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提名獎正式公布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提名獎正式公布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GIF

5月11日,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評選提名獎正式公布。由國內外文化藝術領域重要的評論家、策展人、專家學者組成的AAC藝術中國顧問委員會共同完成了月旦評以及本屆的候選名單後,評審委員會再次通過線上投票的方式,評選出本屆「年度藝術家」、「年度青年藝術家」、「年度策展人」、「年度藝術出版物」四個獎項的5位提名獎獲得者。5月21日將在北京故宮·巔峰之夜為四大獎項的提名獎獲得者頒獎。

在過去的十二年里,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持續記錄和跟蹤當代藝術,不僅是當代藝術的見證者,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具學術性、公信力和影響力的評選平台。在過去的十一次評選中,AAC藝術中國秉持著高度學術性的原則,不斷進行嘗試、評估和調整。本次評選結果的公布,亦將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標誌性樣本。

此前,評選委員會輪值主席鄭勝天將本屆的評選主題確定為:「面對變動中的世界」,更強調在當下世界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信息等多元化的快速發展之下,審視中國當代藝術的成就與現狀。

同時,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中國當代藝術本土評價體系,堅持AAC藝術中國評審性質與規則,本屆AAC藝術中國的獎項設置在保留原有三大獎項之外,增設了「年度策展人」獎,將策展領域的現實動向與成果再次列入學術考察內。

本次評選中,由鄭勝天擔任輪值主席,以及芭芭拉?倫敦 (Barbara London)、范迪安(Fan Di"an)、何桂彥(He Guiyan)、歐翔(Kris ErcUMs)、賴香伶(Lai Xiangling)、馬可?丹尼爾(Marco Daniel)、田霏宇(Philip Tinari)共八位國內外權威專家組成本年度評審委員會,以線上投票方式評選出本屆AAC藝術中國四項提名獎。四項大獎將由評審委員會在北京終評會進行現場討論投票,決出最終的大獎獲得者。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陳界仁、隋建國、邢丹文、張培力、庄輝;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曹雨、李然、陸揚、王恩來、袁可如;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馮博一、侯瀚如等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策展團隊、邱志傑、巫鴻、王春辰;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出版物提名獎名單(按首字母排序):《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什麼是藝術?——博伊斯和學生的對話》、《世界3:開放的圖像學》、《圖像與意義:英美現代藝術史論》、《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15》。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陳界仁

1960年出生,中國台灣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80年代到90年代初在台灣解嚴前後曾積极參与影像藝術創作,現生活並工作於中國台北。其作品曾個展於:盧森堡現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

陳界仁個展「中空之地」展覽現場

2017年10月28日,相隔7年後,陳界仁個展「中空之地」於長征空間舉辦。本次個展的主題「中空之地」則是描述個體生命從既有規訓框架逃逸出來的精神狀態。藝術家順著此主題呈現了他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創作中的5組作品及一組展覽同名的最新影像裝置系列作品「中空之地」(2017)。

陳界仁《中空之地》藍光光碟 黑白(部分彩色)有聲(部分無聲)單頻道錄影61分07秒 循環放映 2017

「中空之地」包括一件時長超過 60 分鐘的單頻道影像及一個機械動力裝置。內容雖改編自其家人與自身的生命經驗,但從影像一開始的字幕,即已預告這將是另一次「蔓延與漫延」創作行動的開始。影像以片中的哥哥自殺獲救後,所經歷一段集合各種碎片的旅程為起點。在看似單一的影像運動方向中,實際上已包含了集合與分裂、交迭與四散擴延的各種可能性,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各種運動狀態;換句話說,《中空之地》是另一次連結在金融/科技資本主義下的各種「暫時的倖存者們」,作為對如何重建另種生命價值觀的討論起點。這既關於如何重建人的存在意義,也關於如何將新景觀社會與新的生命政治進行再度質變的行動方案。【複製鏈接至網頁: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66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隋建國

