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普如何編書!災害教育課程開發流程探析

科普如何編書!災害教育課程開發流程探析

災害教育課程開發流程探析

[摘要]:現階段,關於災害教育課程的相關理論研究較少,實踐中也存在一些教材的編撰缺乏科學依據等現象,缺乏理論支撐的災害教育教材可能造成另一種「災難」。鑒於此,選擇國外災害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研究成果加以梳理,希望能有所借鑒、為我所用。同時,開展課程開發研究背景調查,了解災害教育指導綱要的需求程度,調研課程形式,提出相關啟示。提出課程開發流程與原則:關於課程目標構建,可通過國際比較、案例研究與教師調查獲取;關於課程內容選擇,要求源於生活,重視災害記憶的傳承,分析學科發展、社會需求及學生需求;關於課程編製方法,按照課程編製模式、原則及流程構建系統、開放的災害教育課程體系;重視課程評價,使其不斷發展完善。

[關鍵詞]:災害教育課程開發理論

科普研究 2018,2

我國自然災害頻發且損失日趨增大,災害是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子;同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安全需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聯合國兵庫宣言》指出:促進將減少災害風險列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5年)的固有內容之一;同時,防災減災理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應有之義,防災減災工作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課題,防災減災目標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災害教育與安全文化的發展。一、災害教育可以提高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與技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進而培育安全文化;二、災害教育也可以喚醒公眾對防災減災工作的理解、支持與參與;從更高的層面來看,也可促使多部門合作,解決災害管理工作的條塊分割現狀,促進防災減災工作的融合式發展,力爭達到「綜合減災」的狀態。

我國災害教育研究與實踐開展較晚,尚無大規模現狀調查等研究基礎[1]。災害教育研究大多屬於介紹式、呼籲式研究,大多為應景之需,缺乏長效機制;加之理論體系薄弱,災害教育、科普宣教工作實踐缺乏理論指導;最後,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存在某些問題、教學設計水平制約災害教育的效果;尤其是缺乏相關的教學資源、科普師資培訓,災害教育課程建設滯後導致了災害教育開展效果不甚理想[2,3]。鑒於社會發展、公眾需求以及學科發展考慮,選取災害教育課程開發作為研究內容與突破點。


利用「2011年全國地理教師國培項目」及「2017年北京市防震減災科普師資培訓暨災害教育研討會」的契機,對來自全國、北京市的地理、綜合實踐、品德與生活等學科教師做了「災害教育課程目標構建、內容選擇與方法研究調查問卷」(200份,2011年;260份,2017年)、以及「災害教育相關問題訪談」(40份,2011年;260份,2017年),以了解真實情形,這也可看作對參與教師進行了一次災害教育啟蒙,取得了較好效果。


參與「國培計劃」的20名教師來自全國各地,樣本分散,適合調查研究;但或許只能代表全國較高水平教師的看法,大都具有高級教師以上職稱的骨幹教師,具有一定理論與實踐水平,此研究結果對後續研究具有較大的參考意義。男女人數相差不大,中年教師居多。大多數教師的學歷為本科以上,也有少數研究生以上學歷教師。


僅有1%的教師認為沒有必要頒布「災害教育指導綱要」,原因分別為:現在學生課業負擔較重,沒有時間用來進行災害教育;災害教育是全社會的事,而不應該僅靠學校教育來完成;有0.5%的教師認為如果納入考試評價體系,則有必要。其他98.5%的教師認為很有必要、有必要頒布災害教育指導綱要。理由為:我國災害頻發,災害教育實施不力,災害意識薄弱,只有頒布指導綱要,方能引起各方重視,進而確保災害教育的教學時間和實施效果,方便專家編寫教材、教師教學,開展教學設計等。

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對「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並非熟悉和了解,相關研究也指出了教師防災素養不高、積極主動開展災害教育的意識不強[2],為什麼卻還要提出頒布災害教育綱要呢?一是因為該綱要對災害議題不突出,也包含不了災害教育的全部,而且該指導綱要層次不清,要求不明,難以操作;二是因為災害容易帶來群體性、致命的傷害,所以災害教育比安全教育更有需求。研究者認為可以修訂完善「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也可單獨提出「災害教育指導綱要」。


