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張都現專欄】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寫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

原創作者|張都現(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科研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1.家長下了班的路應該是指向回家的方向,不是牌桌,不是飯局,更不是娛樂場所。

與孩子共進晚餐,聊聊學校里的事,社會上的事,工廠里的事,乃至個人生意場上的事,對孩子都有好處,有些高中生都不知道家長是做什麼的,這樣的家長其實很失敗,家長的打拚,家長的辛苦以及家長的不容易,應該讓孩子體會家長的成功、家長的失敗。

教育孩子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孩子願意與我們敞開心扉交流了,我們才能把握孩子的發展方向,給孩子以正確的指導,有些時候,傾聽也是一種尊重,孩子在與我們交流的過程中,他也會整理自己的思想,升華自己的認識,家長適時的點撥,對孩子特別重要。

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有時候孩子還沒有開口說一兩句話,家長一大套的理論就出來了,弄得孩子沒有了興緻,我們永遠要記著,孩子就是孩子,他還是成長中的人,他畢竟有他幼稚的一面,不成熟的一面,所以有時他的話我們聽著不那麼合適,不那麼圓滑,因為成長,所以偉大,說話的過程永遠比結果更重要,「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這句話對父母同樣有啟發意義。

2.教育孩子與種莊稼有異曲同工之妙,工作對象都有生命,需要我們精心呵護,要遵循生命的生長規律,辛勤勞作,要精心,要專業。

人勤地不懶,同樣適用於教育,也適用於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付出才有回報,要先反思我們付出了什麼?

孩子自由自在的生長,不是肆無忌憚地生長,不是無法無天的生長,更不是野蠻的成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然有我們需要糾正的錯誤,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要早發現、早糾正。

這幾年,專家滿天飛,關於家庭教育的各種流派花枝招展,奼紫嫣紅,你方唱罷我登台,很熱鬧,教育其實就是一件很簡單、很樸素的事情,不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春種夏管,秋收冬藏,不違時令,這是農業生產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播種,澆水,培土,施肥,修枝打杈,把工作做在平時,落在實處,自然就有收成,農業生產如此,教育何嘗不是如此?侍弄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需要有大學文憑,高超的學歷,喝過洋墨水,擺弄過尖端儀器,教育也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很多老農民大字不識一個,也把孩子教育的非常好,大道理他講不出來,但是至少他知道,該修枝打杈的就要修枝打杈,該給孩子提醒的就要提醒,該管的就得管,放任自流只能是荒草一片,這就是教育的規律。相反,不少高知精英白領迷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罔顧孩子的成長規律,盲目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所謂的智力開發不過是商家的炒作罷了,浪費金錢不是事,貽誤孩子健康成長可是追悔莫及的。

時光不語,靜待花開,心平氣和,淡泊流年。

3.別讓手機成為親子交流的障礙。

手機無所不能無處不在,許多家長也是「手機控」,玩遊戲、刷微信、上微博、玩吃雞、看影視劇,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陪孩子重要還是玩手機重要,這本身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但在現實中,卻是一個很多家長沒有處理好的關係,手機已經成為小孩子爭奪家長的愛的「敵人」。

平時,很多家長工作忙沒法陪孩子,下了班,休息的時候,終於有時間陪孩子了,卻手機不離手,寧可玩手機,也懶得與孩子互動遊戲,有時候就是和孩子一起玩耍,也是三心二意,心猿意馬,潦潦草草,應付公事,身在曹營心在漢。我們經常見到,有些家長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陪孩子逛街的時候,甚至,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陪孩子做遊戲的時候,傾聽孩子談話的時候,都時不時地低頭看看手機,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他需要一個專心專註陪自己玩耍的朋友和夥伴,而不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感情,對自己一點也不關注的玩偶,孩子必然疑惑:「在父母眼裡,我重要,還是手機重要?」

「手機控」首先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阻礙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果幼兒對家庭成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極有可能走出家庭尋找情感支持,或者創造不理性的行為來引起父母關注,比如接觸社會青年、早戀、去網吧上網等行為,另一方面,父母天天玩手機,也對孩子形成一個不好的示範作用。

4.與孩子交流要備課,最好有點知識含量。

家長與孩子的日常交流可以很隨意,但是,在人生的重要節點上與孩子談話要精心準備,威海一中的許斐老師是山東省特級教師、齊魯名師,她在孩子讀高三時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例如18歲成人禮、大型考試等都要寫一首詩,最後精選出100首,這個月要正式出版。我們不會寫詩,但是可以做點準備再與孩子談話,否則,絮絮叨叨信馬由韁不著邊際的父子、母子談話必然惹得孩子厭煩,效果可想而知。

與孩子交流也是一門學問,家長要多學習,常反思,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如果家長的終身學習態度潛移默化影響了孩子,收穫大哉!