1956年生於山東省青島市,1984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得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在藝術探索中對創作觀念、作品形式、媒介選擇、處理方法、時空經驗等多個方面都有獨特的理解和認識。參加群展和個展包括:2012年佩斯北京「隋建國」個展,2011年荷蘭海牙雕塑美術館「海牙天下」、2010年法國巴黎JGM畫廊「夢之石」、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雕塑展等。

隋建國個展「肉身成道」展覽現場

2017年3月9日,藝術家隋建國的最新個展「肉身成道」於佩斯北京啟幕,呈現藝術家2016年至2017年的最新創作。新作以技術突破作為契機,展現出藝術家在創作觀念上的持續深入。「肉身成道」源自聖經中耶穌的「道成肉身」,這裡藝術家將「肉身」置於「道」之前,一方面似乎更符合中國傳統認識觀,另一方面也呼應了此次展覽創作所思考的主線,即藝術家本體與雕塑自身的內在關聯。

手跡#3 2014-2017 鑄銅 290 x 185 x 130 cm

此次展出的《空間擠壓》、《手跡》系列等鑄銅雕塑,是隋建國2016-2017年的新作。在此次展出的《手跡》系列中,雕塑家的工作被最終簡化為手部的一捏一握,並通過這個最為基本的身體行為暗示了創作者與材料對象的實質關係。被手掌擠壓過的粘土以其自身特性中的順從與柔韌成為了藝術家身體最忠實的記錄者。通過藝術家手中的簡單動作——抓握、捏造、擠壓、分離、扭轉,藝術家的雙手與黏土產生了最直接而深刻的緊密接觸,同步展出的錄像作品《肉身成道》詳細地記錄下了雕塑創造的過程。藝術家的手與黏土互動角力,類似一場行為藝術。這一次,隋建國再度與計算機程序和鑄造師合作,利用高精密度的3D掃描和3D列印技術,將泥稿精確掃描、還原,同時保留了更加細微的手紋細節,使得雕塑作品的表面肌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細膩程度。【複製鏈接至網頁: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958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邢丹文

1967年出生於西安,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199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後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1998年旅居美國,就讀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並獲影像與多媒體碩士學位。作品多次在各大國際美術館和雙年展展出,包括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大都會美術館、保羅·蓋蒂博物館、國際攝影中心(ICP)、蓬皮杜藝術中心、英國Victoria & Albert美術館、橫濱三年展和悉尼雙年展等。

邢丹文個展「愛之囚」展覽現場

2017年9月10日,邢丹文個展「愛之囚」於紅磚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是其迄今為止舉辦的規模最大,作品涵蓋最廣的展覽。策展人塔雷克·阿布埃爾菲杜(Tarek Abou El Fetouh)選擇了邢丹文創作至今的相關作品,包括攝影、影像、裝置以及一批藝術家從未亮相的新作。「愛之囚」,取自法國詩人、作家讓?熱內(Jean Genet)的同名文學作品。熱內專註於社會問題和由此引發的反抗,作品線索為本次展覽解讀邢丹文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視角。現實在藝術家創作的每一幅圖像中得以重構,通過攝影、影像和裝置作品,邢丹文將自己置身於事件之中,成為事件的主題、模特,抑或是一雙具有批判性的眼睛,創造出既具顛覆性又富於詩意的視覺語言。

邢丹文 只緣身在此山中 煤渣及綜合材料裝置 2017

《只緣身在此山中》呈現的是由煤燃燒後的合成物「焦炭」來描繪的當代風景的全景縮影。在作品中,藝術家在污染的媒介和描繪的景觀之間創造了尖銳的對比和反差。當下生活的災難性污染和中國傳統水墨式的自然美景,形成了一種困惑之感。作品明確地表達了對大自然受到威脅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藝術家借鑒了中式哲學「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寓意,指出作為「當局者迷」的人類,活在自我意識中而無法看清真相。【複製鏈接至網頁: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970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張培力

