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後,是誰讓趙國又苟延殘喘了40年?

長平之戰後,是誰讓趙國又苟延殘喘了40年?

公元前262年,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殲敵最徹底、影響最深遠的一場包圍殲滅戰在秦、趙二國之間展開,由於戰事發生在一個叫長平的地方,故史稱「長平之戰」。歷時兩年的這場戰爭最終以秦國完勝、趙國慘敗而落幕,趙軍傷亡約45萬,其中40萬降卒被秦軍統帥白起坑殺。按照正常思路,秦軍應一鼓作氣,直搗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了趙國。但秦軍卻出人意料地退兵了,直到公元前222年趙國才被秦國名將王翦滅掉。那麼,是誰阻滯了亡趙步伐,使其又苟延殘喘了40年?

戰爭結束後,創造了「不敗」神話的戰神白起,深諳「兵貴神速」、「戰機稍縱即逝」的道理,於是分兵三路,擴大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自己親帥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一舉滅亡趙國。但是,就在大軍即將進發、將卒意欲建功報國之際,卻接到了秦昭襄王退兵的命令,白起只得抱憾班師回朝。

長平之戰本是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秦、趙兩國的全力一戰,秦軍斬殺趙軍45萬,趙國上下一片震驚,又聞白起要乘勝取趙,更是驚恐異常。因為趙國已經無力阻擋秦國的虎狼之師。這時候,一個叫蘇代的人站出來,毛遂自薦,甘當趙國使者,出使秦國。

蘇代何許人也?蘇代是蘇秦族弟,戰國時期的縱橫家,也就是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為由成功「止趙伐燕」的那位,據說此人頗有蘇秦之風。

蘇代到秦後,直接面見秦相范雎,並施以重金。為何?因為范雎深得昭襄王寵幸,且在剛剛獲勝的長平之戰中居功至偉:第一,正是因為范睢以反間計使趙國啟用無實戰能力的趙括代廉頗為將,才使白起在秦趙之戰中大獲全勝;第二,秦軍坑殺趙國降卒40萬,正是實施范睢「攻人之策」、「消耗敵國有生力量」政治主張的結果。所以只有由范睢進諫秦昭襄王退兵,秦王才有可能採納,再加上范睢「睚眥必報」人盡皆知,因此蘇代認為,只要能說動范睢,便勝券在握,不虛此行。

於是具有改寫歷史意義的一段對話在蘇范二人之間展開。蘇代問:「秦軍要圍攻邯鄲了嗎?」范雎回答:「是的。」蘇代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王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白起為秦國攻克了70多座城池,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就算周公、召公、呂望立下的功勞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帝,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范睢沉默不語。蘇代知道他在認真傾聽,就加重語氣說:「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國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都不想當秦國的子民。今天秦國滅掉趙國,秦國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國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有什麼用呢?」范雎依然沉默不語,蘇代知道自己的話已經觸動了范睢那根敏感的神經,正在權衡利弊,做思想鬥爭。蘇代絕不允許因對方猶豫而錯失良機,前功盡棄。於是就趁熱打鐵,拋出自己的想法,「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范雎點頭稱是。看到范睢點頭,蘇代暗暗地舒了一口氣。

隨後,范睢面見秦昭襄王,提出在長平之戰中趙國耗盡了有生力量,秦國也傷亡過半,損失巨大,而且國庫幾近空虛。不如接受趙國、韓國割地求和,讓士兵們休養生息,改日再戰。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與秦,正月皆休兵。白起接到撤軍的命令,異常憤懣,但卻無可奈何,只好班師退兵。後來得知這是范雎的主意,從此與范雎結了仇怨。

長平之戰使趙國元氣大傷,同時也驚醒了其他諸侯國,因為大家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隨後的秦趙之戰中,趙國或連齊抗秦,或幾國合縱抗秦。故從公元前258年起,秦昭襄王雖多次派兵攻打趙都邯鄲,卻損兵折將均未能勝,秦昭襄王多次派白起統兵攻趙,白起認為戰機已失,不宜出兵,或稱病不出,或勸秦王擇機再戰。加之范雎進讒,君臣嫌隙頓生,白起不僅被削去全部封號爵位,而且秦王賜劍命其自裁。就這樣,戰功顯赫的常勝將軍、位列「戰國四將」之首的白起於公元前257年,揮劍自刎,身死杜郵!秦昭襄王也帶著無以言說的深深遺憾於公元前251年去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秦趙進行長平之戰時, 楚國不趁機報囚王奪都之恨嗎?
武安君,中國歷史上最邪門的封號,得此封號的人無一善終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