現階段,地理、綜合實踐、思品學科的教師是開展災害教育的主力,災害的內容較多集中在地理課程。81%的教師認為應該把《自然災害與防治》這一選修課程變為必修課程,這樣學生才能認真學習,教師才會認真教授,貫徹「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另外19%的教師認為現行選修課程也能起到教育效果,沒有必要變成必修課程。可見,來自全國的教師由於其生活經歷、學歷等因素影響導致其有著不同的見解。研究者認為應在初中階段也開設此類課程,但令人遺憾的是,該模塊已被調整。

儘管在災害教育課程形式等問題尚存在爭論,但課程建設與探索的步伐不能停止,理論研究需引領實踐,需要開展災害教育課程目標構建、內容選擇及編製方法研究,作為今後災害教育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教育給人以美好的願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災害教育的基本功能如下:災害教育增強了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增強了人們自我防護能力,減少生命與財產損失風險[4];災害教育培養了大批防災減災人才,推動了防災減災事業的發展;災害教育培育安全文化,推進安全安心社會建設。

關於課程目標構建,可通過國際課程目標比較、防災宣言文件啟示、教師問卷調查等獲取相關因素,綜合分析後得出[5,6,7]。具體分析如下。


根據已有的課程目標可以分為三類,研究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課程目標進行研究,其包括單獨的災害教育課程目標,如日本兵庫縣防災教育目標;地理課程目標中的災害教育因素,如美國地理災害課程目標;防災安全教育綱要,如我國大陸地區的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與台灣地區防災素養指標。

2.1.1兵庫縣的防災教育目標

阪神地震發生以後,兵庫縣開展了「全新防災教育」活動。所謂「全新防災教育」旨在提高學生在災害中的自我保護的能力,提高其防災意識,並在以往安全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互助以及志願者精神等「共生」的意識。該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人類基本修養和品德,同時兼顧安撫受災兒童心靈。

在復興10年委員會的總結經驗和事業規劃中堅持了「新防災教育」的要點,力圖進一步的充實「兵庫的防災教育」。「兵庫的防災教育」主要旨在使大家能夠根據本地區的特點,掌握應對地震等各種災害的實踐能力,在災害中可以「自救」,同時也要培養大家互相幫助和志願者的精神,為安全安心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提出的防災目標如下(諏訪清二,2008)。

2.1.2海峽兩岸防災安全教育大綱目標對比

我國大陸地區制定有《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台灣地區也有相關的防災素養指標(防災教育白皮書,2004),研究旨在發現二者差異,以利於災害教育的目標建構。

台灣地區關注災害教育,指標內容很細化,便於操作與實施;關注防災素養各個維度,把防災素養指標細分成了防災知識、防災技能及防災態度維度;大陸地區綱要比較簡略,教師操作難度大;另外,台灣地區指標關注各年齡段,年齡分區更科學合理,同時,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要求。大陸地區尚未涉及教師、大學生層次的防災素養。

大陸地區還頒布了《中小學安全工作指南》(2009),包括專題八、九、十與災害有關內容,其屬於典型的政策性知識文本,對學校安全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校防災救災計劃的編製要求沒有出現;防災演練要求雖然納入,但沒規定時間強制實施;注重方法,但無教學方法研究故對災害教育教學指導意義不大;所涉及的自然災害類型不全面;學校向社區擴散、物質儲備的提法很好,但沒有具體操作步驟等;鼓勵學校自主開發課程,但無流程指導、課程的質量與效果也不能保證。


國際上知名的防災減災宣言有《兒童防災和歌山宣言》與《兵庫宣言》,前者關注災害教育,後者為綜合性減災宣言,研究者試圖從其中提取相關因素,以構建災害教育課程目標。

啟示:《兒童防災和歌山宣言》宣言認為「防災教育對減少減輕由災害所帶來的人員傷亡、資產損失、資源破壞,以及對受災人員的救援工作很重要;防災教育可以提高防災意識;通過收集災害經驗傳達給世人可以減輕災害影響」,宣言從各個角度表達了推進災害教育以及其本身的美好願景,也就是所謂的終極目標,這給我們開展災害教育課程目標構建提供了一些啟示。同時指出促進將減少災害風險列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2005~2015年)的固有內容。