1957年出生於中國杭州,198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生活和工作於杭州與上海。現擔任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主任,OCAT上海館館長。參加過的展覽包括:1989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2000年第三屆和 2004年第五屆上海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1992年、1999年、2003年)。曾在巴黎世界文化宮、巴黎Rond Point畫廊、MoMA、深圳OCT當代藝術中心、博而勵畫廊等舉辦過個人展覽。

張培力「沒有網路」展覽現場

2017年11月4日,掩體空間開放以來的首個個展:張培力「沒有網路」開幕,展出張培力新近創作的聲音裝置《不宜久留的場所》。剛進入張培力「沒有網路」展覽現場的瞬間,需要適應眼前的黑暗。展覽設置的參觀人數是:每次不得多於10人,觀眾才能充分了解裡面6個空間的情況。可是進入那個場所,面對手機屏幕「沒有網路」的提示,所帶來的心裡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不宜久留的場所 聲音裝置 2017

觀眾進入空間後電磁鎖會將門自動鎖上,五分鐘後才會打開。空間內部的燈是感應的,觀眾身體稍作移動,昏暗的燈光會亮起,停滯不前則燈光熄滅。聲音系統以倒計時的方式不斷提醒觀眾剩餘的時間。藝術家利用燈光與聲音做為媒介,使整個空間轉化為作品。觀眾置身其中,從而自動被轉換為作品的一部分。【複製鏈接至網頁: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67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庄輝

1963生於甘肅省玉門,現居住並工作於北京。他在十三歲時離開家鄉並開始在洛陽自學繪畫。1979年高中畢業後,他進入洛陽第一國營拖拉機械廠成為了一名工人,並親身經歷了第一手有關正在處於轉型階段的中國社會中的多種面狀。1995年,庄輝在他所在的地區開始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社會階層結構根源的探究。2006年,庄輝開始同旦兒合作,一起發起了包括「玉門計劃」在內數個藝術項目;庄輝開始定期走訪祁連山脈,並於2014年基於他與當地景觀所發生的關聯開始創作新作,將其發展成為一個長期項目。

庄輝個展「祁連山系」展覽現場

2017年3月18日,庄輝個展「祁連山系」於在常青畫廊北京空間開幕,這是藝術家藝術生涯中的第五次個展。「庄輝?祁連山系」僅是藝術家實現關於山水風景的長期藝術計劃的第一步。通過四年對祁連山地區的觀察與體驗,庄輝逐漸與這片在文化上哺育他,並在他的意識中沉睡多年的土地建立起了某種個人關係。

祁連山系-15 單路視頻 彩色 無聲 10"00"" 2016

《祁連山系-15》記錄了庄輝冬季在山間假裝繪畫的行為。他以空氣為畫布,用真實的顏料何畫具,在上面描摹眼前所見的景觀,就像一場啞劇。作品調用童年所見的山水也許是一種新的嘗試——在他個人的社會經歷與一個更大的文化傳統之間搭建自然的通道,或者將他的集體存在轉化為某種更為私人,更為持久的東西。【複製鏈接至網頁: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58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青年藝術家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曹雨

1988年生於遼寧,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近期展覽包括:「THE PUBLIC BODY .02」,Artspace,澳大利亞悉尼(2017);「策展角落」,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中國香港(2017);「藝術8: 中國青年藝術家獎入圍藝術家聯展」,藝術8,中國北京(2017);「影像·觀察」,寺上美術館,中國北京(2017)。

曹雨個展「我有水蛇腰」展覽現場

2017年11月4日,「我有水蛇腰」曹雨個展在麥勒畫廊北京部開幕,展出曹雨一系列頗具實驗性的新作,作品涵蓋攝影、錄像、繪畫、雕塑、裝置、表演等諸多媒介,藝術家用莊重而冒險的舉動及衝擊力的視覺形態侵襲觀眾,對身體與自我、感知與意志、藝術經驗與觀者體驗等話題進行了獨特的詮釋,對藝術及其意義以及與現實錯綜複雜的關係發出詰問。

