蜀國弱,此時採取以攻代守的戰略,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只可惜,諸葛亮當時受先主囑託,感覺自己的責任無比重大,而他之前的種種作為更是令蜀國人才流失嚴重,自大的諸葛亮當然想到如果沒有了自己,蜀國該是怎樣的模樣。所以他急功近利,想要親力親為,憑自己的力量定下勝局,但是,這種冒險精神和鞠躬盡瘁卻使蜀國的局勢火上澆油,動蕩不堪,不僅沒有一統天下,反而國力衰敗,將蜀國帶上了一條滅亡之路。


  過失十、架空劉禪,惑亂國體


  魏、吳皇權更替頻繁,只有蜀國從始至終基本由劉禪一坐到底,作為皇二代,劉禪在才幹謀略商超不過別人,倒是懦弱到了頂峰,因此,作為滅國之君,劉禪當然要負一定的責任。


  但是,劉禪的軟弱就像蜀國的很多大臣一樣,他的無能更多的是由於諸葛亮的獨斷而無能。


  當劉禪成為了一國之君,自然開始時有激情,有幹勁,但是蜀國從軍政大權到雞毛小事都由諸葛亮一人獨斷,他縱使再有才幹,也無處施展,更何況他是阿斗啊。


  五路大軍合力圍攻西蜀的時候,該拿大主意的劉禪竟然連發言的機會都沒有,還得自己追到諸葛亮的府上去問他,這劉禪的皇權是赤果果的被架空啊。


  諸葛亮的獨斷專行、架空皇權的行為使蜀國政體混亂,人才流失,名存實亡。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還是不得不佩服諸葛村夫在智慧謀略上的過人之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屎記 的精彩文章:

清朝最後一位攝政王 曾怒斥溥儀不要當叛國賊
梁山「龍套」第一人公孫勝, 憑什麼能排第四位? 因為《水滸傳》施耐庵最看好他

TAG:屎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