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興教育:帶您一起去看神品書法背後的故事

中興教育:帶您一起去看神品書法背後的故事

漢字出 神跡現

中國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其縱橫變化之美,張弛揮灑之妙,令其產生了無窮的魅力,引得無數英雄俊才競折腰!

而中國的方塊文字,在其產生之初,便已經預示了其非凡的未來。

據傳說,發明文字的聖人為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大臣。

他仰觀星宿之列,俯察山川之勢,遠望風雲之變,近思鳥獸之跡,從中獲得了無窮的靈感,終於創造了文字。

GIF

文字誕生的那一刻,《淮南子》記載說「天雨粟,鬼夜哭」。

天上落下了小米,鬼怪夜間哭泣不止。

為什麼會這樣?

李漁《閑情偶寄》就解釋說「倉頡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靈秘之氣泄盡而無遺矣!」

同時,文字和繪畫同本同源,有了文字就有了繪畫,當人們學會了繪畫,就會把鬼怪的形象描繪出來,使得它們不能再隱遁身形,來去無蹤。有了鬼的畫像,猶如」踩住了影子「,人們便可以抓住它們,故而鬼夜哭。

文字幫我們認識了這個世界、記錄了這個世界、並進而揭示了這個世界的隱秘,造化的奧秘都一一向我們程露出來,沒有什麼神秘可言了。

文字的出現,使人類終於從蠻荒之夜走到了曙光初現的黎明!

李斯與《嶧山石刻》

接下來,就要搞大事情了。

比如,我們建立了夏商周三個偉大的王朝。

再比如,春秋戰亂五百年後,我們建立了空前統一的偉大王朝——秦!

慢!不是講書法嗎,怎麼扯到秦王朝了。

因為,樓主要把李斯大人扯出來。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書法大家,要說是李斯丞相。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出巡山東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登高遠望,激情滿懷,對群臣說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銘,遺傳後世。」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於嶧山之上。

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

皇帝立國維初

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

他還有一套書法理論,他在談到用筆的方法時說:寫字,用筆要急速迴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衝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

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作。

這塊碑石,一直歷經風雨,屹立不倒,直至北魏太武帝登嶧山時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邇,碑雖倒,慕名前來摹拓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仍絡繹不絕。

拓片的製作

後來,便有人在碑石下架起柴火,將其燒毀,從此再也無法捶拓。

只有當年的拓片流傳了下來。

被隨葬的《蘭亭序》

說完李斯丞相,我們再說一位頂峰中的高手,噹噹噹噹,他就是書聖王羲之。

說起王羲之,那真是耳熟能詳,大名鼎鼎。

他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但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都不是真跡了。

據說,真跡被埋葬在了唐太宗的昭陵。

五代時期,耀州節度使溫韜盜掘了唐代關中18座帝陵中的12座。

這其中,就包括太宗皇帝的昭陵!

真希望這個時候,太宗皇帝能夠陡然奮起,以當年的英武之姿,把這個盜墓強盜永遠帶走!

唐僖宗靖陵

據說,當時打開墓室見到的情景是「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筆跡,紙墨如新」。

墓室裡面的布置跟當年的皇宮一樣,因為唐太宗酷愛讀書書法,所以裡面藏了很多圖書典籍,鍾繇和王羲之的手札字跡,沒有損壞,仍和新的一樣。

估計,這裡面就有《蘭亭序》。

但是,作為久負盛名的傳世神品,《蘭亭序》應該會被溫韜所特意提及,但是並沒有。

溫韜只是概括的說裡面有鍾、王的書法作品,可能他並沒有發現《蘭亭序》。

有考古學家推測,在昭陵這次浩劫中,雖然絕大部分隨葬物被溫韜所擄走,但是被太宗極為珍視的《蘭亭序》可能被藏在夾層或者隱秘的壁龕之中,而幸免於難。

巨盜溫韜

也有學者推測,溫韜敢於動用軍隊而盜掘昭陵,肯定不會如一般盜墓賊那樣慌慌張張,肯定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角落,之所以沒有發現《蘭亭序》,原因是《蘭亭序》沒有陪葬昭陵,而是陪葬在了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

