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子兵法形篇實用謀略:「隋文帝先備後戰滅陳國」

孫子兵法形篇實用謀略:「隋文帝先備後戰滅陳國」

孫子在論述攻和守時,強調首先要確保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尋求敵人的可乘之隙,最終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一鼓作氣消滅敵人。隋文帝滅陳的事迹,便很好地體現了孫子的這一思想。

南北朝後期,當時的北周丞相楊堅受禪讓而繼帝位,建立隋朝,是為隋文帝。當時,南方陳朝與隋隔江對峙,而北部尚有游牧民族突厥不時南侵。儘儘管新建的王朝力量單薄,但隋文帝胸懷大志,決心先滅突厥,後滅陳國,一統天下。

為了增強國力,隋文帝在政治、經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精簡政府機構,鼓勵農耕,提倡習武,在他的精心治理下,隋朝政權鞏固,社會安定,人口增長迅速。

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軍北上攻打突厥,為了穩住陳朝,以免其趁機進攻,導致自己腹背受敵,隋文帝對陳朝採取了十分「友好」的策略:每次抓獲陳國間諜,不但不殺,反而以禮相待並送還;如果有人前來投靠,只要是陳國人,必定加以拒絕。

在擊潰了突厥之後,隋文帝開始著手滅陳大計。但中間隔著長江天險,如果貿然進攻,很難一舉成功。「不可勝者,守也」,隋文帝不急不躁,在耐心等待時機的同時,不斷為自己創造獲勝的條件。

每到收穫季節,隋文帝就調集大軍,集結於長江沿岸,並大肆製造過江攻陳的輿論。陳朝只能每次都緊急徵調人馬,結果不得不放棄田裡的農活,延誤了農時,影響了收成。江南的糧倉多是用竹木搭建而成,隋文帝就派間渫偷偷潛入陳國縱火,陳國的糧倉多次被焚毀。這樣過了幾年,直接造成陳朝國庫空虛,軍隊疲憊,國力日漸衰弱。

「守則不足,攻則則有餘。」面對上述有利形勢,隋文帝判斷滅陳的時機已經成熟,「可勝者,攻也」,於是果斷任命楊素為水軍總管,日夜操練水軍。隋軍屯兵大江前沿,每次換防時都故意虛張聲勢。陳軍驚懼不已,以為隋軍要渡江進攻,急忙調大軍來防。時間久了,陳軍疲於應付,勞累不堪,然然而始終不見隋軍進攻,漸漸地就放鬆了警惕。渡江前夕,隋軍這邊又派出大批間諜潛入敵國進行騷擾、破壞,攪攪得陳國軍民不得安寧,土氣自然也變得低落。

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大年初一,陳國正沉浸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之中,正是警惕性最低的時候,隋軍卻在大將賀若弼的率領下,於午夜時分悄然渡江,順利登上京口城樓。另一大將韓擒虎也率領數百勇士摸黑渡江,佔領了采石磯。隋軍宛如從天而降的神兵,正是「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而後,兩兩軍從東西兩面沿長江向陳朝都城建康進軍。南朝軍隊在戰鬥力上向來不及北方軍隊,加上疏於防備,一個個驚慌失措,不戰而逃。隋軍一路攻無不克,二十天後佔領建康。至此,隋朝終於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隋朝 的精彩文章:

他是隋朝末年群雄之一,自己起兵稱王稱帝,後因病逝滅亡
天生暴君?這才是最真實的隋煬帝!

TAG: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