現狀調查(2011)指出:學生應該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分布、成因與危害。正確認識人地關係,了解人類活動與災害的關係,樹立防災減災意識,培養自救、他救、共救的能力。教師指出災害教育課程目標需要具有連續性,最好從小學到大學階段,具有不同的層次標準,以保持災害教育的連續性與效果。教師眼中的災害教育目標較為籠統,研究還需研究細化。大多數教師認為僅靠地理教材無法實現全部教育目標,地理教學較多關注防災知識維度,對防災技能、態度維度關注較少,災害教育需要多學科滲透、跨部門的合作。

研究者提出的課程目標(以地震為例)是在參考台灣地區的課程目標、日本兵庫縣防災教育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問卷調查結論以及國際宣言的啟示修改完善而成,可為後續研究參考。

[知識與技能]?了解地震災害的概念、成因、分布、危害和預防。?正確掌握地震發生時的逃生、自救和互救技能。

[過程與方法]?培養教師把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識別身邊潛在的自然風險,開展建築質量安全調查,製作防災地圖。?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鍛煉防災技能、提升防災態度,如開展防震演練、防災運動會等。?書寫應急聯繫卡、準備地震應急包。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正確看待地震災害的發生,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災害是不能阻止的,但其風險是可以減少的。


聯合國開展「國際自然災害減災十年」,指出「知識是減輕災害的成敗,教育是減輕災害的中心」,但是公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防災減災知識與層次要求尚未取得共識。以下從編者訪談、理論研究、教材比較、問卷調查等角度分析災害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


2010年京大訪問研究期間,研究者對神戶大學林大造研究員進行了災害教育教材研究的訪談,其詳細介紹了神戶教育委員會為紀念1995年阪神大地震而製作的災害教育教材《走近幸福吧—從阪神?淡路大震災中學習》的由來、編寫思路、基本理念、使用範圍等問題。這對我國開展此類教材的編寫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義。

林研究員認為:此教材最大的特點是圖文並茂,具體來說,以圖像的形式導入,如第一頁是星空圖,第二頁是地震發生的時刻表,第三頁是地震後的慘狀景觀圖,第四頁是地圖與地震被害人數,圖像十分直觀的表現了地震的危害及損失,其打破了夜空的寧靜與酣睡的人們,使其無家可歸。接著分「出現過這樣的事情」、「保護生命」及「共同生存」三部分介紹了地震的損失及災後生活;同時介紹地震機理、災害史及如何預防;國外地震及次生災害等問題。最後以一首歌曲的歌詞結尾,用來緬懷地震中逝去的人們,該教材符合學生心理及年齡特點。另外,此教材也配有光碟。教材基於傳承災害記憶的理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教材在關注防災知識的同時,較多關注防災態度的養成、防災技能的培養,這些內容選擇原則都值得借鑒。


建議課程開發可以按照「平時、應急、修復、重建及防備」的階段分別選取課程內容,學習對生活有用的防災知識、加強防災技能的培養、促進防災態度的提升。

課程內容的選取需要參考學科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可從國際課程標準比較借鑒而來,如美國各州課程標準較關注自然災害、全球氣候變化等議題,校外教材講授災害類型也可以作為參考;也可從已有知識概念圖推導而來。

內容涉及災害教育的教材有地理教材、專門的災害教育讀本等。研究分別選取我國地理選修、國外地理教材中的災害教育內容、中小學生防災減災讀本進行分析。

不難看出,國外地理教材中有關災害教育的內容有如下特點:一、圖像系統豐富、直觀,圖表數據詳實,可以幫助學生的理解。二、活動系統強調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給出一些數據或圖片讓學生自主探究,以活動或任務形式給出。三、課文系統敘述科學合理,知識含量豐富,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較高。從教科書深層系統分析來看,地理教材中都比較傾向知識傳授,較少關注技能養成教育,但這也比我國教材更重視技能與態度的培養。

