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本真的做過中國的藩屬國嗎?

日本真的做過中國的藩屬國嗎?

文/念田

在通常的場合甚至在一些學術場合,都有人說日本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中日關係史上的常識。然而常識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所謂的「藩屬國」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概念。在歷史上,日本其實是處於中華帝國的藩屬模糊線上。

在前現代的東亞世界,中國和周邊地區存在著一種中心和邊緣的高下關係,自秦王朝實現對中原地區的統一之後,所謂「天下」形成了由「華夏」和「夷」構成的內外結構 ,而為了保護「華夏」也就是中國郡縣的安全,大漢帝國主動經營邊疆地區,目的是在郡縣外圍構築「藩衛」中國華夏的一片區域,由此臣服於大漢帝國的邊疆民族政權就被稱為「藩臣」、「屬國」,這是藩屬國的開始。

大清帝國形勢圖

「藩屬」一詞在明清時期才最終定型,是在歷代王朝經營邊疆過程中出現的特殊詞語。大清帝國的的「藩屬國」既用於稱呼朝鮮、緬甸、越南、琉球、哈薩克等屬於「屬國」的周邊民族或政權 ,也用於指稱蒙古各部、回部、青海、西藏以及東北地區的邊疆民族。

相對而言,日本對中華帝國的意義極為有限。可以明確的是,中華帝國從來不需要日本作為藩屬來緩衝來自於東部海區的什麼強大的政治勢力,這根本上決定了中華帝國對日本的拉攏是極為有限的,更不用說是建立行政管理了。所以,日本長期是遊離於中華帝國的藩屬格局之外的。

傳唐閻立本繪《歷代帝王圖》中的漢光武皇帝劉秀像

當然,在日本長期向中國學習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朝貢關係。雖然藩屬國和宗主國之間是通過朝貢關係來維繫的,但存在朝貢關係並不一定就是宗主和藩屬。早在漢代,還未統一的日本諸國就曾派遣使員來到中原王朝。漢武帝時期,漢帝國滅了朝鮮之後建立郡縣,倭人有三十多個小國與漢交通往來。各國都稱王國,世世代代沿襲。

「漢委奴國王」金印與印文

《後漢書》記載,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者自稱大夫。倭奴國是倭國最南邊的一個小國,漢光武皇帝賜以印綬。這是史書明確記載的中華帝國皇帝接見倭國使節,意義非凡。而且明確記載「賜以印綬」,表示帝國對倭奴國的冊封。但是此時的倭奴國只是日本眾多地方政權當中的一個,並不能代表整個日本。此後,明初也有日本的某個小政權向大明帝國朝貢,這同樣不能表明整個日本都成為了中國的藩屬國。

總而言之,在中日關係史上,曾經出現過日本某個政權向中華帝國的朝貢,並得到冊封,但整體而言,日本對中華帝國戰略意義不大,稱其為藩屬國並不妥當。當然,這並不影響日本長期在政治地位上低於中華帝國,並向中國學習的客觀事實。

參考文獻

劉志揚、李大龍:《「藩屬」與「宗藩」辨析——中國古代疆域形成理論之四》

李大龍:《不同藩屬體系的重組與王朝疆域的形成——以西漢時期為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清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南宋中興四將命運大不同,小人得善終,只有一人功績能媲美岳飛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