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天才少年與《千里江山圖》

天才少年與《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局部

亭橋千里江山圖局部

九曲盤旋千里江山圖局部

跨江大橋千里江山圖局部

高山之巔千里江山圖局部

◆曾孜榮

唐代興起的青綠山水,在宋代比不上水墨山水那麼流行,但由於石青石綠,它屬於礦物質原料,色澤鮮艷,青綠山水畫也就燦爛、明艷、豪華、富麗,仍然受到了宮廷貴族的追捧。

尤其,到了宋徽宗時期,他格外愛好繪畫。在宋徽宗的支持下,北宋的繪畫藝術空前活躍,還出現了一幅名垂千古的、青綠山水的扛鼎之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高51.5厘米、長1191.5厘米;比起高25厘米、長529厘米的《清明上河圖》還要長一倍多,都說江山如畫,那這畫就應該是《千里江山圖》了,有崇山峻岭、江河浩淼、魚村寺觀、園林山莊、橋樑水墨。或者散落江邊,或者點綴山莊,與山川湖泊互相輝映,好一幅理想中的完美江山。

可居可游,可游可居,是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想,《千里江山圖》的場景也都有道路相通,就好像遊戲地圖一樣。我們沿著王希孟的小路穿行畫中,來一番畫中之游吧!

剛進入場景,是一段人跡稀少的山谷,深遠寧靜。翻過兩重山可見幽深的宅邸,兩個白衣隱士正在水榭上觀景賦詩。這樣氣勢恢宏的長卷,在細節上也畫得十分精彩。人物小如螞蟻,卻動態鮮明。山頭上空的群鳥,若不細看,幾乎察覺不出。只輕輕一點,即有翱翔的動勢。

各段相對獨立的山水,由各種小橋和水面巧妙地連成一體。要想通往下一個場景,就要走過近景這座古樸的小橋了,狹窄的橋面僅容一人一驢通過,這是最常出現於山林或鄉村中的簡支梁虹橋。可以留意一下,這一路上會經過多少座橋,見識一下北宋各式各樣的橋樑。

再往前走幾步,是一座小型亭橋,亭橋就是亭和橋的組合。小橋面上建四坡頂的小亭子,有濃郁的園林建築色彩,若在這裡觀景,江邊楊柳依依,頗富有江南水鄉情致,會忍不住貪婪地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

接著向前,就被江水攔住去路,不如改搭漁家的便船吧。大江曠遠,水天浩渺,遠處低矮的坡丘層巒起伏。這裡運用的,正是郭熙總結的「三遠法」中的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

登岸後,房屋聚集,熱鬧很多,沿著懸崖上的棧道,九曲盤旋通向半山腰的庭院。站在山腰這片平台遠眺,只見崇山峻岭十分密集,遠處的高山只有淡淡青色的影子,用山峰重疊拉大空間距離。這是郭熙提到的深遠法,「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深遠之意重疊。」

回到山腳,眼前是一座宏偉的跨江大橋,宛如一道彩虹,十分壯觀。橋面自兩端向中央逐漸升高,中間建十字形橋亭。亭下近水面處加建一層,貼近水面,適合夏日納涼賞景。下層有樓梯與上層相通,使中央橋亭成為一座二層樓閣。亭內場地開闊,視野良好,是供遊人賞景宴飲的好地方。

這種巨大規模的長橋在宋代文獻中屢見記載,其中最著名的是太湖上的名勝垂虹橋,很多大文學家如蘇舜欽、王安石都歌詠過它。「倚棹太湖畔,踏月上垂虹。銀濤萬頃無際,渺渺欲浮空」。垂虹亭的形象應該和圖中長橋是很近似的。

沿著小路繼續且賞且行,跨過最原始的平板石橋,走過用竹籠裝卵石做橋墩的梁式橋,一路上遇到捕魚、駛船、行路、觀景、幽居、打掃庭院、對坐閑話的各色人物,有時翻山越嶺,有時棄岸登舟,終於來到了最高峰腳下。高山之巔直入雲霄,萬丈瀑布飛流直下,在山下人感覺自己是多麼的渺小。這裡用的是「高遠法」:「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高遠之勢突兀。」

北宋宮廷繪畫中的山水有一種極常見的類型,就是用山水經營位置來彰顯君臣尊卑名分。比如《千里江山圖》這一段,主峰高聳入雲,雄氣而敦厚,宮室在主峰下的雲端若隱若現。群峰則圍繞在主峰四周,依附如朝拜,山腳水邊,是普通的樓閣水榭。大者尊,小者卑。用主峰和群峰的關係,來隱喻君臣上下尊卑的秩序,表現理想的政治秩序。

欣賞整幅長卷,畫面異常豐富,卻沒有雜亂的感覺,這就得力於色彩的統一。《千里江山圖》繼承了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青綠山水的設色特點,以石青、石綠為主色調。把顏色從山石的上端向山腳一層層多遍暈染,烘托出青綠山峰的艷麗奪目。《千里江山圖》雖然歷千年之久,但礦物質顏料顯示出了不褪色且覆蓋性強的特性,色澤鮮亮,整幅畫至今仍然絢麗燦爛,光色可與西方名畫爭勝。

《千里江山圖》與隋唐青綠山水又有所不同。王希孟借鑒了水墨山水畫的一些技法,色與墨、皴法與色彩相結合。在上色之前,先用墨對山石結構進行皴擦,而不是像隋唐青綠山水那樣直接用青綠單一平塗。

水墨皴法與青綠設色相結合,使得《千里江山圖》不僅富麗爽朗,還像水墨山水一樣具有筆墨情趣。

王希孟真是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天才」。可惜,他的生平在史籍中沒有記載,也沒有其他的作品傳世。唯一的資料是在《千里江山圖》卷後有當時著名的奸相蔡京的一段題跋,說希孟曾是畫學的學生,多次給宋徽宗進獻畫作,但畫得並不完美,宋徽宗覺得他有天賦,就親自指點他。十八歲時,希孟用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畫成此畫,宋徽宗很讚賞,把它賜給蔡京……蔡京寫這段跋語不是為了給王希孟留名,他只是在表達對皇帝賞畫的感激,同時投其所好,變相誇獎宋徽宗教導有方。

因此這段跋語對希孟的情況透露的非常少,不知道籍貫、不知道還畫過些什麼,也不知道下落,甚至連姓氏都沒有。因為從題跋里,根本沒有提到希孟的姓氏。直到六百多年後,清初宋犖(luê)的《論畫絕句》中提出希孟姓「王」。說他畫完《千里江山圖》後,二十幾歲時就死了。

雖然,這個天才少年只留下了這樣一幅畫,卻因為這一幅畫而名垂千古,縱觀全幅既有宏篇巨制的雄心,又有筆精墨妙的細心,無論遠觀還是近睹都令人折服。

元代著名的書畫家溥光對此畫推崇備至,在卷後的題跋中贊道:我15歲開始看這幅畫,至今看了近100次,真是越看越新奇,它在古今丹青小景中可以獨步千載,正如群星中間的一輪明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徽宗 的精彩文章:

文化|宋徽宗創造的「瘦金體」 陝西這位書畫家寫出了神韻
書法 | 瘦金體有多美,宋徽宗告訴你!

TAG:宋徽宗 |