由藝術家本人扮演的作品《我有......》2017,單頻高清錄像,彩色/有聲,4"19",6版 + 2 AP

在錄像作品《我有......》中,藝術家講述的幾十句不同的「我有……」清晰刺耳並勾起人的嫉妒甚至憤恨。曹雨的生活經歷成為《我有》這件錄像作品的內容,她本人成為影像中的表演者。「我有名列前茅的成績…我有與生俱來的藝術天賦…我有水蛇腰…我有兩個兒子…我在北京及周邊有五套房產…我的作品有很高的學術地位…」看起來,這像是一位不到30歲藝術家的自我「炫耀」,正如影像中由她自己扮演的女藝術家的獨白:「她」有家庭,有兩個小孩,有她熱愛的藝術事業,並且做出了「成績」。然而,這些普世價值觀中的「我有…」安置在一個藝術家身上,卻形成了一種悖論。讓人好奇:在這些「我有…」的背後,藝術家還有什麼?【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52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李然

1986年生於湖北,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獲學士學位,目前工作並生活於北京。李然於2017年入圍在烏克蘭基輔平丘克藝術中心舉辦的「未來世代藝術獎」,並在第4屆莫斯科國際青年藝術雙年展(2014)上獲得最佳藝術家獎。主要展覽包括:寒夜,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2017);未來世代藝術獎,第五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Contarini Polignac宮殿,威尼斯,義大利(2017)。

李然個展「客旅生活」展覽現場

2017年12月2日,李然個展「客旅生活」在香格納北京開幕,本次展覽將呈現藝術家最新創作的影像、雕塑以及繪畫作品。這裡「客旅」一詞是《新約·聖經》多處對於信徒的形容,意在說明基督徒身份的歸屬問題。但是這些描述並不意味著過度沉溺在此意識形態中,並對存在世界看法和關照的祛除,而是澄清了一種看待事物的目光:其焦點不止是存在的世界,而是洞見一個被許諾的更加美好的世界。

李然 客旅生活(截屏) 高清有聲單通道錄像,黑白&彩色 33』 2017

展覽圍繞藝術家基督徒這一特定身份展開,與展覽題目同名的影像作品《客旅生活》以藝術家大量照片文獻的收藏、個人寫作與聲音模仿為呈現基礎,以基督徒的遷徙生活、宗派矛盾作為敘述的主線,用一種似曾相識的世代故事交錯編織,並將人們的視線引向了一個重構的歷史時空中。作品中藝術家沒有模糊原本的歷史事件,而是遊離在疆界和政治區域化的物理空間邊緣,將破舊的隱喻重新拾起,轉譯與粘合了一種修辭上的對應關係。【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54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陸揚

1984年出生於中國上海,201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新媒體系碩士學位,目前生活並工作於北京和上海。近期個展:陸揚妄想罪與罰,上海紐約大學美術館,上海(2016);妄想曼陀羅-陸揚個展,interstitia,西雅圖(2016);妄想曼陀羅,北京公社(2015);群展:我們之後,K11美術館,上海(2017);[M+ Screenings: Genderfluid], M+美術館,香港(2017)等。陸揚曾被提名皮埃爾·于貝爾獎(2014)。

陸揚個展「腦髓天國」展覽現場

2017年10月28日晚,木木美術館X陸揚個展「腦髓天國」開幕。不僅呈現了藝術家先前的影像、裝置、程序和遊戲作品,更以一系列專門為此次展覽創作的新作彰顯著陸揚的藝術野心。陸揚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實踐通過科學理論對人類經驗祛魅,用幽默揶揄人類荒誕的努力,以駕輕就熟的流行文化語言消解意義。她的作品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中汲取知識,並顯示了其在文化及宗教語境下對「精神性」的持續關注。