我們要與孩子真交流,不是假交流。網上有一篇文章《14歲女孩1個月2次自殺:埋怨單親爸爸「不聽話」》,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看。

5.家和萬事興。

花兒,要開在春風裡。對孩子來說,一個平安和諧的家庭最重要,家庭關係融洽,和和美美,平平安安是最大的福祉。我觀察到有些離異家庭的孩子,無論與人相處,還是學習成績,與同齡人相比,發展都要差一些。在個人情感問題上,有些小小年紀在班裡有早戀傾向,尋找感情的依託,有的終生不敢找對象,懼怕家庭生活,這都是拜童年父母吵架的陰影所賜,這是後天沒法彌補、抱憾終生的事情。

為了我們的孩子,請父母相互之間多一份包容,少一份爭吵,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本人曾經的一個學生,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了,跟隨父親。父親後來又重組了家庭,她與我談起後媽的時候,總是說「那個人」怎麼樣怎麼樣。我教育她要尊重父母,尊重長者,「那個人」是阿姨,也要尊重。她反唇相譏:「她是幹什麼的?跟我有什麼關係?」一個人天天生長在這樣一種壓抑的環境里也是蠻可悲的。

6.家長對孩子不要有補償心理。

我教過的幾個孩子,成績非常差,紀律意識、行為習慣都不好,因為違規違紀多次被我約見家長,家長無一例外地講道:孩子小的時候,夫妻雙方都在煤礦工作,煤礦的管理很嚴格,前幾年煤礦效益好,上班時間特別緊張,只能把孩子鎖在家裡,下班後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很短,疼還疼不過來,總覺得虧欠了孩子,所以對孩子的管理非常少,沒有「管」就談不上「理」,「管理」本來是一體的。最終的結局往往不太好,很多孩子都成了「雙差生」(成績差、習慣差)。實際上我們對孩子應該這麼說:「爸爸媽媽忙,忙事業,忙工作,沒有時間陪你,你要學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管好自己。」不管什麼原因,對孩子不能有虧欠心理,不能有補償心理,該管的要大膽的管,科學的管,沒有人說過管孩子就是打,就是罵,棍棒教育是最劣質的教育,最無能的教育,後果最可怕的教育。

管孩子也要講大道理,父母的責任,就是要工作,要賺錢,要養家糊口,所以孩子要多受些磨難,這沒什麼,我們唯一能夠補償的是把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來陪伴孩子,而不是下了班再外出,喝酒打牌跳舞,用放鬆對孩子的要求來補償嚴重的得不償失的錯誤。

7.有些人說,我管不了自己的孩子,這是很悲哀的,你是父母,你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最長,付出的最多,你尚且管不了,其他的人誰能管得了?

孩子天生是一張白紙,是我們家長賦予了他生命,賦予了他生長的色彩,賦予了他的個性,管得了與管不了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管,或者沒有正確的管,到後來管不了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心理學上有個行為主義流派,他們認為人的所有習慣都是強化的結果。例如一個小孩在商場大哭大鬧要東西,如果家長滿足了他,嘗到甜頭的他就會在心裡建立一個聯接:哭鬧——得到想要的物品。家長無形之中就是強化了他的哭鬧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只需2次即可,而一旦演化到習慣的層面,再改變就困難多了。教育孩子如同種樹,枝枝椏椏隨時修剪,等到旁枝歧節高聳入雲以後再行修剪就要傷筋動骨了,所以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8.不要對老師妄加指責,更不能對老師尖酸刻薄。

我一個朋友的親戚是個體戶,平時在商貿城擺攤賣文玩、掛件和旅遊方面的小工藝品,儘管自己初中沒畢業,卻自我感覺深諳教育之道,經常自詡 「對教育不外行」,評論教育頭頭是道,對孩子的老師的評價甚低,經常聽他講:「(孩子的)數學老師水平太低,不會講題,數學嘛,應該講例題,例題還不會,能考高分?英語老師不行,不認真,英語嘛,應該當堂提問,當堂把所有的單詞背過,背不過單詞怎麼造句;語文老師也不行,光布置作業了。」

我知道他孩子的成績在班內倒數,他也挺著急,但是,我一直懷疑他對於老師的這些負面評價來自哪裡?誰提供了信息源?估計是他的孩子。我很想告訴他,你的孩子所說的可能有一些情形是真的,但是,一個班有五六十個孩子,完全依據你的孩子確定教學定位,其他的孩子吃不飽怎麼辦?另外,當著孩子的面貶低老師,除了收穫你自己孩子對你那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崇拜外,負面影響你考慮過沒有?