乾陵目前是可以確定未被盜掘的唐代皇陵之一,另外一座應該是洛陽偃師緱氏白雲嶺上的唐恭陵。

這樣看來,《蘭亭序》真跡有可能尚在人間,但是現在國家的政策是除非特殊原因,一般不主動發掘帝陵。

所以,關於書法神品《蘭亭序》的傳說,還會繼續下去。

蕭翼賺蘭亭

唐太宗雖然是馬上天子,驍勇善戰,但是也十分酷愛書法,尤其是喜愛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他繼承帝位後,下令在全國搜求王羲之的書法墨跡,能獻一字者,給予重賞。

GIF

《蘭亭序》中峻字的寫法

但是,一直以未能得到《蘭亭集序》為憾。

後來得知王羲之的七代孫智永法師的弟子辯才和尚藏有此帖,便下令召見。

辯才答:久聞此貼,但是不知真跡下落。

太宗無奈,問計於群臣。

右僕射房玄齡給唐太宗推薦梁元帝的曾孫,多彩善謀的蕭翼擔此重任。

蕭翼對太宗皇帝說「我若作為公使去取蘭亭帖是行不通的,請陛下給幾件王羲之父子的雜帖,讓我私自行動」。

太宗應允。

王羲之《何如帖》看著左邊千年以來留在上面的大大小小的印章以及歐陽修等人的簽名,就知道他的名氣

於是,蕭翼打扮成書生模樣,來到辯才所在的寺廟,故意引起辯才注意,二人交談甚歡,互相欣賞。

慢慢的逐漸熟悉,辯才的戒備心就鬆懈了。

一次,蕭翼對辯才說:弟子自幼喜歡臨帖,現在還珍藏著幾件王羲之父子的真跡。

辯才聽說是王羲之父子的真跡,連忙請蕭翼帶來看看。

第二天辯才看過蕭翼帶來的二王的字帖後說:"真跡倒是真跡,可惜不是佳品。貧道有一王羲之的真跡,頗不平常。

"蕭翼追問是何帖,辯才毫不猶豫說是蘭亭帖。

蕭翼見辯才上了鉤,故意裝出若無其事地說:"數經戰亂,王羲之的蘭亭帖怎麼還會在世呢?一定是贗品。

辯才怕蕭翼不相信,連忙將藏在屋樑檻內的蘭亭帖拿下來給蕭翼觀看。

看後,蕭翼故意說是假的,於是二人爭論不休。

辯才自從將蘭亭帖給蕭翼看後,就不再藏在屋樑上了。把它和蕭翼帶來的御府二王雜帖一起放在書桌上。

一天,蕭翼趁辯才外出做客,來到了方丈室,他請小和尚打開門,謊稱自己將書帖遺忘在床上了。

小和尚見是經常出沒在大師房的蕭翼,沒加思索就開了門。

蕭翼將蘭亭帖和和御府二王雜帖放進衣袋內,轉身就逃回了長安,獻給了唐太宗。

大唐閻立本所繪《蕭翼賺蘭亭》:蕭翼和袁辯才索畫,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爐上備茶;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

五個版本的《蘭亭序》

既然王羲之真跡《蘭亭序》已經陪葬昭陵,那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是誰寫的?

答案是:唐人臨摹。

而且,還不止一個人,是唐代四大高手分別臨摹了一幅。

也就是說,現在傳世的有五個版本的《蘭亭序》,而在唐代遠遠不止五個版本。

他們分別是:

馮承素摹本、也稱神龍本,因採用雙鉤填墨法,故最接近真跡,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虞世南摹本《蘭亭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褚遂良摹本《蘭亭序》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歐陽詢摹本《蘭亭序》又稱定武蘭亭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黃絹本,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字之祖《瘞鶴銘》

我們之前介紹的書家都是有名有姓的人,而下面要說的卻是與此碑石字跡一樣神乎杳然,飄忽不可測之人。

在今天鎮江的焦山之上,有一個碑石《瘞鶴銘》。

黃庭堅稱其為「大字之祖」,千百年來的許多牛人都曾來慕名拜訪。

比如黃庭堅、陸遊、米芾、乾隆。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連小日本都惦記著這個碑石,專門派遣軍隊前來搶奪,準備運回日本,後來經一大批僧人捨命保護,才沒有讓日寇得逞。

這塊碑書風寬博飄逸,高古縱橫,上有凌雲騰空之姿,下有夔龍入海之勢,點畫雄健,了無煙火之氣,似為神仙所書,凡人所不能為也!

