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染紅風煙蕭瑟的戰場,盤點那些取走無數生命的戰場兇器

染紅風煙蕭瑟的戰場,盤點那些取走無數生命的戰場兇器

風煙蕭瑟的戰場上,火光將天與地的界限映的模糊不清,鮮血和汗水混一起把戰甲緊緊黏在身體上。

兵士從身前還帶著餘熱的胸膛中抽出長劍,劍刃離體帶起的鮮血為戰甲染上些許猙獰,箭簇從耳邊呼嘯而過,就在須臾之間,兵士長劍已經脫手,閉眼前看到的最後一幕是散發著冰冷寒意的染血矛尖。

隨手翻開中華乃至世界歷史這本大部頭中的任何一頁,我們都能從其中找到戰爭的痕迹,戰爭,這種團體和國家之間最高級的鬥爭表現形式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發展史。而直到十九世紀之前,冷兵器都是這部由人類書寫的漫長鬥爭史中當之無愧的主角。

在鴉片戰爭轟開清政府的大門前,中華大地上的戰爭大多都是這樣的

在浩如繁星的世界冷兵器發展史中,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中國古代兵器都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

從山頂洞人第一次把鹿角磨尖綁到木棍上,到刑天舞干戚的神話,再到被各種小說描述的神乎其神的方天畫戟,冷兵器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個帶著或熱血或金屬冰冷的傳說。

雖然在歲月的侵蝕下,它們大多已經裹上氧化的痕迹,靜靜的躺在厚土之下或者博物館玻璃櫃中,等著人們去發掘那銅綠下掩藏的傳奇。

這些來自古代的生命收割者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劍,百兵之君

劍,又稱「輕呂」、「徑路」,「長鋏」,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武經有載,「劍開雙刃身直頭尖,橫豎可傷人,擊刺可透甲,兇險異常,生而為殺「。

劍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也最常提到的冷兵器了。它可能不是染血最多的冷兵器,也不是古代軍隊中最負盛名的兇器,但卻作為短兵之祖貫穿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

劍在中華大地上傳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軒轅黃帝時期,《史記·黃帝本紀》有載:「帝采首山之銅鑄劍,以天文古字銘之」;又據《管子地數篇》云:「昔葛天盧之山發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

假如這些記載屬實的話,那麼在那個火耨刀耕的年代,作為華夏共祖的黃帝和他的對手就已經開始制劍為兵,也正因此,劍作為初生於青銅器時代之前的殺人兵器,又被稱為「短兵之祖」。

根據《史記》記載,在上古時期,黃帝就已經開始制劍

在《越絕書外傳·寶劍篇》有提到「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按這個說法,在那個久遠的年代,劍大多是用「玉」也就是石頭製成的,而在近代出土的文物中也佐證了這一說法。

在新石器時代,劍大多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北方地區出現的石刃骨質劍,另一類是流行於東部沿海的環柄骨劍,在那段人類還沒有煉製金屬能力的時光里,岩石和骨頭成為了殺人兇器的主要材料。

儘管和我們現在認識的劍有很大區別,但這種石劍確實是劍的最初形態。到了青銅器時代,隨著金屬冶煉技術的進步,硬度高,熔點低,還易於加工的青銅合金終於取代和石和骨成為了兵器的製作材料。

中國在商朝就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制劍記載,那時的劍大多「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又「背刃以下,與柄分隔青」,雖然長度大多較短,但是已經和後世的劍在外形上沒有了太多的出入。

春秋戰國時期,劍已經作為戰場上步兵作戰的主要兵器活躍在歷史舞台上。經過加長後長短適用,使用靈活,易於上手的劍作為短兵相接時的殺人兵器頗受當時戰爭販子們歡迎。

彼時的吳越兩國都是鑄劍大國,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望山楚墓群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就誕生於那個時代。同樣也是在這個時代,歐冶子、幹將這些鑄劍大師開始在史書和民間傳說中出現,而像「幹將莫邪」這樣的傳說,也讓後人神往不已。

這把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因為劍身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得以千年不銹

青銅劍受限於青銅硬而脆的特質,大多長度有限,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鐵劍開始逐漸取代青銅劍成為戰場的主力。

加之騎兵開始在戰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騎在戰馬上衝鋒陷陣、馬上接戰對武器硬度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擁有更好的強度和韌性,長度加長的鐵劍徹底把老舊的青銅劍拉下歷史舞台,在戰場上散發著其獨有的森冷鋒芒。