家長對老師尖酸刻薄,妄加議論,對學校評頭品足、橫加指責影響極其惡劣。孩子都有向師性,老師的權威崩塌對小孩子來說是一場山崩海嘯一樣的災難,輕則,孩子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學會推卸學習的責任,重者,逼迫老師放棄了你的孩子,家長可否想過,這枚苦果誰來吞咽?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孩子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始終從同一原則出發,無論在教育的目的上、過程上,還是手段上,都不要發生分歧」。

9.家庭管「教養」,學校管「學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各負其責。

我的老師,山東省教科院副院長李文軍博士提出過一個重要觀點:家庭教育重在培養「教養」,學校教育重在培養「學養」,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功能要釐定清楚。

目前的家庭教育,特別是高知、精英家庭的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家長越俎代庖,幻想包攬「教養」和「學養」雙重任務,家長的本意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優秀兒童,但是,由於孩子的年齡受限,家長追求的教育效果總是遙不可及,這是家長焦慮的根源。比如,很多家長盲目攀比孩子早期識字的多寡,唐詩、英語會話的數量,鋼琴達級,數學計算等顯性指標,這就是片面追求「學養」的表現,完全背離了家庭教育重在培養「教養」的基本方向。(順便說一句,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實,早期的識字、背誦對於智力開發沒有一毛錢的裨益。)

家長越位抓「學養」,本來應該抓好的「教養」束之高閣,不少家庭造就了一批不懂禮貌、目無法紀,不懂感恩,沒有責任,不服管教的「小霸王」 「女漢子」,後患無窮。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如果你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享不盡它給你帶來的利息,如果你養成了壞的習慣,一輩子都在償還無盡的債務!

家庭教育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注重培養孩子的教養,包括愛心、尊重、責任、細節、正派、光明磊落,特別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也為學校抓「學養」創造條件。

10.教育者有責任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有些人本來就是教育者,教育別人的孩子,但是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不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過去講教育工作者無私奉獻,忘我工作,把自己生病的孩子撂在家裡,自己到學校上課,一直忙到放學的時候再回家,結果孩子因為耽誤了救治,出現了問題,這些人被推薦為優秀教師,作為師德楷模,到各地巡迴演講。這其實是一種錯誤,孩子不僅僅屬於你,每一朵花都屬於祖國,誰都沒有理由摧殘任何一朵花,我從來不主張教育工作者放棄自己的孩子去教別人的孩子,蔑視生命是沒有人性的,也是不負責任的。

我贊成一句話:教會孩子做人比教會孩子學習更重要。無才無德是廢品,無才有德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有才有德是上品。教育孩子要做到:不做孩子「學習的鞭子」,要做孩子「做人的嚮導」;不做孩子「生活的拐杖」,要做孩子「成長的榜樣」;不做孩子「疏遠的對象」,要做孩子「交心的朋友」。

11.家長別拿工作不當回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在無形之中模仿者我們!作家長的上進心強,工作認認真真,行動麻利,事務條理,業績非常優秀,自然,孩子就要向這樣的家長學習。有些家長本身偷奸耍滑,浮皮潦草,敷衍塞責,工作極不認真,孩子看在眼裡,要想培養出優秀的、超一流的孩子,很難,因為這個教師就不稱職。我們乾的是自己的工作,但是在無形之中,在潛移默化中也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我們的孩子,自己的工作干好,至少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敬業上進優秀的榜樣。

此外,家長還要注意,不要把工作上的不良情緒帶進家庭,因為孩子不是出氣筒。

對孩子要提出合理的要求,包括學習以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

家長要講究禮儀,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身教重於言教。

家長要時刻反思自己,深刻反省,有錯必糾。

2018.5.5星期天

作者簡介:

張都現 山東省新泰一中科研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發表,目前系山東省教科院訪問學者。

(本文為張都現老師原創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校長傳媒 的精彩文章:

有感北大校長校慶講話念錯字的公開道歉
好學生和後進生,真正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TAG:校長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