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成立外部專家團,能彌補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局限嗎

成立外部專家團,能彌補今日頭條的演算法局限嗎

正在內部整改中的今日頭條,最近又有新動作了:日前,今日頭條正式成立專家團,邀請學者、媒體人、公職人員參與,監督平台內容與服務。這是繼上線反低俗小程序靈犬之後,今日頭條引入社會意見優化內容生態的又一舉措。

受邀擔任專家團的成員,多是在新聞傳播領域深耕多年的知名人士,比如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李嶸等等。這些成員有的是學院派,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有的是資深媒體人,多年業內積累,對內容生產有專業和權威的見解。

專家團的成員們,被今日頭條賦予了內容審核管理等重要許可權,其意見能夠獲得優先處理。通過他們敏銳的判斷力,來完善對於涉嫌違法犯罪、與事實不符、低俗色情、標題誇張等低質違規內容的打擊機制,優化內容生態。

聘請專家學者,以監督者的身份,介入今日頭條的內容分發流程,這種開放的姿態,正是對機器演算法模式缺陷的糾偏。

就像很多傳統媒體的調性,會打上總編輯或者主編濃重的個人風格一樣,這些權威人士的專業意見也能通過綠色通道,灌入到整個頭條的內容產銷邏輯中,起到價值觀上的正面渲染作用。

對於演算法平台而言,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在技術中性的演算法中,注入傳統媒體人工編輯的優勢,來彌補機器判定內容一刀切和滯後性的局限。

實際上,機器本身也是需要靠人工判斷來餵養,完善對文章的畫像。所以,今日頭條此前宣布將現有6000人的運營審核隊伍,擴大到10000人。

此時推出專家顧問團,實際上是同樣的邏輯。而相對於頭條自身的運營審核隊伍而言,這些專業人士的意見,更權威更有分量;同時,因為獨立於頭條的體系之外,讓他們對平台內容生態的觀察,能保持足夠的獨立性,避免身份立場干預內容判斷。

正是考慮到這種局限,包括頭條在內的很多自媒體平台,都在強化人工編輯推薦的力度。今日頭條在此基礎上引入專家團,實際上是走的更遠。而日常的內容巡視之外,將專家學者的意見彙編整理,供編輯審核團隊學習,也是藉助外腦,對編輯視野局限的有益補充。

據悉今日頭條近期還組織了黨課,請中央黨校的教授來分享中央精神,讓產品、技術、審核、編輯等各個不同崗位的員工參會學習。

這些專家學者是讀者,但又不同於普通讀者。前者讓他們能夠站在用戶的角度看問題,後者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專業水準,去鑒別內容的好與壞。

今日頭條黨課現場

他們看資訊或新聞,不會只停留在淺層消費和閱讀快感層面,眼中的優質內容,要麼是有足夠的信息增量,能帶來知識的增長;要麼在內容調性上,「三觀」足夠正,甚至在一些熱點話題上是反大眾化、反民粹化的。但正是這種難得的清醒,反而有利於優化平台的內容評價標準。

雖然沒有機器那種龐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不過專家學者們發現低質內容,第一時間反饋,高權重的意見分值,也能縮短機器學習的時間。

值得一提的是,位元組跳動旗下的抖音短視頻等其他產品,也將被納入專家監督的範疇。不同的文字組合在不同的語境下含義不同,由無數幀畫面構成的視頻流內容,其審核和質量好壞判定難度更大,機器的局限更明顯,無疑更需要專業權威的意見,來協同機器和自身的編輯團隊,優化演算法模型。

對於技術驅動型的資訊平台,那些散落在高校的學者,或者從傳統媒體出走的精英,其實是筆寶貴的財產。千人千面和個性推薦,讓內容更精準,但這個世界仍然需要專業權威的媒體精英來進行內容把關,生產有價值的信息,避免興趣導向型信息流的低俗甚至民粹問題。

今日頭條優先邁出了重要一步,當然,能不能落到實處,賦予專家意見足夠的話語權,避免淪為花瓶和擺設,外界將投以持續的關注。如果在冰冷的演算法之外,這群外腦們能協助建立更加完善的審核和內容質量標準,對於整個資訊分發領域,也將起到引領性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公開處刑叫「我媽曬我的童年照」
中國富人到海外就醫,會經歷什麼?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