電磁腦神教 單屏靜幀,5屏影像,13:34 ,2017

《電磁腦神教》運用最新動作捕捉技術,日本音樂製作人invisible manners(インビジブル?マナーズ)進行了音樂創作,陸揚將地、水、火風四大元素重新構想為四個超級英雄神祇,每位各自對應大腦中樞神經的不同部分,通過一系列特殊武器裝備,緩解著生命不堪承受的壓力。一旦缺少四神之一,人性就危在旦夕。表現高科技、流行文化和泛文化偶像崇拜之間的敘事。【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50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王恩來

1989 生於遼寧大連,2016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2015年獲藝術8中國青年藝術家獎。現工作並生活於北京。主要個展:《臨時關係——王恩來個展》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北京,中國(2017);《動靜——王恩來個人作品展》,藝術8,北京,中國(2015)。群展:《另一種選擇-第三屆今日文獻展》,今日美術館,北京,中國(2016);《空間協商:沒想到你是這樣的》第三屆CAFAM雙年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北京,中國(2016);

王恩來個展「臨時關係」展覽現場

2017年6月16日,藝術家王恩來最新個展「臨時關係」在站台中國正式開幕。此次展覽的主題來源於王恩來2014年一件作品《臨時關係》,在隨後幾年的創作中,他發現他的很多作品都多多少少存在著這種邏輯。王恩來說:「我並不在乎材料本身的符號含義,而是更加重視物質屬性的內在邏輯,使之脫離原本的功能語境,在互相干預之下生成新的關係。」這就是藝術家所談的「臨時關係」,意思就是說物與物的這種關係是臨時的,下一秒發生什麼是未知的,有可能分離、撕裂、破碎、崩塌甚至灰飛煙滅,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可能性。

王恩來 玻璃 橡膠球與捆紮帶 裝置 240x45x120cm 2017

王恩來通過現成品的組合尋找不確定性,這種逆向思維反而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利用現成品卻不強調其社會功能,通過重構使其產生新的社會意義。而媒介本身的物質特性引發的消解趨勢終將使這一意識形態的臨時關係付諸外化實踐。此次展覽中,電風扇、輪胎、玻璃、燈泡......這些現成品在藝術邏輯中被解構和重組,而形成不同維度、不同意義上的「臨時關係」。【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44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袁可如

1990年生於中國杭州,2009獲年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本科,201年獲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當代中國電影及錄像藝術研究方向碩士。現工作並生活於上海。袁可如是一位現代視覺藝術家、電影工作者。

袁可如個展 展覽現場

2018年5月20日,蘇圖西亞?蘇芭芭恩雅 + 袁可如雙個展於獅語畫廊開幕。此次展覽是兩位現代年輕女藝術家:來自泰國的蘇圖西亞·蘇芭芭恩雅,以及來自中國的袁可如的最新的藝術項目及影像、攝影作品,同時,此次展覽也是這兩個全新的影像項目的全球首映。

蝴蝶傷城 Lost in alpha city No.1攝影 數碼相紙輸出90x160cm 2017

《旦夕異客》2017,四屏影像 第二屏

袁可如的《旦夕異客》,該作品虛擬了四個平行並進的世界,講述四個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軟科幻故事。主人公們分別代表著試驗品、管理員、倖存者和電子人,他們在科技發展和系統操縱下,逐漸被侵害、剝奪、同化,失去愛人、自由、理想,皆如困獸般被封印在世界暗處和宇宙邊緣。在生命轉瞬即逝的旦夕之間,他們也掙扎過,也曾試圖衝破階級和命運的牢籠、尋找荒蕪的故土和自我救贖,卻因為有著自覺無法作為的矛盾、迷失、軟弱和剋制,最終沒能逃脫他們被擬定好的人物設置。這種無奈和幻滅感,是對高度發展剝削的城市、終日焦慮恐懼的生活狀態以及命運沉浮的自我投射。【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42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第十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策展人提名獎名單

(按首字母排序)

