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著拍」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可能

「對著拍」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可能

即將於5月中旬在河南鄭州登場亮相的2018中國國際攝影藝術節暨中國第17屆國際攝影藝術展覽期間,中國攝影家協會將推出以「中外攝影對著拍」為主題的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年攝影展。

這項關注度頗高、參與面頗大、趣味性頗強的攝影展選取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馬克·呂布、布魯諾·巴貝、閻雷、伊芙·阿諾德、阿德里亞諾·馬達羅等5位國際知名攝影家在中國改革開放前後拍攝的40幅作品,邀請中國攝影師以這些作品為藍本,拍攝近幾年內容相似、地點最好相同,可反映改革開放40年來巨大變化的作品應徵投稿。主辦單位邀請專家對作品進行評選,選出真正能與名家佳作「對著」展示的優秀作品,並以同主題兩兩對照的方式進行專題展示。

阿德里亞諾·馬達羅 Adriano Màdaro

(攝於1976-1979年間)

1976 年 5 月 4 日,廣州中心大街的一個擁擠的公共汽車站

北京,年輕的媽媽,將孩子和煤氣罐放在竹編兒童車內,推著飛快前進

火車停在開往西北方向鐵路線的一個車站,在中途停靠的站台上,旅客們下車伸展四肢,向停在站台上的售貨車旁的售貨員購買些飲料和食品

太原,一對漂亮的情侶在跳西式舞蹈

這項命題作文式的攝影活動,在筆者看來除了立意高、著眼點別緻、可調動全國攝影人參與外,之所以可稱得上趣味性強,是因為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攝影名家經典作品作為「藍本」,且參與者絕對不能簡單地到原地再複製一張同角度的場景那麼簡單,而是要求攝影人既能在吃透主題、了解背景和洞察名家作品展示的當年人們生活情形和精神狀態的基礎上,完成一幅對照效果明顯、影像還原頗佳的可資相映生輝的佳作,又希望在拍攝角度、拍攝地點、甚至畫面主人公人數、站位及圖式構成等方面達到力求相似的效果。當然,完全的對照感幾無可能實現,但在實現視覺效果無限接近的同時,能否在意義層面實現深度化呈現,進而達到轟動性傳播,則考驗的不僅是攝影師的基本功底,還有對傳播層面的時機把握和效果預判能力。只有在這幾方面都有所建樹有所準備的作品,相信才是主辦單位最為中意的。

馬克·呂布(Marc Riboud)

1971年,北京琉璃廠

1971年,上海

命題式「對著拍」從參與者角度來看,對照片時代背景和畫面元素的解析就如同科學考證一樣,有著無窮的魅力(有些信息可能在圖像數據及其顯示效果達到最佳時才會映現),也有著不少困難。除了一些標明拍攝地點甚至畫面中有標牌等提示信息的照片外,不少作品的準確拍攝地點重新找到並不那麼容易。一則,目前看到的這些照片的拍攝地和拍攝年代並不詳盡,再則,當年的拍攝角度現在是否存在需要實地勘察,街道的改造和建築物的拆建等,讓國內幾乎所有城市的街道都舊貌換了新顏,只有身在當地且有經歷和印象的攝影人才有一份先天的地緣優勢。當然,照片中的每個符號都可能成為我們解密照片幕後故事、找到特定年代感的鑰匙。如果有人像十多年前知名媒體人、攝影評論家楊浪和幾位志同道合的網友,就一張抗日戰爭期間的知名照片進行抽絲剝繭式的解析且更為客觀翔實地還原歷史真相一樣,對這些照片通過全媒體的動員力形成學術層面的接力式嚴謹考證,或許真能藉助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把拍攝地點一一準確定位呢。想想這事兒都有趣,有誰願意藉機一試呢?當然這已超乎了這項影展的作品徵集之外,但如果有了成效,則對名家曾拍攝過的那座城市來說,則是還原了一份精準的視覺文獻。

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

1980年,上海女人在美容燙捲髮

1973年,大同進廠的工人

1980年8月,上海

1980年9月,上海

照片里藏著的秘密被一步步解開的過程,就是實現圖像文獻價值的必由之途。這個過程則需要嚴謹的學術考證精神和團隊互助力量來完成。由之延展出來的另一種可能,是找尋畫面中的主人公:姓字名誰現在在哪裡,同樣可以用新媒體和大數據來嘗試。筆者發在自媒體平台上的一張街拍照片曾被一位陌生網友認作其多年未見的親友,儘管筆者未能再次遇上照片中的人物,但由此可知,如果藉助的媒體平台和推介方式得當,找出名家經典畫面中的幾位主人公,講述他們今昔變化的故事,並非不可能,說不定屆時又會成就一段佳話。此前一些城市也在此方面有過成功的嘗試。

閻雷(Yann Layma)

1986年,北京長安街上海牌轎車

1986年,北京三里屯商店

1986年,天安門廣場上一對戀人

1985年,瀋陽

如果有了上述突破,「對著拍」的精彩程度便更值得期待。對於畫面中信息的深度解析,還可成就其他學科對視覺資料的延展研究。從某個層面來看,「對著拍」就像福爾摩斯探案一樣,有著發現線索、揭開謎底的挑戰性,更有著映照時代變化、展現日新月異的宏大功效。要想在後者層面達到更好效果,就需要拍攝者在選擇切入點時不簡單化地圖解事件、還原場景,而是要在形象化展現發展成就的宗旨下,找尋最為感人動情的同質化主題,讓畫面內容形成的反差既有場景造就的,更有人的精神面貌映現的。

寫到這裡,筆者忽然冒出一種新想法,假如在確認和找尋上述名家佳作主人公的過程中,將找到了的照片主人公請到當年的拍攝地重新來一次角色扮演式「擺拍」,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或許類似攝影家黑明完成《公民記憶》一樣,讓圖像本身來呈現時間流變中的無情與真情,呈現歲月變遷後的精神與精彩。

其實,無論藝術創作還是專題記錄,都能在「對著拍」的恰當運用中讓時間的流變凝結成影像的永恆。

伊芙·阿諾德(Eve Arnold)

1979年,電視

1979年,北京超市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35期·3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選購三腳架的三個要點
第三屆中國鳳凰民俗攝影雙年展「金鳳凰」優秀展覽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