不過隨著騎兵的進一步發展,隨著馬戰戰術的變化,更善於刺擊的劍越來越不能滿足高強度作戰的騎兵需求,劍的地位開始逐漸被更重切削的刀所取代。

儘管有著青虹劍和倚天劍這種名劍,但是到了群雄並起的三國時期,刀已經全面取代了劍在戰場上的主力地位,把其擠到了戰爭的邊緣地帶。

在這之後,劍更多的被視作飾物,抒以凌雲壯志或表現尚武英姿,為豪門貴族和江湖豪俠所好。但是它作為「百兵之君」獨特的象徵意義卻越來越盛,在中華文化中已經超脫了殺人兵器的桎梏,具有了更深遠的象徵意義。

在三國時期前,鋼鐵就已經取代青銅成為了劍的主要材質

刀,取代劍的短兵之王

作為取代劍戰場地位的短兵之王,刀的起源和劍一樣能追溯到石器時代,事實上,雖然早在黃帝逐鹿中原的時候就有劍的傳說,但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早青銅兵器,卻還是刀。在原始社會,人類就用石頭、獸骨等材料磨製成各種形狀的刀具,這些刀最初並不是在戰場上使用,而是作為勞動工具用在生活各個角落的。

最早的青銅刀是脫胎於石刀而成的,這種刀和鉞極為相似,大多為短柄,刀刃較寬,刃部向上翹起,適合砍削。不過也有著質地偏脆,韌性不足的缺陷,劈砍時極易折斷,所以在青銅器時期刀並沒有像劍一樣被廣泛應用在戰場。

這種石刀是石器時代人類的主要工具之一

歷史的轉折點發生在秦漢時期,到了秦漢時期,隨著鋼鐵的問世,應用了鋼鐵作為主材料以後,刀的製作工藝得到了極大的提升。質地堅韌,做工精良的戰刀沒有了易斷的缺陷後被廣泛應用在了戰場上。

加之彼時騎兵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並取代戰車的位置,長於刺擊的長劍很容易在戰馬上被高速刺擊後帶來的衝力拉下馬背,陷入挨打的困境,於是其地位逐漸被適合劈砍的長刀取代。到了漢末,劍幾乎已經完全退出了戰場主力陣列。

相較於劍來說,刀更適合騎兵的作戰方式

當歷史的進程發展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起一款幾乎是貫穿了整個中國冷兵器史的武器——環首刀。環首刀自商代出現,漢代開始興盛,甚至一直到抗戰時期都被中國軍隊廣泛應用。

這種刀得名於其刀首上的環,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儘管環首刀刀型一直在發生變化,但是其刀首的環卻一直存在。刀在戰場上大部分時候使用方式都是用力的劈砍,環首的存在可以讓刀具更難脫手,除此以外還能起到調整重心的作用。

這種漢代環首刀可以說是貫穿中國冷兵器的一個重要標誌

漢代的環首刀大多都刀柄較短,刀背偏厚,長約1米左右,除了環首以外,這種刀最大的特點就是其細長又筆直的刀刃。

這種武器威力巨大,劈砍時甚至能直接在馬上斬落敵人頭顱,直刃的造型也能應用於刺擊,在那個年份里有著堪比現代AK47的泛用性。且環首刀製作方便易於量產,其刀身只需要打造出一根鐵條後開刃切尖即可,故被大量應用在漢代的軍隊中。

到了三國時期,環首刀已經成了軍隊的標配,幾乎每個兵士都會分配到這樣一把威力巨大的殺人兇器。《太平御覽》中提到,諸葛亮曾經命著名刀匠蒲元在斜谷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造出了三千把能劈開裝滿鐵珠竹筒的神刀,為皇叔數次興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除此以外,三國中另外的兩方,魏、吳也對鑄刀頗為重視,曹操起兵初期就和工匠共同打造出了各種刀具裝備軍隊。而陶弘景也曾在《刀劍錄》描述,孫權於「黃武五年采武昌山銅鐵作十口劍、萬口刀,各長三尺九寸,刀頭方,皆是南鋼越炭作之,上有大吳篆字。」可以說魏蜀吳三國的爭霸也正是軍背的競爭。

不過,儘管我們花了如此多的筆墨來討論刀劍,但他們在古代戰場上卻極少單獨出現,除了「特種作戰」的陌刀手以外,大部分時候刀劍都是搭配著盾牌使用的。

刀劍更多時候都是這樣搭配盾牌使用的

槍和矛,改變戰場的長柄兇器

以殷商為起點,對我國早期的戰爭形態按時間分類的話,可以分為車戰、步戰與騎戰三個過程,春秋中期之前以車戰為主,戰國時期以步戰代之,秦至漢初戰場上的主角則逐漸成為騎兵。而我國古代冷兵器發展歷程中的幾個變化節點,也都能和戰爭形態的轉變一一對應上。