馮博一

策展人、美術評論家、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何香凝美術館、金雞湖美術館藝術總監。從90年代起,致力於中國當代實驗藝術的策劃、評論、編輯等工作。

毛旭輝個展「我就在這兒」 展覽現場

2017年7月21日,由馮博一、王曉松策劃的毛旭輝個展「我就在這兒」在台灣關渡美術館開幕,是其首度在台灣完整梳理作品脈絡的一項大型展覽計劃。策展人馮博一認為,毛旭輝關注個體生命的生存境遇,以人、景、物的象徵性,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人性隱秘複雜的存在狀態,折射出中國社會轉型期潛在的矛盾與衝突。作品針對性既源自於人的精神失衡和漂浮的無所歸宿,又源自於人性的乖張、扭曲和變異。其中壓縮著他的理性思考和表現主義意味,並適宜地融入到作品的精神層面,顯示了他將畫面中的關鍵性形象,同時賦予了內容和形式上豐富的視覺效果。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展覽現場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於2017年9月15日在武漢湖北美術館開幕,由馮博一擔任主策展人。本屆美術文獻展共邀請來自中國及來自其他十四個國家的57位藝術家(小組)的127件(組)作品參展,共同打造了一個盛大的「視覺應力場」。展覽藉助「應力場」這一物理學的專有名詞和概念作為主題,以此並附予作為藝術家的另類人生,如何利用多媒介方式,以視覺藝術語言轉化其中的態度與立場,接受、適應和應力於這種不同變異、扭曲的程度,並在抽象意義上顯示藝術家個人創作的能量,從而提示出在世界局勢的處境中,這種壓力、角力和張力所形成的多重製衡關係,從而構成第四屆美術文獻展的一種「視覺應力場」。在呈現外力作用下,藝術家個體感應力的多樣化表達及其涉及的種種社會問題的討論之外,抑或還為美術館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現實存在屬性帶來諸多方面的觸動式思考,例如,「展場與公眾」「空間與作品」「傳播與接受」「歷史記憶與未來建構」等等。

徐冰個展「徐冰」展覽現場

2017年12月1日,由馮博一、王曉松策劃的藝術家徐冰的同名個展「徐冰」在武漢合美術館開幕。策展人馮博一透露,此次展覽的策展團隊共同努力所呈現的是:「不同於人們熟悉的那些作品中的『徐冰』,而是一個在作品表象背後的那個陌生的『徐冰』。」這次展覽根據合美術館的空間,在展覽的布置設計上,使用了徐冰的作品中的一些語言,並創作了一些標識圖形,尤其是《地書》的一些圖形標識作為像導覽地圖似的在美術館的走廊牆面上,把這幾個展覽空間都串聯起來,比較強調互動性。所以這次展覽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回顧展。而是具有回顧性與專題性的最大規模個展。【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30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侯瀚如

策展人,評論家,出生於中國廣州,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1990年移居法國巴黎,現工作及生活於羅馬、巴黎和舊金山。2006年至2012年,在舊金山藝術學院(SFAI)擔任展覽和公共項目總監以及展覽和博物館研究系主任。現任義大利羅馬國力二十一世紀藝術博物館和國立建築博物館(MAXXI)藝術總監。策劃的展覽包括「中國前衛藝術」(北京 1989),「移動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雙年展(2000),光州雙年展(2002),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 1999、緊急地帶 2003、中國館 2007),「白夜」(巴黎 2004),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第十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2007),「如果你住在這裡」—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2013)等。

劉曉都

1999年與孟岩、王輝共同創立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師團隊。劉曉都是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和美國邁阿密大學建築學碩士,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學術委員,香港大學、湖南大學建築系客座教授及評審。他參與策展的項目包括2016倫敦設計雙年展和 「21,設計之上——OCT-LOFT 07創意節」等。