書丹者是:華陽真逸

此碑來歷頗為神奇。

大約在南朝(一千六百年前)時期,一個自號「華陽真逸」的書法道士養的一隻仙鶴死了,心痛之餘寫了一篇文章並刻成碑,把心愛的仙鶴埋在了山碑之下。

瘞,埋葬;銘,墓志銘。故稱《瘞鶴銘》。

而這個華陽真逸究竟是誰?

千百年來,不少人為此費盡腦汁。

一派認為是「山中宰相」煉丹修道的陶弘景;一派認為如此風神之跡,非書聖王羲之不能寫就;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是唐代的的顏真卿、顧況、皮日休。

後來,乾隆帝也登臨焦山,參觀《瘞鶴銘》,說了一句「非晉人不能」的話。

這就是暗指王羲之了。

而這塊作者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碑石的遭遇也是坎坷異常。

據說,這塊碑石在晚唐之際遭雷擊斷裂而墜落江中。

北宋熙寧年間,修建運河,工人江中撈出一塊斷石,經辨認,此斷石正是史書上記載墜落江中的《瘞鶴銘》的一部分。

一百年後南宋淳熙間,運河重修,疏掏工人又打撈出四塊。

送至當地縣府,經考證,這三塊斷石也是《瘞鶴銘》的一部分。

這樣,與先前打撈上來的那塊斷石拼湊在一起,正好是失傳很久的《瘞鶴銘》。

到了明洪武年間,這五塊斷石復又墜江。

康熙年間,鎮江知府陳鵬年不惜花巨資募船民打撈,終於在距焦山下游三里處,又將這五塊殘石撈了出來。

乾隆二十二年嵌於焦山定慧寺壁間。

後戰亂,為防止日寇掠奪,由定慧寺僧分塊保護,埋入地下。

1960年合五石為一,砌入壁間。

後來,人們又組織了大規模的長江水下考古,在打撈出水的1000多塊山體落石中,經過清洗、拓片、辨識、鑒定,發現其中453號石、587號石、546號石、977號石上疑似為"方""鶴""化""之遽"等殘字。

經與前人考定著錄的《瘞鶴銘》銘文對照,能夠初步認定587號、546號、977號石塊上"鶴""化""之遽"等4個字內容相吻合,字形大小、文字式樣、筆畫形態都已經具備了東晉六朝由隸至楷的書寫特性,也與《瘞鶴銘》書風相一致。

中國書法,絕對不單純是筆墨紙硯間的點畫揮灑;中國書法史,也絕對不單純是一種書體的傳承流變史,而是浸透了我民族智慧、創造與人格精神的坎坷心路歷程。

我們僅從這裡,一斑窺豹,就可以獲得我們民族歷經數千年風吹雨打、戰亂流離而終於在逼仄困苦中躍然而起,騰空屹立的全部基因與密碼!

書法,我們民族興衰不亡的基因圖騰!

《瘞鶴銘》碑文現存不足百字,但據傳原文有178個字,全文如下:

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奪余仙鶴之遽也。乃裹以玄黃之巾,藏乎茲山之下,仙家無隱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銘不朽。

詞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陰降跡,華表留聲。西竹法理,幸丹歲辰。真唯彷彿,事亦微冥。鳴語化解,仙鶴去莘,左取曹國,右割荊門,後盪洪流,前固重局,余欲無言,爾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將進寧,爰集真侶,瘞爾作銘。宜直示之,惟將進寧。丹陽仙尉,江陰真宰立石。

既見君子 雲胡不喜

關注我們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儒中興 的精彩文章:

中興教育:為什麼要讓我們的孩子學詩詞?

TAG:漢儒中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