在古代戰場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刀劍以外,還有著很多長柄兵器的身影活躍其中,這其中最耀眼的大概就要屬矛和槍了。

一寸長一寸強,這個道理對騎兵來說可能更為適用

矛是一種長柄,有刃,擅長刺擊的進攻型長兵器,這種戰場上的大殺器可以視作槍和槊的前身,其幾乎是古代軍隊中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從遠古時代起,我們的祖先就把磨尖的石頭綁在木頭上,用來狩獵和自衛。

而到了殷商至戰國時期,得益於青銅器的普及,青銅矛更是成為了戰場上的主戰兵器。在那個戰爭主體為車戰的年代,兩軍對陣時距離極遠,再加上站在戰車上進攻時短兵器攻擊範圍有限,「故利用槍矛以為進攻之具,而佐之箭弩,矛之所以長丈八者,亦由於是」。

當時間推進到了馬戰時代,因為矛長度過長,騎士們在戰馬上很難將矛周轉靈活,所以被後人稱為「百兵之王」的槍開始逐漸取代矛,成為騎兵們最喜歡的裝備。和相對來說比較笨重的矛相比,槍的使用方式更加靈活,且通常比矛短,更適應馬戰的需要。

槍的長度大多在1到1.8米之間,和矛一樣是刺擊類武器,但是比矛更難熟練使用,在十八般兵器中,一直有「年棍,月刀,久練槍」的說法。根據《槍譜》所言,槍來源於苗蠻,相傳在古時,西方有一個叫武吃氏的氏族,武吃氏人不論男女,都從小習武,武藝嫻熟。其族尤以長槍法著,槍長七尺至八尺,金其鋒而以木為柄,舞動時,寒星點點,銀光皪皪,潑水不能入,用以臨敵,矢石所不能摧,此有槍法之始也。

槍法以攔、拿、扎為主,扎槍要平正迅速,直出直入,力達槍尖,做到槍扎一線,出槍似潛龍出水,入(縮、收)槍如猛虎入洞。其對使用者身法和腰腿、臂腕力氣要求極高,練習難度遠超過刀劍等短兵器,當然練成以後,在戰場的殺傷力也十分強大。在《三國演義》中,除了使用涯角槍的趙雲以外,以丈八蛇矛聞名的張飛其實也是用槍高手。

不過雖然槍和矛都是古代流行的長柄兵器,但那個年代是真正的馬戰之王,卻還要非槊莫屬。槊其實也是由矛發展而來的長兵器,它和矛最大區別就是鋒刃的長度。槊的鋒刃長可以達到50到60厘米,遠遠長於普通的槍、矛,它即可用於騎兵持槊衝鋒、又可舞槊橫掃,可謂騎兵對戰時真正的大殺器。

這就是槊頭,要比槍頭和矛頭長上很多

到了唐朝後,騎兵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了能決定戰爭最終走向的勝負關鍵。而當時鎧甲已經普及,普通的槍矛很難穿透厚實的金屬鎧甲對敵人造成致命傷害,於是作為重型兵器的槊有了用武之地。槊一般長於槍而短於矛,由沉重的金屬鋒刃和上等韌木主幹製成的槊桿組成。雖然槊因為槊頭的獨特造型可以滿足揮舞劈砍的需要,但在戰場上它最多的應用方式還是直刺。

槊的使用方式其實和西方的騎槍有一些相似,騎兵在馬上高速衝鋒,將槊身橫舉,藉助馬力用沉重的槊頭將敵人貫穿。在古代戰場上,這樣一支裝備著快馬強槊的重騎兵將會是所有敵人的噩夢。

槊在戰場的用法和歐洲中世紀的騎槍有一定相似之處

已經逝去的冷兵器時代

在中國有記載以來浩瀚數千年的戰爭史中,冷兵器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間更是一直流傳著十八般兵器的傳說。但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當西方列強用火器和大船巨炮映紅了帝國的黃昏,冷兵器逐漸走出了戰場主力的陣列,被槍炮所取代。

許多年後的今天,那些曾經浸滿鮮血的兵刃已經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只能從古書的字裡行間和博物館裡覆蓋著銹跡的陳列品中品味那曾經的金戈鐵馬,血雨腥風。那些深埋地底的刀槍劍戟或許已經永遠不可能再在戰場上碰撞出隕落生命的火花。

但當午夜夢回,在銹跡和灰塵之下,依然隱隱有戰馬嘶鳴和弓弦拉動的餘音傳出,吸引著我們去探究那些原始卻充滿血性的年代。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士刀傳奇 的精彩文章:

現代制刀工藝與古法制刀哪個更強?
威力不輸斬馬刀,中國古代的鉤鐮槍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TAG:武士刀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