孟岩

1999年與劉曉都、王輝共同創立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師團隊。孟岩是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清華大學建築學學士、碩士,邁阿密大學碩士,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學術委員,曾擔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座教授及評審。他是2010上海世博會深圳案例館總策展人,參與策展的項目包括「21,設計之上——OCT-LOFT 08創意節」、2010 大芬國際壁畫邀請展、2010 對流·大芬國際當代藝術展、2011 OCT國際壁畫展和2014年第14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等。

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現場

2017年12月15日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開幕,展覽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為主題。本屆雙年展由策展人、評論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實踐創建合伙人、建築師劉曉都、孟岩擔任總策展人,來自25個國家的兩百多位參展人,通過建築、藝術和設計作品,探討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模式,並嘗試描繪未來城市的願景。

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現場

策展人侯瀚如認為,此次雙聯展的主題「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並非一個一層不變的定義性的主題,而是一個機動性的主題,它囊括了整個參與、實驗、嘗試的過程。此展覽的作品跟我們固有概念中的呈現有很大區別,最大亮點也是展覽的主場館,叫作「南頭古城」,既是深圳的歷史名城,又是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城中村,策展人和藝術家在考察中確立了貫穿整個南頭古城的六項量身定製的「城中村」改造計劃,參展作品它們散布在南頭古城的各個角落,也許一個不經意間,觀眾就可以偶遇一件重量級的作品。這些計劃特別關注以重點公共空間改造及公共活動引入對激活和推動古城重生的意義。【複製鏈接至網頁打開:http://vote.aacaward.com/effect/1023 查看更多中英文資料】

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 展覽現場

2017年3月16日,「大尾象:一小時,沒空間,五回展」於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出,由蔡影茜、侯瀚如擔任策展人。展覽除了呈現在廣東時代美術館展出過的部分作品外,特別圍繞1994年大尾象在廣州三育路14號組織的「沒有空間」展覽,作了概念上的模擬和重建,以期反映出九十年代藝術家自發展覽的真實語境。較早關注觀念藝術實踐的大尾象成員,將時間、過程、非物質性等概念引入創作,並將展覽及活動視作探索藝術與日常生活、觀念與媒介物、觀眾與作品關係的實驗場所。概念在展廳中直接成型,過程從街道延伸至酒吧,作品和行為向觀眾的參與開放。

1989年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 展覽現場

2017年10月,田霏宇與孟璐、侯瀚如共同策划了展覽「1989年後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在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開幕。這是近代中國和近代世界歷史上最具變革意義的時期,這場展覽為中國的實驗藝術提供了一個新的詮釋,通過對兩代藝術家的概念主義藝術實踐的關注,概括的考察了中國藝術家是如何成為中國作為全球存在的代表和懷疑論者,並將他們的藝術作品牢牢地放在全球藝術史的背景下。強調其世界性,也就是中國當代藝術跟外部的互動關係。

邱志傑

1969年生於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開始介入當代藝術活動。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碩博士導師和策展人,工作並生活於北京。邱志傑作為策展人策划了1996年中國最早的錄像藝術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間推介青年一代藝術家的「後感性」系列展覽。曾擔任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重新發電」的總策展人。

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 展覽現場

2017年5月11日,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將正式拉開帷幕,這場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擔任策展人,主題為「不息」,匯聚了湯南南、鄔建安、汪天穩、姚惠芬等四位藝術家的展覽,是想呈現中國藝術家愚公移山式的、尊重師承關係的情懷。

第57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 展覽現場

展覽以「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為主題呼應雙年展的總主題「藝術萬歲」。主題摘自《周易.繫辭》中的「生生之謂易」,是基於一種中國人對「永生」的特別理解。每一位中國藝術家都有著各自的師承,也都同時是一個教師。在這樣一種雅俗新老之間重重疊疊的唱和以及代代相傳、無窮盡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藝術現場 的精彩文章:

PAUL SMITH世界巡迴大展 即將登陸北京今日美術館!
這個毒舌老頑童榮獲了普利策獎!他對於藝術界為何如此重要?

TAG:中國藝術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