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遼檀淵之盟的利弊

宋遼檀淵之盟的利弊

宋與遼國進行了多年戰爭,早期是宋不斷北伐,不斷滅掉北方遼國的附屬國或者親遼的小國,如北漢等。後來趙光義(此人軍事白痴,反而自以為軍事能力強,往往拖累三軍)多次北伐攻擊遼國,想著拿下北方防守要塞燕幽之地,被遼國打退後;遼國發起反擊,結果宋軍在防守的過程中又多次反手反擊擊敗遼軍,如「唐河之戰」等。總之,宋遼兩國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並非小說影視作品所說的,好像遼滅宋很簡單輕鬆一樣。不過趙光義經過幾戰將其大哥留下的精銳敗光了之後,就再也不復雄心了,而是以防守為主了,此後遼國進攻居多,但宋軍也並非完全被動挨打,而是防守中有反擊。顯然,就戰爭代價而言,純農耕社會的宋比半游牧、半農耕的遼代價要大得多;而遼國也是多年戰爭損失頗重——「唐河一戰」就被殺1.5萬騎兵精銳、至於傷的就更多了。總之,最後出現澶淵之盟,絕非某些歷史學家和小說影視作品所說的,宋僅僅是靠著金錢買和平,遼如果滅了宋得到錢更多,如果遼有能力滅宋,乾脆滅了好處豈不是更多想;顯然澶淵之盟遼國也是打不下去了才接受的。澶淵之盟條約如下: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遼歸還宋遂城及涿州,好像宋太祖趙匡胤就是涿州人士,根據這個條約,遼歸還趙匡胤的出生地了,怎麼有人說宋連自己太祖出生地都丟了,難道是後來又發生戰爭,丟了。但貌似澶淵之盟之後一直到北宋末期,宋遼兩國沒有爆發大戰,最多也就是邊城小衝突。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這個盟約的利的地方,就是結束了戰爭狀態,節省了大量軍費(那一點歲幣更多是象徵意義,不到一次戰役的1/10),已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本來如果,宋以此獲得修生養息時間,積極整軍經武,到後來是有機會奪回燕幽之地。非常可惜,此後的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多年沒打戰帶來的不利就是北宋初期曾經悍勇善戰的河北軍和京師軍徹底墮落。而本來宋真宗應該利用和遼國罷兵之時,大舉進攻、派兵輪番作戰(保持和鍛煉河北軍和京師軍作戰能力)全力滅西北開始逐漸形成勢力的党項人,進而獲得西北養馬場;自然遼國在關鍵時刻介入——在邊界部署重兵威嚇宋軍,但更多原因是宋朝廷的不給力。結果宋軍沒能獲得這個時機徹底馴服党項,反而自己沒及時作為,而讓李元昊有了機會建立西夏,從此宋軍兩線面臨對手。不過這個澶淵之盟,畢竟是以宋送歲幣,所以無論如何都是宋的黑點;本來是有利的,獲得時間發展,如果後來能經過整軍經武,先搞定西北,最後奪回燕幽之地,也會被史學家說成是暫時委屈而最終取得成功飛。然而,歷史上卻非常可惜,此舉反而導致了宋河北軍和京師軍的「忘戰去兵」了。從這點來看,更多是弊而非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最鬱悶的人,被封為王,卻兩次被皇帝命令改名字
宋朝四大武將排名,第一位大家都知道,最後一位被朱元璋稱讚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