在「四川省減輕學校自然災害風險項目」(美國國際開發署海外救災辦公室、亞洲基金會)支持下,針對成都地區自然災害的特點,為了提高學生避災自救意識、知識與技能,方偉華、李寧等學者編寫了《中小學生防災減災讀本》學生用書及教師用書。此書內容體系較為合理,抓住了四川地區常見自然災害的類型,除地理科主要講授的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水外,還講授有雷電、冰雪災害等,除此之外,還講授有森林火災與生物災害,較好把握了災害教育的內涵;與國外讀本相比,此書印刷質量一般;該教材主要針對初中生、小學生(10~15歲),年齡跨度太大,需要在教材編寫時考慮初中生、小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地震局在北京市財政項目的支持下,於2015年度開展實施了《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教材》項目,2016年度開展實施了《災害教育讀本》項目,印刷百萬次、免費配發北京市每一名中小學生,並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師資培訓,結合需求配以「首都防震減災科普大講堂」項目,收效較好。讀本在形式上力求圖文並茂,內容包括了自然災害基礎知識、避災自救基本技能,並附有許多簡單、操作性強的防災減災小活動、小遊戲和災害調查方案等。讀本編寫前,開展了學生、教師、家長、學校等多方需求調查,教材初稿在培訓班使用後結合受訓教師意見修改完善而成。

綜上可見,我國中學地理災害教育的內容文字描述較多,強調防災知識,多與生活實際疏離;日本的災害教育內容以圖片居多,與生活聯繫比較密切,注意對防災技能的培養,提高防災態度,可操作性強。日本地理教材中的災害內容較中國少,系統性也不強,但有類似專門課程,重視實際操作,所以教育效果反而比中國好。研究者認為:三類教材應有效整合,避免項目重複建設與無意義分發。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教材中的災害教育內容較多,加之地理選修5的出現是一種進步,但是修習人數較少,可以說把災害教育局限在地理學科內也局限了其發展,效果也難以保證;但專門的災害教育讀本大多沒有理論研究作為編製基礎,質量難以得到保證;安全教育教材又有忽視自然災害的傾向,所以如何協調三類教材的關係,提高教材質量還值得深入探討。建議整合教育資源,在初中也開設《自然災害與防治》的選修課,與高中階段已有課程一道實行「必修式選修」,以此保證修習人數與教育效果;要不斷補充、完善實踐內容;教材輔導資料要配套,安全、防災教育讀本可以作為課外教材的有效補充。同時,災害教育課程不止包括教材,需要合理開發設計教學使用配套的教學課件、教學視頻、學習檔案等教學資源。


調查問及「如何選擇教材中常見的自然災害類型」,地理教師認為:應針對國情、鄉情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來選擇災害教育內容,即災害教育內容要具有區域性,要來源於生活;也有教師認為應選取頻發的、危害較大的災害類型;還有教師認為應改選取地理學科特性的災害類型。教師所理解的核心概念有是災害的類型,如地震、泥石流、洪水、颱風等;災害產生的原因、影響等;防災減災行為等,理解比較全面,該資料能對開展災害教育課程研究提供參考。

總之,課程內容選擇要貫徹以下原則:要求源於生活,重視災害記憶的傳承,分析學科發展、社會要求及學生需求。


如上所述,災害教育課程研究與實踐要注意以下問題:一、關於課程目標構建,可通過國際比較、案例研究、文件宣言、教師調查獲取。二、關於課程內容選擇,要求源於生活,重視災害記憶的傳承,分析學科發展、社會要求及學生需求。三、關於課程編製方法,按照課程編製模式、原則及流程構建科學、開放的災害教育課程體系。四、關於課程評價標準,針對現階段教材質量參差不一的情況,災害教育課程評價亟待深入研究,必須重視課程評價,以使其不斷完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防災小衛士 的精彩文章:

TAG:防災小衛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